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互补色:色彩中的互补色相互调和。
色彩中的互补色有红色与青色互补,蓝色与黄色互补,绿色与品红色互补。在光学中指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
不过在两种颜色互为补色的时候,一种颜色占的面积远大于另一种颜色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增强画面的对比,使画面能够很显眼。一般情况下,补色运用有得有失。
扩展资料
紫色与黄色互为补色,也是一个高对比的组合,可以混合黄色和棕色以及苔绿色和橄榄绿,或者是结合浅绿色和橙色黄色,中和过于明亮的室内装饰效果。
蓝色与橙色可以是互为背景色,也可以互为点缀色,蓝与橙作为对比色,不同色相的蓝橙搭配,均有不同的效果,明度均高的情况下,会行成比较强烈的撞色感。当蓝与橙色同时作为主要软装色调(如沙发、窗帘、布艺等),背景色适宜选择素雅的中性色。
不过在两种颜色互为补色的时候,一种颜色占的面积远大于另一种颜色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增强画面的对比,使画面能够很显眼。一般情况下,补色运用有得有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互补色
2013-07-19
展开全部
假如两种色光 ( 单色光或复色光 ) 以适当地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色感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例如,波长为 656mn 的红色光和 492nm 的青色光为互为补色光;又如,品红与绿、黄与蓝、亦即三原色中任—种原色对其余两种的混合色光都互为补色。补色相减 ( 如颜料配色时。将两种补色颜料涂在白纸的同一点上 ) 时,就成为黑色。补色并列时,会引起强烈对比的色觉,会感到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如将补色的饱和度减弱,即能趋向调和。
非发光物体的颜色 ( 如颜料 ) ,主要取决于它对外来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所以该物的颜色与照射光有关。一般把物体在白昼光照射下所呈现的颜色称为该物体的颜色。如果将白昼光照射在黄蓝两种颜色混合后的表面时.因黄颜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红、橙、黄和绿四种色光,而蓝色光能吸收其中的红、橙和黄三种色光,结果使混合颜料显示绿色。这种颜色的混合与色光的加色混合不同,
称为减色混合。能把白光完全反射的物体叫白体;能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体叫黑体 ( 绝对黑体 ) 。
互补色理论、色盲及阶段模型
德国生理学家黑林(Ewald Herring)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颜色的互补处理(opponent process)理论. 他不同意流行的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素理论,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三对互补色是:蓝黄,红绿,黑白。每一对中两种不能同时出现,两种互补,只能有一种占上风。三对互补机制输出的信号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觉就不同。
黑林提出这种理论是因为受到颜色负后象现象的支持。颜色负后象现象比如,长久注视红花之后,再观看白色背景,你会看青色的花。参看图7。先注视红花上的“十”字半分钟,在看白纸,白纸上就会隐约显示出青色的花来。如果花是黄的,白纸上就会显示出蓝色花,如果花是绛色,白纸上会显示出绿色花。
图 7 红花绿叶的负后象颜色
按照黑林的意思,红绿是一对互补色,两种色光相加等于白色。而按照我们日常对“红”、“绿”的用法,红绿两种色光相加等于黄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黑林说的“红绿”是我们现在说的红青,绛绿,或一对介于两者之间的互补色。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后面我们谈到流行的阶段模型时还要谈到)。
用黑林的理论可以这样解释负后象现象: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绿”(红青)机制中性点向绿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变成“绿色”(青色)。其实三色素理论解释负后象现象更加直观: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色敏感细胞敏感性降低,以至白色显现出青色,即(B,G,R)由(1,1,1)变成(1,1,1-Δ);而(1,1,1-Δ)可以分解成白色(1-Δ,1-Δ,1-Δ)和青色(Δ,Δ,0)。
关于色盲的解释,黑林理论和杨-赫尔姆霍兹理论也各有所长。
表 3 色盲现象及理论解释
色盲
现象
互补色理论
三色素理论
红色盲
(protanopia)
红黄绿色调不易分辨,红色显得暗淡
总有一个不好解释
好解释
绿色盲
(deuteranopia)
红黄绿色调不易分辨,绿色显得暗淡
好解释
蓝色盲
(tritanopia)
看不出蓝黄颜色,只有红白绿三种显然不同色觉
好解释
似乎不好解释
红色盲较常见,蓝色盲极少见。色盲和遗传有关,据说男性较多,因为色盲在女性身上未必能表现出来。
由于黑林理论有某种长处,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家Hurvich和Jameson的推崇之下,黑林理论重新得到重视。一种结合两种理论的阶段模型因此产生。按照这种理论,颜色信号在视细胞阶段以三色素形式(即B,G,R形式)存在,而在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输出信号的细胞――以互补色形式存在。视觉机制首先由B,G,R三色信号得到黄色和白色信号Y和W, B-Y得到蓝黄互补色信号, R-G得到红绿互补色信号,W和适应色或背景色信号相减,得到黑白互补信号。流行阶段模型如图8所示。
图 8 流行的阶段模型--Walraven模型【26】
这个模型有这样几个问题:
1)“红”、“绿”的使用,前后不一致,如果红加绿等于黄,那么两者就不是黑林理论中的互补色, 两者相减是无意义的。
2)颜色相加是矢量相加,而不是分量相加,R+G和B+G+R不具有任何意义。由这样的加法也得不出黄色信号或白色信号。
由于上述原因,网上有些阶段模型假设B,G,R三者的线性组合(三者乘上不同的系数后相加减)产生红绿互补信号。有些模型也不再强调中间的黄色信号产生。但是这样一来,阶段模型的互补处理就变成线性组合处理了,
非发光物体的颜色 ( 如颜料 ) ,主要取决于它对外来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所以该物的颜色与照射光有关。一般把物体在白昼光照射下所呈现的颜色称为该物体的颜色。如果将白昼光照射在黄蓝两种颜色混合后的表面时.因黄颜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红、橙、黄和绿四种色光,而蓝色光能吸收其中的红、橙和黄三种色光,结果使混合颜料显示绿色。这种颜色的混合与色光的加色混合不同,
称为减色混合。能把白光完全反射的物体叫白体;能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体叫黑体 ( 绝对黑体 ) 。
互补色理论、色盲及阶段模型
德国生理学家黑林(Ewald Herring)于19世纪50年代提出颜色的互补处理(opponent process)理论. 他不同意流行的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素理论,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三对互补色是:蓝黄,红绿,黑白。每一对中两种不能同时出现,两种互补,只能有一种占上风。三对互补机制输出的信号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觉就不同。
黑林提出这种理论是因为受到颜色负后象现象的支持。颜色负后象现象比如,长久注视红花之后,再观看白色背景,你会看青色的花。参看图7。先注视红花上的“十”字半分钟,在看白纸,白纸上就会隐约显示出青色的花来。如果花是黄的,白纸上就会显示出蓝色花,如果花是绛色,白纸上会显示出绿色花。
图 7 红花绿叶的负后象颜色
按照黑林的意思,红绿是一对互补色,两种色光相加等于白色。而按照我们日常对“红”、“绿”的用法,红绿两种色光相加等于黄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黑林说的“红绿”是我们现在说的红青,绛绿,或一对介于两者之间的互补色。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后面我们谈到流行的阶段模型时还要谈到)。
用黑林的理论可以这样解释负后象现象: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绿”(红青)机制中性点向绿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变成“绿色”(青色)。其实三色素理论解释负后象现象更加直观:当人眼长久注视红色时,红色敏感细胞敏感性降低,以至白色显现出青色,即(B,G,R)由(1,1,1)变成(1,1,1-Δ);而(1,1,1-Δ)可以分解成白色(1-Δ,1-Δ,1-Δ)和青色(Δ,Δ,0)。
关于色盲的解释,黑林理论和杨-赫尔姆霍兹理论也各有所长。
表 3 色盲现象及理论解释
色盲
现象
互补色理论
三色素理论
红色盲
(protanopia)
红黄绿色调不易分辨,红色显得暗淡
总有一个不好解释
好解释
绿色盲
(deuteranopia)
红黄绿色调不易分辨,绿色显得暗淡
好解释
蓝色盲
(tritanopia)
看不出蓝黄颜色,只有红白绿三种显然不同色觉
好解释
似乎不好解释
红色盲较常见,蓝色盲极少见。色盲和遗传有关,据说男性较多,因为色盲在女性身上未必能表现出来。
由于黑林理论有某种长处,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家Hurvich和Jameson的推崇之下,黑林理论重新得到重视。一种结合两种理论的阶段模型因此产生。按照这种理论,颜色信号在视细胞阶段以三色素形式(即B,G,R形式)存在,而在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输出信号的细胞――以互补色形式存在。视觉机制首先由B,G,R三色信号得到黄色和白色信号Y和W, B-Y得到蓝黄互补色信号, R-G得到红绿互补色信号,W和适应色或背景色信号相减,得到黑白互补信号。流行阶段模型如图8所示。
图 8 流行的阶段模型--Walraven模型【26】
这个模型有这样几个问题:
1)“红”、“绿”的使用,前后不一致,如果红加绿等于黄,那么两者就不是黑林理论中的互补色, 两者相减是无意义的。
2)颜色相加是矢量相加,而不是分量相加,R+G和B+G+R不具有任何意义。由这样的加法也得不出黄色信号或白色信号。
由于上述原因,网上有些阶段模型假设B,G,R三者的线性组合(三者乘上不同的系数后相加减)产生红绿互补信号。有些模型也不再强调中间的黄色信号产生。但是这样一来,阶段模型的互补处理就变成线性组合处理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11-28
展开全部
互补色,在色环中正好成 180度角,几何学中称为补角,补色的“补”大概由此得名。补色对比是色相对比中最强的一种对比。使色彩对比达到最大的鲜明度。从三原色看,补色关系是一种原色与其余两种原色产生的间色对比关系,一般来说只有三对,即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互补色相配,能使色彩对比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对人的视觉具有最强的吸引力并获得满足。哥德在《色彩论》中说:“当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立即行动起来,它的本性就是必然地和无意识地立即产生另一种色彩,这种色彩同原来看到的那种色彩一起完成色轮的总和。”指的就是补色关系。伊顿则在《色彩艺术》中进一步阐明:“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因为遵守这种规则便会在视觉中建立精确的平衡。”补色对比强烈可以用来改变单调平淡的色彩效果,但是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乱杂、刺激、生硬等弊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9
展开全部
红和绿,紫和白,蓝和黄。一般画暗部用,简单的说就是加了补色后能暗下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19
展开全部
红色绿色互补 蓝色橙色互补 紫色黄色互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