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07-17
展开全部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
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
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
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
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
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
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
人的理解和看法。
《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
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
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
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
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
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
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
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
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
板,反而又成了疵病。
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
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
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
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
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
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
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
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
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
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
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
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
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
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
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
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
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
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
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
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
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
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
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
事实。
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
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
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
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
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
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
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
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
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
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
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
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
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
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
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
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
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
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
[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
1984.
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
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
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
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
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
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
人的理解和看法。
《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
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
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
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
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
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
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
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
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
板,反而又成了疵病。
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
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
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
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
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
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
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
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
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
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
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
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
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
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
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
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
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
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
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
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
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
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
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
事实。
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
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
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
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
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
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
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
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
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
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
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
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
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
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
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
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
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
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4.
[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
1984.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杂志社
2024-11-12 广告
2024-11-12 广告
想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可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务。以下是从多个角度出发的详细步骤和建议:首先,前期准备至关重要。1. 深入研究领域:广泛阅读该领域的 论文,尤其是《N》和《S》等顶x级期刊上的文章,建立起对该领域的全面...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杂志社提供
推荐于2016-06-28
展开全部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