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战船
明朝时期的战船
明朝的海舟以舟山的乌艚船为首,而浙直间多用沙船御倭,后来用沙船、福仓船和东莞船守舟山。大号福船势雄力大,便于冲犁敌船,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大号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规格最称完备。
广船主骨架用铁力木制成,坚固性胜过福船,但铁力木难得,维修不便,后来游击将军侯国粥加以改进,底用广船式,上用福船面。明朝在江浙一带作战时往往使用两头尖的鹰船先行,它行驶敏捷,进退裕如:沙船随进,战无不胜。
尤其是浙江的十橹苍山船,原是太平具渔船,曾在抗倭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号称“苍山铁”。嘉靖40年(1561年)的宁台温之捷,戚继光、胡震等所部战船近战倭船,犁沉敌船10余艘,烧残敌船5艘。
从这一战例中可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舰船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优于敌舰。明朝还制造了两头有舵、进退神速的“两头船”,以及特种战船连环舟和子母舟。
连环舟船体长4丈,分为两截,前截占1/3,装载爆炸火器,后截占2/3,乘战士。冲撞敌船时,舟首倒须钩钉牢敌船,火器爆炸后与敌船同毁。
撞击时,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驶。子母舟长3.5丈,前2丈是舰船,后1.5丈只有两舷侧帮板,腹内空虚,藏一子舟,母船发火与敌船并体,军十可驾子舟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