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把春节叫做元旦?
夏朝(沿用阴历)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恢复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阳历纪年。后来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
扩展资料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灵、拜祭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人们在春节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冬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扩展资料: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
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