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抗清的原因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年)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646年),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诗集》一,《精卫》)。

简略成一段话。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7-18
展开全部
1645年的春天,昆山县令杨永信曾推荐顾炎武到南京的弘光政权里去担任兵部司务,顾炎武也非常兴奋,做了积极的准备,一口气写下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和《钱法论》四篇政论性文章,号称“乙酉四论”,水平如何姑且不说,倒是很有些摩拳擦掌的意味。可当他于这年的四月底到达南京后不到十天,清兵已于 5月9日渡江,弘光皇帝仓皇出走,五天后清兵便已占领南京,弘光政权宣告瓦解。顾炎武随同弘光兵备副使退守苏州,五月底,苏州再次兵败,顾炎武就回到了常熟和老家昆山。七月初,清兵攻破了昆山,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屠杀了近四万人,顾炎武的三弟和四弟都惨遭屠杀,生母何氏被砍掉一只手臂,成了终身残废,后一直由顾炎武的幼弟奉养。
以上这段时间,就是顾炎武的从军经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定参加了苏州的抵抗活动,至于在昆山有没有参加抵抗,历来就有争论,但后来有日本学者经过详细考证,顾炎武也是参加了昆山抵抗的,问题在于,在这样的抵抗当中他到底做了什么?
我们的回答是:他没有亲身杀敌,顶多做了一些后勤服务和通风报讯的工作。他曾用诗记载自己的妻子为守城将士缝过征衣的事情,他所做的,估计也是类似于此的工作。昆山之战中,他后来说自己曾在常熟语濂泾陪伴继嗣母亲,遥闻炮声,也可见并没有参加实际的战斗,有可能只是做了一些联络工作。
昆山之战后,对于抵抗,顾炎武甚至变得有些消极了起来。1645年的秋天,当福建隆武政权的唐王受人推荐,授予他兵部职方司主事的官职,并在第二年春天特派了使者秘密到昆山请他赴任之际,他却借故推辞了,只是写了一首诗表示感谢,全然没有了第一次被授官时的兴奋。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他看出了南明政权根本成不了气候,也许是出于自身的怯弱,当时凭一腔热血和文人的热情想要参加抵抗,但一旦看到根本抵抗不住,就放弃了实际的行动。他后来主张在遭遇大难的时候,“殉之”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办法,逃走等待时机也未尝不可,当然就是完全的托词了。
顾炎武的生活以1656年为界(那年他43岁),大抵分为两个阶段,1656年之前,他一直在长江南北一带活动;自此后25年,几乎一直在北方活动。这两个阶段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一直在不停地行走,结识了很多人。有论者据此认为顾炎武是在从事秘密工作,即联系各地的仁人志士反清复明,这种说法缺少史料证据,有些想当然的推断。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他之所以远走北方,并不是为了到北方去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而仅仅是为了私人纠纷中的避仇。如果真要反清复明,就不会去北方,而应去南方找南明永历政权。他联系同道中人不假,但他所交往的人,尤其是在北方结识的人,大多也是和他一样的遗民,他们之间既没有组织,也没有行动纲领,拿什么来反清复明呢?他们在一起,顶多也就是互相砥砺,保持遗民与清廷不合作的立场,更多的时候,却是在探讨学问。在他所交往的人当中,还有一些是清朝的官员,他总不至于是在对他们进行“策反”工作吧?1662年,南明王朝彻底覆灭,他更是连反清的念想也没有了,从此开始专心著述,总结“亡天下”的教训。
清王朝在平定了天下之后,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安抚笼络的措施,康熙不仅派人祭祀了明崇祯皇帝,还于1678年开设了博学鸿儒科,征召遗民中的精英分子入朝做官,顾炎武的一些朋友接受了征召。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的反清复明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当亲戚朋友都“投入”到了“敌人”的队伍,“敌人”似乎已经消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