历史论文怎么写? 50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北师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晁福林教授去年发表过一篇文章,谈的就是关于历史论文写作的问题。学术堂现把文章全文转录于此,分享给大家:
论文写作对于提高个人科学研究水平至关重要。必须持之以恒,屹屹努力,可有所前进。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注意,大略有如下十项。所以选择“十项”, 也是为了符合吾国习以“十”为全之俗,如某地十景、十全大补之类。这样选择之后,发现“全”可能是全了,但重点却没有突出,对于每个人的论文写作而言,重要的、 切己所需的也就是一两个问题,哪里能有十个?这些问题并非我的经验之谈,其中许多只能说我经历过、过弯路之后的教训。这些问题也不是文豪们所深恶的“文章作法”, 而只是写学术论文时应当注意到的几个要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项的内容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不同的人必须具体对待。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若说 "要点”, 学、思,就是两个最核心的要点。这两点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我们所说的“十个问题”,无出其外者 。
一、博览群书,知识素养
知识的积累,是认识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的保证。此道理犹登高望远,只有博览群书材能使自己的学术视野扩展,才能使自己学识的深度与广度有所加强。可以举学术大师钱锺书先生的读书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钱先生的《外文笔记》有35000多页49册。钱著《谈艺录》《管锥编》 等名著,就是建立在博览群书基础之上的成果。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须臾间之所得,乃是日积月累之偶发。摆在我们面前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就论文写作而言,就要先读那些与自己选题相关的书,这些书当然要以传统的学术经典为主,而不应当是漫无边际的浏览。
二、开动脑筋,重选题
心中要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明确应当选什么样的题目来写文章。大概说来有如下的特点,首先,要有创新点可以开掘;其次,相关的材料自己能够驾驭;再次,题目的容量比较合适。总之,初步选中的题目要再思索其可操作性,不适合者, 尽快调整。论文选题可以用勘探队找矿来比喻,题目不可仓促决定,而应当多方寻找,要有踏遍青山的刻苦精神。走遍山山水水,才能找到所要的宝藏。这是要付出辛勤努力之后方可到达的目标,不是拍拍脑袋,灵光一闪就能找得到的。有的同学纳闷,为什么别人能找到,我却不行呢?这大多是因为没有踏遍青山的缘故。
论文选题,首先考虑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有了兴趣,才会有较大的研究动力。还应当要多选几个题目,经过详细的调研,来比较这些题目的可操作性、学术价值等方面情况,再作决定。有人说一个好的选题就是论文成功的一半,现在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恭敬认真地总结相关的学术史
总结学术史,是对于历史与学术的尊重。这实际上是史源之学的锻炼。严格说来,每一项选题都有其学术研究的源与流,新出的甲骨、铰简帛等材料的研究也不例外。对于前辈和时贤专家的研究,我们应当满怀敬意地向他们学习;对于他们的研究,既不要迷信,也不要误解或曲解(误解是水平问题;曲解则近乎诬蔑)。陈垣先生很重视“史源学”。他批评《康熙字典》"左” 字条误引《史》《汉》的“右贤左戚”, 说道:”此以意妄改古书之 显著者也,学者应垂为厉戒。”
"垂为厉戒”之事,莫过于杜绝抄袭。抄袭有”显" 与"不显”之别,但性质是一样的, 皆为偷盗和窃取。文章写得不够好,那是个人水平问题,但抄袭则是品德问题。《大学》 载:“曾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严乎!”抄袭行为是要受天下之人批判的,稍有道德良心的人都会谴责抄袭行为。总结相关的学术史,不是列出若干篇目的论文或著作就算完事,而是要仔细分析前人相关研究所达到的水平,以及尚存的问题。这就要有所选择,选取提出某一论断最早者、论述此一问题最为权威者,来进行讨论。
只有恭敬认真地总结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可以为自己文章的学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放飞思想,抓住自己思想的闪光点
钱锺书先生说:“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自发的孤单的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的理论的根苗....里织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吨,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的庸俗的看法。”所谓“微言”, 即精深微妙之言,是流星划过思想的天穹。这个光辉必须书之于纸,琢磨于心。千锤之,百炼之,然后方可谓“偶得之”。古人很理解这个思想飞跃的过程,说道:“文之 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又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言“独照”,当即突破难题、视而通之( "视通”) ,亦即思维之光照亮幽暗之处。古今学者,夤夜披衣而起所伏案疾书者,往往就是其思想的闪光点。
五、腹稿粗具与谋篇布局
思想的闪光点往往是文章的中心与主题所在,所以作文之前要多琢磨如何把这一主题讲清楚。自己理不清楚的问题,文章里也是不大可能讲清楚的,以己之昏昏绝无可能使人昭昭。人云“胸有成竹”, 是讲绘画的,实用在文章写作上也很合适。
《庄子徐无鬼》: "郢人垩慢其 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尽垩而鼻不伤。”只有反复练习,方能有匠石之得心应手。所谓"得心”, 就是在正式写作前对于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有一个大概的设计,要用一些时间多考虑一下如何开头 ,如何进入主题。这犹如高楼建筑前一定要有一个设计图,方才能够开工建设。这个考虑的过程,有时是会很困惑、很难受的,可能达到寝食难安的地步。问题想透了, 谋篇布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写作论文的畅快之感常在困惑之后。
六、围绕主题,深入开掘
顾颉刚先生曾用“竭泽而渔”,来形容汇 集史料的齐全。汇集了丰富资料之后的工作,就应当把这些材料架构起来。架构工作的要点,就是要在开掘主题上下工夫。试以王国维名作《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为例予以说明此问题。此篇讲殷先公“发”,先汇 集了其所见到的卜辞中的全部字例,概括出其基本字形为“■”, 又汇集了彝器铭文中的这个字“■” 指出其在金文中-定要读为”羞”(证明了这个字的古音),引《说文》戈部的"●”, 这才由古音韵学的要、羞、三字古音同幽部而字通的道理,说明甲骨中所载这位高祖,即高祖爱,然而问题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卜辞里称高祖者仅有王孩、乙,又是殷先祖之最为显赫者,所以王国维又推断这个人一定是殷人高祖(《屯南》4526版“高祖” 的记载,证明了其推断) , 而文献记载殷人始祖是帝喾。随后又汇集了文献关于帝誉的记载,并且特别指出《太平御览》引喾名作逡,《史记》正义引作”发”,《山海经》作“帝俊”。再指出,《礼记祭法》谓“殷人补喾”, 缔为祭始出之祖之祭,所以喾为殷人之始祖,《史记》已有明文。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的论证是围绕主题步步深入的方法,主题就是甲骨文记载的这个人是为殷人的始祖。而他论证的要旨是“《世本》《史记》之为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这正是他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之精髓。
七、疏通逻辑,通言畅辞
文章应当有逻辑性,简言之,就是把话说得明白。 一篇文章,道理讲得清楚,其逻辑一定是清楚明白的。文章的见解(亦即创新之处)明确以后,就应当把它证明,这个证明的过程就要有理有据,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把创新之处证实。如果讲道理的时候,说不通,那就是逻辑方面有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创新之处可否成立,若还坚信能够成立,那就再找证据来说明。疏通逻辑的关键在于理由充分,把路开拓得宽宽的,纵然是曲径通幽,也-定是顺畅的,如果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那么不管是大路抑或是曲径,就都是走不通的。章的底气在于理由充分,如果理不直,那是不可能气壮的。
逻辑的通畅还在于要把道理完全讲清楚 ,不应当是不完备的。例如,曹娜《论“文胜质则史”之“史”》,先分析了历代注疏家的解释,再说明史官、史书说及巫史说的不合孔子观念,最后归结为这个”史”字可以理解为“使”, 道理说到这里,逻辑上都还是顺畅的,可以说逻辑上都是可以成立的,但路还没有走完,尚未到过证明创新的终点。因为孔子的原话是将文、质对应来说的,”野” 与”史”也当是对应而言的。曹娜文章没有证明与“野” 对应的“史”必当读若"使”。因为这篇文章的逻辑之路未到终点就停止了,路没有走完,所以说这篇文章算是功亏一篑。
从打腹稿开始,直到写完,应当不断地审视逻辑是否通畅的问题。在荆棘中修出一条路就是疏通逻辑的过程。可以说,有创新意义的文章大都是在荆棘中修路,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条通途大道,那就很可能是前人走过的路。当然,前人走过的路还可以再走,但要这样的话,你的创新之处的难度就必然加大,需要更多地学习、思考、锤炼。
八、画龙点睛,确定题目
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脸面,弄得不好便会面目可憎,让人厌恶。又不可一味追求“轰动””亮丽” 的效果,而不顾论文的实际需要。有的专家用"标题党”来批评只追求题目光鲜而不顾文章需要的现象,是很正确的。具体来说,应当是该亮丽时就亮丽,该评实时就平实。
文章的题目必须与内容相符合,不能画一条龙点了个狗眼睛。有的同学这方面的功夫还是不错的。例如李婵娟写的《“与晋执乱,与楚为好”. 一春秋中期秦国邦交历程考论》, 秦国邦交策略的转变对于春秋列国政治局势甚有影响,这个转变的历程过去研究不多,这篇文章以清华简《系年》的这两句话为题,恰到好处,此篇论文的结尾仍以此作结,有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九、论文当以学术创新为主线
现在写文章大家都注意到学术创新的问题,都知道一篇好文章必须有学术创新。但大多苦恼于不知道该如何创新,我也长期为此一问题所困惑,历经长期困顿,走了许多弯路,才渐渐悟出一些道理。学术创新必须在认真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必须知道前人已经达到了什么高度,有何卓识,在此基础上方可提出自己的不同认识。如若没有这个基础,就来空发议论,那只能是沙滩起高楼,只能是无根之谈。再一点就是要使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能够站得住脚,有史料和逻辑论证的支撑,唯有如此才可让人信服,才能算有了创新。还有一点就是创新必须有实质性的学术研究进展,如果自己的新看法和前人的研究结论相比较,只是只言片语的区别,那就不能算创新。例如,在过去的研究中,"整合” "视阈”一类词语尚未出现,若你现在使用了,这只是用了新词语,算不上你有了学术创新。以前曾有一位同学跟我辩论,说自己的用了"规律”这个词,而耐人没有用过,所以这一定是个创新,我告诉他,古人历来用“道"来表示,已经有了“规律”这一观念,你采用了现代的名词来说明问题是可以的,但算不上真正的学术创新。创新一定是具有相当学术意义的新发现新认识,甚至是推动了某一问题学术研究的成果,才可称为学术创新。
十、论文必须认真修改,方可定稿
论文初稿完成后,要有一个修改的过程,不要急于拿出去发表。我念研究生的时候,赵光贤师曾经谆谆嘱咐我,一篇文章写完了, 不要拿出去,要先放在抽屉里,过上三五个月拿出来认真读读,找出错讹之处而改之。这样改了之后还不要拿出去,还是要放在抽屉里再过上三五个月再修改一遍。如是再三,文章方可呈现于世。我自己悟到,赵先生的语重心长的话,是委婉地对我急助近利的论文写作态度的批评和告诫,是在对我急躁粗疏的毛病的针砭。
论文如何修改呢?我想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其-是删除枝蔓,突出主线,删掉可有可无的段落和语句。其是查改“硬伤”。所谓论文的硬伤不光是常识性的错误,而且还应当包括引征材料的讹误和论证逻辑的不通之处。其三是要润色增彩,使论文行而能远。我们读顾颉刚先生的文章,不仅折服于其精见卓识,还常常为其美妙的语言所吸引,堪为学术论文的典范作品。
拉杂说了这许多,许多问题是我的教训之谈。由于我写作论文时不注意,所以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写出来,是要让大家引以为戒。我们的《商周文明研究论文集》在大家的努力下现在已经出了五辑,第六辑也在筹备中。翻看同学们的这些论文,感到其间多有初生牛犊的勇气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写出更多的好文章。一晁福林 《关于论文写作的十个重要问题》
2019-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