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测定影响因素是什么?
1个回答
2013-07-17
展开全部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的因素,排除假性增高和假性降低情况,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 方法 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及目视显微镜法同时对160余例血小板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进行计数,对比分析。 结果 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数量、试剂的质量、抗凝剂的种类及比例、标本放置时间和反复混匀次数、血小板体积异常等均可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准确计数PLT。 结论 血液细胞分析仪并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计数,对PLT计数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应分析原因,用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
【关键词】 血液细胞分析仪;血小板;直方图
血小板(PLT)检测是研究止血与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其他血小板参数可靠性的基础,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血小板由于体积小,特别是容易发生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故常难以准确计数。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血小板检测,其结果往往不很稳定。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很多,现探讨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为日本Sysmex公司产品。
1.2 试剂
全部配套试剂和质控液。
1.3 检测方法
对日常标本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60余例血小板数量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同时进行目视显微镜计数。
2 结果
2.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正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异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表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略)
2.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比较
见表2。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的比较(略)
3 讨论
采血过程中因操作缓慢、穿刺不顺、组织液混入,混匀不及时等均可促成血小板(PLT)聚集,导致计数结果偏低。在PLT直方图上提示有大颗粒存在,PLT聚集是影响PLT计数的主要原因。对此种情况进行了显微镜镜检,并与正常图形进行对比,由表1可看出,此种异常图形的出现,绝大部分是由PLT聚集所引起,结果极不可靠,须重新采血。
由于血小板(PLT)和红细胞(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鉴别的,大量小红细胞的存在可引起PLT上限区域的改变。在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大于70fl时,仪器一般无PLT上限区域干扰报警,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小于70fl时,仪器往往提示上限区域有干扰,红细胞直方图上显示有小红细胞存在,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MCV值越小,小红细胞数量越多,被记录的PLT数就越多,血小板计数值就越高,仪器法与镜检法相比差异越显著。此种现象可用流式细胞技术或二维激光散射技术避免[1]。实际工作中采用手工法亦可获得可靠的血小板计数值。
血细胞的检测结果,尤其是血小板(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原则上强调使用与仪器检测原理相匹配的试剂[2]。溶血剂是血细胞分析仪试剂中的主要试剂,能将红细胞溶解,并能使白细胞的体积发生规律性变化。理论上讲PLT计数时的脉冲大小只与稀释液的性能和仪器的设置有关,与溶血剂的性能无关。但实际工作发现,若溶血不完全,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将引起PLT假性增高。此外,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等亦可影响检测结果。特别注意的事,试剂应避免污染,否则,杂质微粒会使本底增高,导致最后计数结果偏高。
抗凝剂的种类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国际化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用EDTA二钾抗凝。另外,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也会影响检测质量。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如果血少,抗凝剂的浓度增高,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PLT大小的碎片,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3]。
齐天蕊等[4]的研究表明,标本放置时间太长,易产生巨大血小板,这种巨大血小板分布于红细胞直方图的100~250fl处,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平均红细胞容积偏高。此外,全血标本需不断混匀,2h内完成测定。
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体积的识别有明显的体积界限:PLT2~30fl。根据Coulter原理,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识别颗粒的性质。当其体积异常超过该仪器设定的阈值,往往会造成误判。从表1来看,大PLT引起仪器计数结果偏低。一般来说,PLT体积异常小的情况极少见,故不作讨论。
此外,在血小板(PLT)体积分布图上,2~3fl粒子过高时,图形左移甚至缩窄呈“尖峰”样,此种情况除血小板体积偏小外,常有红细胞碎片、冷凝球蛋白、红细胞夹杂物等引起,一起致计数结果增高[5]。有报道认为,白血病细胞、皮下脂肪滴污染及标本的细菌污染等,亦能引起PLT测定值偏高,有待进一步探讨。由此可见,PLT计数是否准确,应结合直方图进行判断,必要时进行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
【参考文献】
1 朱忠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132.
2 朱芸.不同血液分析仪试剂使用的比较.河北医药,2000,22(11):854-855.
3 刘健.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64-65.
4 齐天蕊.血小板计数误差与标本放置时间关系的探讨.医学文选,2003,22(4):532.
5 李兴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影响因素分析及纠正.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87-389.
作者单位: 201318 上海,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 血液细胞分析仪;血小板;直方图
血小板(PLT)检测是研究止血与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其他血小板参数可靠性的基础,其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血小板由于体积小,特别是容易发生粘附、聚集和变性破坏,故常难以准确计数。血液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对血小板检测,其结果往往不很稳定。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很多,现探讨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血液细胞分析仪(Sysmex Kx-21),为日本Sysmex公司产品。
1.2 试剂
全部配套试剂和质控液。
1.3 检测方法
对日常标本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60余例血小板数量与直方图不符标本同时进行目视显微镜计数。
2 结果
2.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正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异常图形的标本,两种方法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表1 正常与异常图形PLT镜检结果(略)
2.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比较
见表2。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不同MCV值血细胞分析仪与镜检法PLT结果的比较(略)
3 讨论
采血过程中因操作缓慢、穿刺不顺、组织液混入,混匀不及时等均可促成血小板(PLT)聚集,导致计数结果偏低。在PLT直方图上提示有大颗粒存在,PLT聚集是影响PLT计数的主要原因。对此种情况进行了显微镜镜检,并与正常图形进行对比,由表1可看出,此种异常图形的出现,绝大部分是由PLT聚集所引起,结果极不可靠,须重新采血。
由于血小板(PLT)和红细胞(RBC)是在同一个检测系统中通过颗粒大小来加以鉴别的,大量小红细胞的存在可引起PLT上限区域的改变。在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大于70fl时,仪器一般无PLT上限区域干扰报警,血细胞分析仪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在MCV小于70fl时,仪器往往提示上限区域有干扰,红细胞直方图上显示有小红细胞存在,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MCV值越小,小红细胞数量越多,被记录的PLT数就越多,血小板计数值就越高,仪器法与镜检法相比差异越显著。此种现象可用流式细胞技术或二维激光散射技术避免[1]。实际工作中采用手工法亦可获得可靠的血小板计数值。
血细胞的检测结果,尤其是血小板(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原则上强调使用与仪器检测原理相匹配的试剂[2]。溶血剂是血细胞分析仪试剂中的主要试剂,能将红细胞溶解,并能使白细胞的体积发生规律性变化。理论上讲PLT计数时的脉冲大小只与稀释液的性能和仪器的设置有关,与溶血剂的性能无关。但实际工作发现,若溶血不完全,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将引起PLT假性增高。此外,稀释液的渗透压、离子强度等亦可影响检测结果。特别注意的事,试剂应避免污染,否则,杂质微粒会使本底增高,导致最后计数结果偏高。
抗凝剂的种类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国际化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用EDTA二钾抗凝。另外,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也会影响检测质量。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影响检测结果。如果血少,抗凝剂的浓度增高,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PLT大小的碎片,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3]。
齐天蕊等[4]的研究表明,标本放置时间太长,易产生巨大血小板,这种巨大血小板分布于红细胞直方图的100~250fl处,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平均红细胞容积偏高。此外,全血标本需不断混匀,2h内完成测定。
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体积的识别有明显的体积界限:PLT2~30fl。根据Coulter原理,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识别颗粒的性质。当其体积异常超过该仪器设定的阈值,往往会造成误判。从表1来看,大PLT引起仪器计数结果偏低。一般来说,PLT体积异常小的情况极少见,故不作讨论。
此外,在血小板(PLT)体积分布图上,2~3fl粒子过高时,图形左移甚至缩窄呈“尖峰”样,此种情况除血小板体积偏小外,常有红细胞碎片、冷凝球蛋白、红细胞夹杂物等引起,一起致计数结果增高[5]。有报道认为,白血病细胞、皮下脂肪滴污染及标本的细菌污染等,亦能引起PLT测定值偏高,有待进一步探讨。由此可见,PLT计数是否准确,应结合直方图进行判断,必要时进行显微镜计数或重新采血。
【参考文献】
1 朱忠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132.
2 朱芸.不同血液分析仪试剂使用的比较.河北医药,2000,22(11):854-855.
3 刘健.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64-65.
4 齐天蕊.血小板计数误差与标本放置时间关系的探讨.医学文选,2003,22(4):532.
5 李兴武.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影响因素分析及纠正.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3):387-389.
作者单位: 201318 上海,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医院检验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