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0
展开全部
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曾说过,“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 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得当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的现实却相反,大量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导致问题青少年的关键因素。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式家庭教育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显露出来。 现状: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缺失 误区之一:重专制轻放手。跟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三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调查显示,过分干涉孩子的家庭占30%之多。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不但会影响孩子现在的创造力,对将来踏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都会起到不良的作用。 误区之二: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是孩子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时期的教育。人们往往把这个时期养成的品德、性格及行为习惯带入坟墓,可谓“少成若天性”。但是,当前部分家庭中,年轻的父母事业繁忙,因而缺乏足够的时间来教育孩,或者他们压根儿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了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三千多个家庭的教育状况进行过调查,其中一题列出17项素质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请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教育内容,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智育、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像“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这些重要的德育内容,选项率没有超过 12%,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误区之三:重物质轻精神。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少父辈曾经在孩提时代吃过苦,到了孩子这一代,他们不希望孩子再吃苦,因此,物质方面只有孩子们想不到的,没有家长们买不到的,以此来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然而,仅仅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重视孩子精神家园的建设。但仍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过重的精神压力,过重的精神负担,全部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孩子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不许失败,限制情绪的宣泄,造成孩子的情感失调节。重物质轻精神的“关爱”,不但会养成孩子“娇”、“骄”二气,还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适得其反。 反思:探究中国式家庭教育艺术 众所周知,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发展,难免自加压力,同时给孩子施加压力,以自己的高期望作为孩子发展的动力。但有时不免事与愿违。家长如何做才能给自己和孩子减压呢?笔者认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应讲究艺术,追求变化。 变“听”为“看”,密切亲子关系。以前家长问起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一般孩子回答“还好”,“老师说有进步”等诸如此类搪塞的话。家长们往往因为工作忙或者别的原因而过于轻信孩子的话,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为真正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不妨变“听”为“看”,一个星期或者一个周期里专门抽出时间来抽查孩子的作业,练习册,老师的评语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真凭实据”要比孩子的“一面之词”的可信度高的多。同时,家长应平时多与孩子聊天,与孩子交流、沟通次数多了,处理有些问题相对就容易多了,而不能等出了问题才想起对孩子了解不足。 变“委屈”为“理解”,家长要理性看待自己的高期望值。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努力工作,为了孩子的教育想尽一切办法。孩子除了学习,其他的可以一概不管,而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或者达到了但并不理想,家长就会感觉到委屈,辛辛苦苦为了孩子,孩子却让自己失望了。在家长失望的过程中,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压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往往会带来一些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的质疑和干涉,例如告诉孩子应该这样背课文,那样写作业等。如果效果并不理想,家长难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这种负面情绪会使家长和孩子不能默契的交流和配合,进而对孩子的正常学习产生不必要的影响。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高期望值时,家长要理性看待,要为自己减压,适当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期望值靠近。 变“要求”为“赏识”,把高期望值转变为积极因素。要学会赏识孩子。当家长看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成绩都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那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相当好。这时候,家长要告诉孩子他所取的进步和成长,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对自己就会更加有信心,家长也会觉得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期望值比较协调,对孩子的信任感就会增加,这样,亲子之间良好的交流基础就能够形成了。家长的高期望值也就转变成了积极因素。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和看待他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相互理解。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家长的期望就可以更加理性,更加符合现实,亲子关系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沟通。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