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的爵位是伯爵,为什么其国君却称为公?
对这些国君称呼为公,是对其的尊称,但是通常还是以爵位相称。从鲁隐公、鲁桓公一直到最后的鲁哀公,在史册中均以公来称呼。对于其他国君,分为不同场合有不同称谓,有时候对其尊称为公。对郑国和齐国的国君称呼为公,都是对其的尊称。还有爵位和尊称同时出现的特例。
扩展资料:
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这是周的制度。近代以来,刚好用来翻译西欧的爵位。反过来,欧洲人也有count、duke之类的欧洲爵位,来翻译中国历史上的侯、公。举一个例子。清初的时候,法国传教士李明(Louis Le Comte)来了一趟中国,回去以后写了《中国近事报道》(1692年出版)。
其中讲皇帝会给大臣封爵,这些爵位叫Comte、Duc(今天我们说的伯爵、公爵),还有一堆其他的——“我也不知道这些用我们的语言该怎么解释……”这时,传教士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爵位和西欧的爵位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尝试用欧洲的爵位(Comte、Duc)来解释清代的爵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李明(Louis Le Comte)并没有完全使用法国的爵位系统,来对应中国的爵位。甚至,他已经表示,清朝的那一大堆爵位,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某种意义上,他也意识到清代爵位和法国爵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谁最早把中国传统中的公侯伯子男,和英国传统下的五级爵位对应起来,我也没有系统地考察过。19世纪苏格兰人理雅各翻译《书经》等文献,才把这种对应关系巩固下来。事实上,整个西欧,也只有英国有比较严格的五等之爵,刚好和周的制度相仿,都是五级。法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虽然, 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也是五级,但这只是称号不同,并不标记高下。换句话说,一个伯爵,如果系出更古老的家族,可以比一个侯爵更高。某种意义上,在法国,贵族身份首先来自于其家族谱系,然后才是他实际持有的头衔。
因此,一个贵族子弟,即使没有爵位,也是一个贵族,只是没有头衔的贵族——而不是说已经沦为平民了。总之,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在路易十四的宫廷里,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公
2013-07-19
2013-07-19
推荐于2017-11-25
还有,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追尊的习惯。如《红楼梦》中说说“秦可卿死赠龙骑尉”,其实他的丈夫贾蓉级别要低于龙骑尉的。这种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当某一国君死后,不管他爵位如何,都能获得一个高爵。但这个高爵仅限于死人,他的继承人只要没到死时,该是什么爵位还是什么爵位,与这个无关。所以,齐桓公小白在活着时只能称为齐侯,只有到了死后才能称为公。
至于楚国称王,真正是从楚武王熊通开始的。楚武王嫌自己爵位低,于是就攻打随国,逼着随国去为他上周王那去当说客,让周王升他的爵位。虽然当时周王已经很不行了,但仍然死守教条不放,说什么也同意封楚国国君一个高的爵位。于楚武王熊通很生气,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就是说你不给我一个晋升爵位,我就直接来个最大的。于是他就自己称王了。不过,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他还是子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