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如何制作的
弓箭是如何制作的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战争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冷兵器。我们经常会看到士兵拿着不同的兵器,最为常见的就是刀、剑、长矛、弓箭等这几种兵器了。古代的战争一般都是近距离作战,也就是短兵相接,攻击距离比较短。人们为了在远距离上杀伤敌军发明了很多东西,例如投石器之类的远程武器,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制,这些远程杀伤武器里只有弓箭能适应复杂的战场环境,所以弓箭能一直被我国各个朝代所使用。
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当弓箭手,只有那些身强力壮的人才有资格当,作为精锐,弓箭手的培养成本很高,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训练出一个好弓箭手。若处死敌方弓箭手,将给敌方造成巨大的损失,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招降呢,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古代的士兵家人都会被政府所监视,如果叛国的话,那么家人都会被处死。
我们先来谈谈在中国古代,一支箭的构成成分以及它的制作过程:箭支由箭头、箭杆和箭羽三个部分构成,整箭长度一般为70-90厘米,个别长度超过一米。箭羽是加在箭杆末端的羽毛,通常为三片,目的是为了增强箭支在飞行中的稳定性,所用的材质以雕翎(非常贵)为最佳,不同形状的箭羽对箭支的影响也有不同,常见的有水滴羽和盾羽。
据说在唐代有一位“善射”的和尚,制作了一种不用翎尾的“风羽箭”。风羽的箭杆后端没有翎羽,在距尾端三寸处钻一小孔,穿透箭杆,并在箭杆中开凿一“风渠”直达尾端,风羽射出后,空气从小孔进入“风渠”,从尾端逸出,从而形成涡流,使箭体保持平衡,正直前行。箭杆是箭的主体部分,箭头和箭羽都加装在其上,在材料的选择上,中国南方多用竹,竹箭的直度相对木箭更高,箭与箭之间的差别也小的多,而采用拼接手法制成的三不齐竹箭,是竹木箭中最好的。
箭头又名箭簇,人类已知最早的箭头是距今28000多年的石制箭头,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箭头的材质也有了不同,骨簇、蚌簇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商朝的时候则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制作箭头,在西汉之后便是铁质箭头的天下。铁质箭头一直使用到了近现代,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箭头发展出了丰富的样式,有三翼形、双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等,虽然形状不一但是大多数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伤害,更有甚者在箭头铸有毒槽,将毒粉涂于槽内以增大杀伤力。
弓箭和现在的枪射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弓箭的速度慢,速度慢的话弓箭受重力影响的就会有偏差。这就要求射出箭的时候要抬高一定的角度才能使弓箭正中目标,需要人多年积累的经验才能做到,吕布无疑射箭经验积累很多。但是在战场上,敌人是不会待着不动让你去射的,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射移动靶,这样难度就更大了,需要我们提前去预判,才能射中敌人。
古代没有现在的流水线机器,去加工箭矢。每次打仗都射出去那么多箭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时是要收回箭矢的。这样不但能节省战争成本,更是能填充军队物资。所以说,即便会很麻烦,战后,士兵们还是会把箭矢给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