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 传 ,并不断 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见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也都会发生变异。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着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的思想、才艺的因素。这种特征是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的自然果实。
④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够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因此这种人民性被称做“直接的人民性”。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典范的人格和崇高的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 些不 能 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发现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 、智慧浓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 风 格上说,朴素、简练是 一般 民间文学 的 特 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凭广大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 —— 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作家文学相比,在这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的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精确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 ,永远 给予广大人民以鼓 舞 力量。所以,民间文学是对劳动人民的教养和文化尽职尽责的教本。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 ,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拉开了距离。但是,广大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 ,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 , 并随 着社会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源同一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 ,这两种文 学又互相 影 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其“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对民间文学起过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中国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 传 ,并不断 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见中国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特征
①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不能使用文字,他们只能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无法署名。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了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③变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也都会发生变异。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着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的思想、才艺的因素。这种特征是口头性、集体性所产生的自然果实。
④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够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民间文学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会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⑤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因此这种人民性被称做“直接的人民性”。具有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内容相当广阔,它蕴藏和放射着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典范的人格和崇高的品质。
⑥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 。但仅仅这 些不 能 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发现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 ,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 ,而那些短小的故事 、 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 、智慧浓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 风 格上说,朴素、简练是 一般 民间文学 的 特 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凭广大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 —— 给以知识 、教诲 、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与作家文学相比,在这点上,民间文学有其独特性。由于它的作者人数的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精确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书面文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 ,永远 给予广大人民以鼓 舞 力量。所以,民间文学是对劳动人民的教养和文化尽职尽责的教本。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 ,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与原始文学的传统拉开了距离。但是,广大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 ,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 , 并随 着社会的前进,加以变化。这两种本源同一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 ,这两种文 学又互相 影 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而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其“词藻”的,就更多了。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对民间文学起过影响。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