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立志”的典型论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姚明蓄须明志
——立志以后要坚持不懈的奋斗
小巨人姚明,曾经三次蓄须明志。
2002年CBA总决赛,上海东方对八一队时,姚明第一次蓄须明志,他说,不拿冠军不刮胡子。那个赛季八一缺少了主力大郅,上海队如愿以偿地夺冠。
2004年春天,姚明第二次蓄须明志,他说,火箭不进季后赛不刮胡子。火箭队战绩颇佳,姚明的誓言再一次实现。
2004年8月,姚明第三次蓄须明志,他说,中国男篮不进八强就半年不刮胡子!
雅典奥运会,对战的都是世界强队,要挤进八强,拼的是实力、技术,还有心态。在强敌面前不输气势,才有战胜对手的可能。
第一场中国队对阵西班牙惨败收场,姚明怒发冲冠,炮轰队友不敢承担责任,在场上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比赛尚有一线生机,队友已经丢盔卸甲。在失败面前,留着胡子茬的姚明眼睛中射出更加凶猛的战斗欲望,对战新西兰个人独得 39分。与塞黑这一场恶战生死未卜,有人曾经担心姚明的胡子要一直留下去了,幸运的是,姚明的信念及时地感染了其他人,激励起全队的斗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获得了进入八强的资格。
珍妮特·雷诺的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
珍妮特·雷诺的家一直很穷,一家人住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座小木屋里,她的父亲是一名穷记者,无钱兴建新屋。她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对建筑一无所知,有一天却突然宣布要兴建一座新屋。宣布之后,她的母亲立即行动起来,向泥水匠、电工等学习建房子。当时,女性并不能领取电工执照,她只好将她学到的东西转而教授给自己的丈夫,由他代领执照。经过不少波折,克服重重困难,房屋终于建好了。 1992年,佛罗里达州刮大风,这个房子毫发未伤。在1993年珍妮特·雷诺去往华盛顿出任司法部长之前,她就一直和她的母亲住在这个房子里。
珍妮特·雷诺亲眼看到对建筑一窍不通的母亲,把一张张的房屋草图,变成一座座宽敞的寓所。她说:“当我真的想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又是正确的话,我就想起我的母亲。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也成为珍妮特·雷诺出任美国司法部长 6年一直鼓励她坚持自己想法的座右铭。
进入世界 500强不用6年
——立志后要积极抓住机遇
海尔早在 1995年就提出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2000年海尔的销售总额突破400亿,将近入围标准的1/2,原来海尔希望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现在看来会提前了。
2000年,张瑞敏成为海尔首席执行官,提出新的经营策略,认为要保持市场占有份额,不是靠打价格战,而是要进行有效的内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正是在2000年,中国家电行业,先有空调降价大战,后有彩电厂家限价大联盟,再次重蹈了价格战的覆辙。而海尔,抱着“打价格战不如打价值战”的信念,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大胆闯入国际深水区。海尔在海外发展了3.6 万个经销点,批量出口到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有58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中,海尔的产品占了向德国出口的98%,向美国出口的53%,向欧洲出口的33.43%。
海尔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海尔的国际化”变成“国际化的海尔”,成为被世界各国当地消费者所认同的一个本土化品牌。
粗茶淡饭励志
——追求高远的志向就要吃苦
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就立志报国,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 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灯下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早上煮好一锅稀饭,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没有菜,就用盐水泡野荠当菜,用来下饭,就这么简单的一顿饭。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看到了,给范仲淹送来许多好饭好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原封不动,已经放坏了。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我既然已经立志报国,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如果现在就贪图享受,以后还能吃得了苦吗?”
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范仲淹。后来,范仲淹成为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老翁拜师
——立志不怕迟
明代的李贽,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学,他说读书人要有“超然志气,求师问友于四方”。他到北京之后,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听说澹园老人焦弘对《易经》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为师。比他年轻 15岁的焦弘很感动,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贽跟着焦弘学习《易经》,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终于把难以理解的《易经》学得很透彻。李贽59岁那年,单身来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里住下来,专心攻读,发愤学习。从儒家经典到佛教经文,从历史名著到文学作品,他都认真地研读。他不光读书,还批书写书,写了30多种著作。连李贽自己都说,当时已经“忘全其地之为楚,身之为孤,人之为老,须尽白而发尽秃也”。
李贽 7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读书乐》,最后两句是:“寸阴可惜,岂敢从客”。表达了他虽已古稀之年,但决不浪费光阴错过时间的勤勉精神。
戈尔德一生的目标
——立志以后要脚踏实地才可以实现
有一个叫作戈尔德的人,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张《一生的志愿》的表,表中按照各个阶段确立了 127个目标:到尼罗河探险;登喜马拉雅山;驾驭大象、骆驼;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机;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当时他只有15岁。
戈尔德把他的目标每一项都编上号,然后有步骤地一个一个去实现,等到他 59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106个目标。他几乎争取每年都完成一项计划,但也不断地添加新的目标,向自己提出挑战。他坚信,有一天他可以实现所有的目标,直到最后一个。
一个人不怕立下太多的志向,但是一定要有把志向实现的信心和勇气,要脚踏实地地一个个去做,总有实现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左思矢志不渝
——实现志向要有恒心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的时候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陆机听说以后拍掌大笑,说左思年纪轻轻,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就算写成了,也只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只配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根本不理会陆机的羞辱,毅然投入写作,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曾经游历过岷地的张载,以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并亲自作了大量的察访,收集了各种资料,然后全力写作。他在家里到处都放满了纸和笔,甚至连篱笆边厕所里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随时记下想起来的好词句。
左思花费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写作、整理和修改,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送去给陆机看,陆机手捧《三都赋》,又惊讶又惭愧,对左思佩服得五体投地。
圣西门的伟大志向
——立志要高远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为了激励自己,他要求家里的仆人每天清晨都对他说:“起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呢。”以此来催促自己早起学习和锻炼。
在圣西门 19岁的时候就以志愿兵的身份远赴美国的独立战争,23岁戴着勋章和上校的军衔回国,不久被任命为法国东方要塞麦次的卫戍司令。解除军职以后,圣西门到欧洲各地考察,产生了要在世界消灭贫困和增加“贫苦阶级”的物质文化福利的理想。于是,他开始一个心思地投入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在法国资产阶级*中,圣西门主动放弃了伯爵的头衔。他埋头著书立说,明确地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还着手进行过一些社会实验。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圣西门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后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圣西门一生都在为谋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为“贫穷阶级”谋福利而努力,为后世的人所敬仰。
漫游世界
——为了志向而不怕艰难困苦
20世纪30年代,上海青年潘德明,徒步环球旅行,历时7年。
潘德明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成衣匠家庭,他从小酷爱体育,“夙抱壮志,欲作世界漫游”。因此,他潜心钻研外语,阅读世界地理和旅游书籍,为环游世界做了准备。
1930年6月18日,《申报》报道“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消息,潘德明闻讯后立即报名参加,开始步行团有8人,等到了越南之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旅行途中他历尽艰险,他曾经三次遇虎,1932年初,他穿越1380里的沙漠去利雅得时,因为缺水而昏迷,幸好遇到一个骆驼队才获救。1937年7月,潘德明战胜艰难险阻,环游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云南西双版纳。
“为了中华之崛起”
——立志是奋斗的起点
有一年的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东郊的一个同学家去做客。这个同学的祖父是个怀着强烈爱国心的农家私塾先生,他带着周恩来他们几个孩子去附近的日俄战场遗址去参观,给他们讲中国人民在过去的历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从此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火种。
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等了一会,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外一个同学接口回答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个同学霍地从位置上站起来,他,昂首挺胸,朗声回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于世界!”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只有 12岁。
周恩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欧洲勤工俭学的期间,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1927年起就是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成为不朽的历史人物,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5岁莫扎特的志愿
——立志要趁早
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
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愿: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拉马克学生物
——志向需要有人引导
拉马克在家中是“老小”,父母宠爱,从小任性,富于幻想,兴趣广泛,但又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直到 24岁,他还在人生的道路上东碰西撞。就在拉马克徘徊不定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植物园散步,偶然碰上了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拉马克给卢梭讲了自己的经历,从父亲把他送到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个牧师,到幻想做一位将军而应征入伍;从钻研气象学,到想当金融家;从整天拉小提琴,到对医书爱不释手……
卢梭很喜欢这个年轻人,他们很快成了“忘年交”。卢梭热情地带领拉马克参观自己的实验室,拉马克如同进入了另一个知识的天地,完全被各式各样新奇的生物标本所吸引。于是,他立志研究植物学,并拜卢梭为师。“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看准一个目标,毅然决然地坚持下去。”卢梭第一次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此,拉马克便在卢梭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植物学来,经过十一年的努力,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又经过 50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在“生物王国”里创立了“拉马克学说”,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学家。
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明珠
——志向是一个人终生努力的方向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直到陈景润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这个谜才得以解开。
在陈景润上中学时,一个外来的老师讲课时提到,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个生动的比喻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经过 10多年的推算,1965年5月,陈景润发现了“陈氏定理”,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破译了这一世界数学“悬案”,摘取了皇后王冠上的明珠。
马拉松的胜利
——小目标的实现是大志向实现的基础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达尔文立志从事科研
——“野心”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
生物学家达尔文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长期坚持到野外去观察动植物的习性,终于在 1895年完成了《物种起源》一书。在一篇讲义里,这位坦诚的科学家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他投身科学研究的野心:“我之所以热衷于科学的研究,是因为我坚信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自然科学发明与发现,总会对人类有一些益处,何况研究本身也十分有趣。同时,坦白地讲,我不只希望受到其他博学者的尊敬,更想在科学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野心引导我一步步地前进。”
可以说,达尔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这个野心的推动和激励下完成的。野心也就是志向,这就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源泉,没有“野心”将一事无成。
华罗庚:工作到最后一天
——志向要用一生去实现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病好了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华罗庚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的华氏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 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1958年以后,他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1985年,华罗庚倒在了刚刚做完报告的国际会议的讲台上,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立志以后要坚持不懈的奋斗
小巨人姚明,曾经三次蓄须明志。
2002年CBA总决赛,上海东方对八一队时,姚明第一次蓄须明志,他说,不拿冠军不刮胡子。那个赛季八一缺少了主力大郅,上海队如愿以偿地夺冠。
2004年春天,姚明第二次蓄须明志,他说,火箭不进季后赛不刮胡子。火箭队战绩颇佳,姚明的誓言再一次实现。
2004年8月,姚明第三次蓄须明志,他说,中国男篮不进八强就半年不刮胡子!
雅典奥运会,对战的都是世界强队,要挤进八强,拼的是实力、技术,还有心态。在强敌面前不输气势,才有战胜对手的可能。
第一场中国队对阵西班牙惨败收场,姚明怒发冲冠,炮轰队友不敢承担责任,在场上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比赛尚有一线生机,队友已经丢盔卸甲。在失败面前,留着胡子茬的姚明眼睛中射出更加凶猛的战斗欲望,对战新西兰个人独得 39分。与塞黑这一场恶战生死未卜,有人曾经担心姚明的胡子要一直留下去了,幸运的是,姚明的信念及时地感染了其他人,激励起全队的斗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获得了进入八强的资格。
珍妮特·雷诺的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
珍妮特·雷诺的家一直很穷,一家人住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座小木屋里,她的父亲是一名穷记者,无钱兴建新屋。她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对建筑一无所知,有一天却突然宣布要兴建一座新屋。宣布之后,她的母亲立即行动起来,向泥水匠、电工等学习建房子。当时,女性并不能领取电工执照,她只好将她学到的东西转而教授给自己的丈夫,由他代领执照。经过不少波折,克服重重困难,房屋终于建好了。 1992年,佛罗里达州刮大风,这个房子毫发未伤。在1993年珍妮特·雷诺去往华盛顿出任司法部长之前,她就一直和她的母亲住在这个房子里。
珍妮特·雷诺亲眼看到对建筑一窍不通的母亲,把一张张的房屋草图,变成一座座宽敞的寓所。她说:“当我真的想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又是正确的话,我就想起我的母亲。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也成为珍妮特·雷诺出任美国司法部长 6年一直鼓励她坚持自己想法的座右铭。
进入世界 500强不用6年
——立志后要积极抓住机遇
海尔早在 1995年就提出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2000年海尔的销售总额突破400亿,将近入围标准的1/2,原来海尔希望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现在看来会提前了。
2000年,张瑞敏成为海尔首席执行官,提出新的经营策略,认为要保持市场占有份额,不是靠打价格战,而是要进行有效的内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正是在2000年,中国家电行业,先有空调降价大战,后有彩电厂家限价大联盟,再次重蹈了价格战的覆辙。而海尔,抱着“打价格战不如打价值战”的信念,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大胆闯入国际深水区。海尔在海外发展了3.6 万个经销点,批量出口到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有58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中,海尔的产品占了向德国出口的98%,向美国出口的53%,向欧洲出口的33.43%。
海尔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海尔的国际化”变成“国际化的海尔”,成为被世界各国当地消费者所认同的一个本土化品牌。
粗茶淡饭励志
——追求高远的志向就要吃苦
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就立志报国,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 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灯下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早上煮好一锅稀饭,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没有菜,就用盐水泡野荠当菜,用来下饭,就这么简单的一顿饭。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看到了,给范仲淹送来许多好饭好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原封不动,已经放坏了。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我既然已经立志报国,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如果现在就贪图享受,以后还能吃得了苦吗?”
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范仲淹。后来,范仲淹成为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老翁拜师
——立志不怕迟
明代的李贽,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学,他说读书人要有“超然志气,求师问友于四方”。他到北京之后,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听说澹园老人焦弘对《易经》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为师。比他年轻 15岁的焦弘很感动,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贽跟着焦弘学习《易经》,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终于把难以理解的《易经》学得很透彻。李贽59岁那年,单身来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里住下来,专心攻读,发愤学习。从儒家经典到佛教经文,从历史名著到文学作品,他都认真地研读。他不光读书,还批书写书,写了30多种著作。连李贽自己都说,当时已经“忘全其地之为楚,身之为孤,人之为老,须尽白而发尽秃也”。
李贽 7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读书乐》,最后两句是:“寸阴可惜,岂敢从客”。表达了他虽已古稀之年,但决不浪费光阴错过时间的勤勉精神。
戈尔德一生的目标
——立志以后要脚踏实地才可以实现
有一个叫作戈尔德的人,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张《一生的志愿》的表,表中按照各个阶段确立了 127个目标:到尼罗河探险;登喜马拉雅山;驾驭大象、骆驼;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机;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当时他只有15岁。
戈尔德把他的目标每一项都编上号,然后有步骤地一个一个去实现,等到他 59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106个目标。他几乎争取每年都完成一项计划,但也不断地添加新的目标,向自己提出挑战。他坚信,有一天他可以实现所有的目标,直到最后一个。
一个人不怕立下太多的志向,但是一定要有把志向实现的信心和勇气,要脚踏实地地一个个去做,总有实现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左思矢志不渝
——实现志向要有恒心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的时候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陆机听说以后拍掌大笑,说左思年纪轻轻,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就算写成了,也只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只配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根本不理会陆机的羞辱,毅然投入写作,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曾经游历过岷地的张载,以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并亲自作了大量的察访,收集了各种资料,然后全力写作。他在家里到处都放满了纸和笔,甚至连篱笆边厕所里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随时记下想起来的好词句。
左思花费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写作、整理和修改,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送去给陆机看,陆机手捧《三都赋》,又惊讶又惭愧,对左思佩服得五体投地。
圣西门的伟大志向
——立志要高远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为了激励自己,他要求家里的仆人每天清晨都对他说:“起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呢。”以此来催促自己早起学习和锻炼。
在圣西门 19岁的时候就以志愿兵的身份远赴美国的独立战争,23岁戴着勋章和上校的军衔回国,不久被任命为法国东方要塞麦次的卫戍司令。解除军职以后,圣西门到欧洲各地考察,产生了要在世界消灭贫困和增加“贫苦阶级”的物质文化福利的理想。于是,他开始一个心思地投入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在法国资产阶级*中,圣西门主动放弃了伯爵的头衔。他埋头著书立说,明确地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还着手进行过一些社会实验。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圣西门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后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圣西门一生都在为谋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为“贫穷阶级”谋福利而努力,为后世的人所敬仰。
漫游世界
——为了志向而不怕艰难困苦
20世纪30年代,上海青年潘德明,徒步环球旅行,历时7年。
潘德明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成衣匠家庭,他从小酷爱体育,“夙抱壮志,欲作世界漫游”。因此,他潜心钻研外语,阅读世界地理和旅游书籍,为环游世界做了准备。
1930年6月18日,《申报》报道“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消息,潘德明闻讯后立即报名参加,开始步行团有8人,等到了越南之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旅行途中他历尽艰险,他曾经三次遇虎,1932年初,他穿越1380里的沙漠去利雅得时,因为缺水而昏迷,幸好遇到一个骆驼队才获救。1937年7月,潘德明战胜艰难险阻,环游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云南西双版纳。
“为了中华之崛起”
——立志是奋斗的起点
有一年的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东郊的一个同学家去做客。这个同学的祖父是个怀着强烈爱国心的农家私塾先生,他带着周恩来他们几个孩子去附近的日俄战场遗址去参观,给他们讲中国人民在过去的历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从此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火种。
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等了一会,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外一个同学接口回答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个同学霍地从位置上站起来,他,昂首挺胸,朗声回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于世界!”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只有 12岁。
周恩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欧洲勤工俭学的期间,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1927年起就是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成为不朽的历史人物,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5岁莫扎特的志愿
——立志要趁早
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走进小莫扎特的房间,只见这个金发蓬松、天真无邪的孩子正专心致志地在五线纸上写着什么,就问:“莫扎特,你在写什么呀?”父亲随手拿起他写的东西一看,暗吃一惊。儿子竟在谱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很合规范。父亲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曲子是不能演奏的啊?”小莫扎特有点生气,说:“我知道,爸爸,可是你说过哪个曲子正式演奏之前,不要练习,不要修改的啊!”
5岁的莫扎特就这样立下了坚定的志愿: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将来当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拉马克学生物
——志向需要有人引导
拉马克在家中是“老小”,父母宠爱,从小任性,富于幻想,兴趣广泛,但又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直到 24岁,他还在人生的道路上东碰西撞。就在拉马克徘徊不定的时候,有一天,他到植物园散步,偶然碰上了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拉马克给卢梭讲了自己的经历,从父亲把他送到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个牧师,到幻想做一位将军而应征入伍;从钻研气象学,到想当金融家;从整天拉小提琴,到对医书爱不释手……
卢梭很喜欢这个年轻人,他们很快成了“忘年交”。卢梭热情地带领拉马克参观自己的实验室,拉马克如同进入了另一个知识的天地,完全被各式各样新奇的生物标本所吸引。于是,他立志研究植物学,并拜卢梭为师。“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看准一个目标,毅然决然地坚持下去。”卢梭第一次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此,拉马克便在卢梭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植物学来,经过十一年的努力,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又经过 50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提出了生物进化的观点,在“生物王国”里创立了“拉马克学说”,成为世界闻名的生物学家。
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明珠
——志向是一个人终生努力的方向
哥德巴赫猜想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直到陈景润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这个谜才得以解开。
在陈景润上中学时,一个外来的老师讲课时提到,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个生动的比喻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经过 10多年的推算,1965年5月,陈景润发现了“陈氏定理”,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破译了这一世界数学“悬案”,摘取了皇后王冠上的明珠。
马拉松的胜利
——小目标的实现是大志向实现的基础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达尔文立志从事科研
——“野心”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
生物学家达尔文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长期坚持到野外去观察动植物的习性,终于在 1895年完成了《物种起源》一书。在一篇讲义里,这位坦诚的科学家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他投身科学研究的野心:“我之所以热衷于科学的研究,是因为我坚信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自然科学发明与发现,总会对人类有一些益处,何况研究本身也十分有趣。同时,坦白地讲,我不只希望受到其他博学者的尊敬,更想在科学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野心引导我一步步地前进。”
可以说,达尔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这个野心的推动和激励下完成的。野心也就是志向,这就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源泉,没有“野心”将一事无成。
华罗庚:工作到最后一天
——志向要用一生去实现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病好了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华罗庚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的华氏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 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1958年以后,他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1985年,华罗庚倒在了刚刚做完报告的国际会议的讲台上,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