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谥号都有什么讲究?

 我来答
杭梦槐xd
2020-09-19 · TA获得超过142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0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33.9万
展开全部

谥号是周公发明的,用一两个字来对死去的人的一生进行高度概括,比如最常见的文、武等。

第一个享有此殊荣的便是商代的帝辛,周公为他上了一个“纣”的谥号,所以后世便习惯的叫他商纣王。从那以后,各个皇帝诸侯王都有了谥号。只有秦始皇觉得谥号这种事情,是儿子议论老子,臣子议论君王,属于下级评论上级,要不得,给废掉了。所以秦始皇和儿子秦二世都没有谥号。

如何给一个人定谥号,有专门的规定叫做谥法。谥法分为上谥法、中谥法和下谥法。

上谥法一般都是褒义赞扬的类型,像秦孝公的孝,汉文帝的文,汉武帝的武等。

下谥法一般都是贬义批评的类型,比如商纣王的纣,隋炀帝的炀等。

中谥法一般就是同情的类型,比如汉哀帝的哀等。

所以一个人死了之后,后人总结这个人一生的事迹和贡献,翻开谥法找一到两个对应的字就算是谥号了。当然大臣死了,皇帝也可以赐予这个大臣谥号,宋代的文臣都以死后谥号“文正”为荣,因为这个是皇帝御赐给文臣的最高荣誉和嘉奖。因为是后人评价先人,所以大多要隐恶扬善,谥法中也以上谥法的内容为最多。

当然每个人死了都可以有谥号,只是皇帝的谥号更出名。因为后世称呼很多皇帝都已经习惯了用谥号去称呼,比如汉文帝、汉武帝、隋炀帝等。大家在这里还要注意要把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以及年号区分清楚,避免混乱。

匿名用户
2013-07-20
展开全部
谥号(“谥”,拼音:shì,音同“示”)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种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也就是后宫嫔妃和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在宫廷中有地位的女性所拥有的尊号,一般妃嫔的徽号约在两字以内,但仍时有特例。太后和太皇太后则不一定,通常遇到年节时,皇帝都会在太后及太皇太后原有的徽号上再加新字,例如清朝开国皇后孝庄,生前总共被两位皇帝八次在原有徽号加上新字的纪录,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成为皇后时,并不会有徽号,以清朝的慈禧太后为例,她在初进宫时为兰贵人,兰是她的徽号,贵人则是她在宫中的位阶,后来母以子贵而升为太后,被称为慈禧太后,慈禧是徽号,太后则是她的地位级别,在死后称为孝钦显皇后,此时的孝钦显三字已不是徽号,而是谥号了。也就是说,一名女子入宫时,若是她有幸从嫔妃进而升等成为皇后、太后,甚至是太皇太后,那除了她在当皇后的时间以外,她都是有徽号的,顺带一提的是,后宫女子不论生前地位之高低,在死后的神牌(神位)上的最高身分都只有到皇后而已。

规则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人已知数学上无穷概念的确切证据。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或23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20
展开全部
第一种:与名字遥相呼应~~第二种:用星宿的名字,比如玉堂,破军~~第三种:家族排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