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分式方程。
我知道一些巧解分式方程的方法:①降次法②倒数关系法③局部通分法④局部换元法⑤配方法⑥化简方程法⑦利用增根法谁能给我讲讲!点一点就好了。或每种方法给一个例题。我自己想想。谢...
我知道一些巧解分式方程的方法:①降次法②倒数关系法③局部通分法④局部换元法⑤配方法⑥化简方程法⑦利用增根法谁能给我讲讲!点一点就好了。或每种方法给一个例题。我自己想想。谢谢!在线等~~~~急急急急急~~~~
展开
1个回答
2013-07-21
展开全部
1 给定条件下高次代数式的求值问题,是代数式求值问题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由于这类题的字母次数较高,一旦方法不得当,不但解题过程麻烦,甚至有时求不出数来,对于这类题降次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解决方法。现举例归纳如下:一、直接变形,代入降次通过对已知条件和代数式的适当变形,便可达到降次的效果,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例1:已知x2+4x-1=0,求2x4-36x2+1的值。解:∵x2+4x-1=0,∴x2=1-4x, ∴2x4-36x2+1=2(x2) 2 -36x2+1=2(1-4x) 2-36x2+1=2-16x+32x2 -36x2+1=-4x2-16x+3=-4(x2+4x)+3=-4+3=-1二、以退为进,巧妙降次以退为进,这是一个反常规的思维。为了降次,而先升高其中字母的次数,再通过适当的变形实现降次求值的目的。现把这一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一)、已知条件是整式的值例2:已知x2+x-1=0,求x4+2x3+3x2+2x+1之值。解:∵x2+x-1=0,∴x2=1-x ;x3=x·x2=x(1-x)=x-x2=x-(1-x)=2x-1;x4=x·x3=x(2x-1)=2x2-x=2(1-x)-x=2-3x .∴原式=(2-3x)+2(2x-1)+3(1-x)+2x+1=4 .(二)、已知条件是分式的值例3:已知 +x =3,求x4+3x3-16x2+3x-17的值。∵ +x =3,∴x2-3x+1=0, ∴x2=3x -1;x3=x·x2=x(3x-1)= 3x2-x= 3(3x-1)-x=8x-3 ;x4=x·x3=x(8x-3)=8x2-3x=8(3x-1)-3x=21x-8 ;∴原式=(21x-8)+3(8x-3)-16(3x-1)+3x-17=-18 .(三)、已知条件含根号例4:已知x= ,求(4x3-2004x-2001)2001的值。∵x= ∴2x=1+ , =2x-1 ∴4x2-4x-2000=0 ,4x2=4x+2000 ,2000x =4x3-4x2, 4x=4x2-2000 ,∴原式=(4x3-2000x-4x-2001)2001=[4x3-(4x3-4x2)-( 4x2-2000)-2001]2001=-1 三、借助方程根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是初中阶段最重要、最有用的知识之一,它在降次求值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现举二例如下:(一)、借助根的定义降次例5:已知α、β 是方程x2-x-1=0的两根,求α4+3β的值。∵α是方程x2-x-1=0的根 ,∴α2-α-1=0 , α2=α+1 .于是 α4=(α+1)2=α2+2α+1=α+1+2α+1=3α+2 ,∴α4+3β=3α+2+3β=3(α+β)+2又α、β 是方程x2-x-1=0的两根,∴α+β=1 ,∴α4+3β=5 。(二)、构造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例6、已知m2=m+1 ,n2=n+1 ,m≠n,求m4+n4之值。∵m2=m+1 ,n2=n+1 ,m≠n ,∴m、n可看成一元二次方程x2-x-1=0的两根 ,∴ 有m+n=1 ,mn=-1 ,∴m4+n4=(m2+n2)2-2m2n2=[(m+n)2-2mn]2-2m2n2=[12-2×(-1)]2-2(-1)2=194 .总之,降次法在我们的求值问题中是一个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高次代数式的求值问题更为有效,用好了对我们解决问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某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般思路就是先要转化分率,然后才能解答。若采用倒数转化法来解答,既能巧妙地统一单位“1”,又可减少分率转化的繁琐计算,往往能出奇制胜,使思路清晰,解法简捷。现举几例如下:
例1 某电器厂男工占总人数的2/3,后来又招进20名女工,这时男工占总人数的6/11。这个厂原来有男、女工各多少名?
分析与解答:用一般方法的解题思路是,因为这个厂总人数前后有所变化,题中两个分率所涉及的单位“1”不统一,而男工人数前后没有变化,所以把男工人数看作单位“1”,再把前后两次的女工人数转化成占男工的分率,然后再求解。如果采用倒数法,立即可统一单位“1”,即原来工厂总人数占男工人数的5/3,后来工厂总人数占男工人数的11/6。则:
男工人数:20÷(11/6-5/3)=20÷1/6=120(名)
女工人数:120×5/3-120=80(名)
例2 电视机厂生产一批电视机,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4,实际多少天完成?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中的“30天”是原计划的工作时间,“1/4”所对应的单位“1”是原计划的工作效率,已知数量和已知分率不相对应,这就需要将某个条件进行转化。设这批电视机的台数为“1”,我们可以将“原计划30天完成”转化为“原计划每天完成这批电视机的1/30(即30的倒数,也就是工作效率)”。由题目条件可求出实际每天可以完成这批电视机的“1/30×(1+1/4)”,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求出实际工作的天数:
1÷[1/30×(1+1/4)]=24(天)。
例3 某人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返回时逆风,返回时的速度是去时的5/6,因此返回所花的时间比去时多24分钟。去时花了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答:这题的已知条件是往、返速度间的分率和往、返相差的时间,已知数量与已知分率不相对应。设甲、乙两地间的路程为“1”,当去时所花的时间为“1”时,去时的速度也应为“1”;返回时的速度是去时的5/6,返回所花的时间应是去时的“1÷5/6”(即5/6的倒数)。于是24分钟就相当于去时的“1÷5/6-1”,这样可求得去时花了:
24÷(1÷5/6-1)=120(分钟)。
例4 甲、乙两人从东村步行到西村,甲每小时行3.5千米,乙每小时行3.75千米,已知甲早出发1/4小时而又比乙晚到1/12小时。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将“甲每小时行3.5千米”转化为“甲每行1千米路要1/3.5小时”(即3.5的倒数),将“乙每小时行3.75千米”转化为“乙每行1千米路要1/3.75小时”(即3.75的倒数),由此要知每行1千米甲比乙多花“1/3.5-
1/3.75”小时。已知行完全程甲比乙共多花“1/4+1/12”小时,根据包含除法的意义,可以求出两村之间的路程:
(1/4+1/12)÷(1/3.5-1/3.75)=17.5(千米)。
倒数转化法是一种特殊的思考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并加以运用,不仅能将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较容易地解答出来,达到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而且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学生解答较复杂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3局部通分法分析 用去分母化整式方程的常规办法来解,将会带来繁琐的运算,如能适当局部通分,并辅以除法求解,将会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解 局部通分得去分母,得x2-7x+10=x2-9x+18.故2x=8.∴x=4.经检验知x=4是原方程的解. 4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 例题:2008年江西省行测真题 数学思想剖析:方程法和换元法数学思想依据是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函数思想以函数知识做基石,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对象间的数量关系,使函数知识的应用得到极大的扩展,丰富并优化了数学解题活动,给数学解题带来一股很强的创新能力。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方程、不等式或它们的混合组,通过解方程(组)、不等式(组)或其混合组使问题获解。函数思想与方程思想的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解题中可以互化互换,丰富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宝库。常用的方法有方程组法和换元法。
例1 某电器厂男工占总人数的2/3,后来又招进20名女工,这时男工占总人数的6/11。这个厂原来有男、女工各多少名?
分析与解答:用一般方法的解题思路是,因为这个厂总人数前后有所变化,题中两个分率所涉及的单位“1”不统一,而男工人数前后没有变化,所以把男工人数看作单位“1”,再把前后两次的女工人数转化成占男工的分率,然后再求解。如果采用倒数法,立即可统一单位“1”,即原来工厂总人数占男工人数的5/3,后来工厂总人数占男工人数的11/6。则:
男工人数:20÷(11/6-5/3)=20÷1/6=120(名)
女工人数:120×5/3-120=80(名)
例2 电视机厂生产一批电视机,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1/4,实际多少天完成?
分析与解答:这道题中的“30天”是原计划的工作时间,“1/4”所对应的单位“1”是原计划的工作效率,已知数量和已知分率不相对应,这就需要将某个条件进行转化。设这批电视机的台数为“1”,我们可以将“原计划30天完成”转化为“原计划每天完成这批电视机的1/30(即30的倒数,也就是工作效率)”。由题目条件可求出实际每天可以完成这批电视机的“1/30×(1+1/4)”,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可求出实际工作的天数:
1÷[1/30×(1+1/4)]=24(天)。
例3 某人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返回时逆风,返回时的速度是去时的5/6,因此返回所花的时间比去时多24分钟。去时花了多少分钟?
分析与解答:这题的已知条件是往、返速度间的分率和往、返相差的时间,已知数量与已知分率不相对应。设甲、乙两地间的路程为“1”,当去时所花的时间为“1”时,去时的速度也应为“1”;返回时的速度是去时的5/6,返回所花的时间应是去时的“1÷5/6”(即5/6的倒数)。于是24分钟就相当于去时的“1÷5/6-1”,这样可求得去时花了:
24÷(1÷5/6-1)=120(分钟)。
例4 甲、乙两人从东村步行到西村,甲每小时行3.5千米,乙每小时行3.75千米,已知甲早出发1/4小时而又比乙晚到1/12小时。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将“甲每小时行3.5千米”转化为“甲每行1千米路要1/3.5小时”(即3.5的倒数),将“乙每小时行3.75千米”转化为“乙每行1千米路要1/3.75小时”(即3.75的倒数),由此要知每行1千米甲比乙多花“1/3.5-
1/3.75”小时。已知行完全程甲比乙共多花“1/4+1/12”小时,根据包含除法的意义,可以求出两村之间的路程:
(1/4+1/12)÷(1/3.5-1/3.75)=17.5(千米)。
倒数转化法是一种特殊的思考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策略。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并加以运用,不仅能将一些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较容易地解答出来,达到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而且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学生解答较复杂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3局部通分法分析 用去分母化整式方程的常规办法来解,将会带来繁琐的运算,如能适当局部通分,并辅以除法求解,将会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解 局部通分得去分母,得x2-7x+10=x2-9x+18.故2x=8.∴x=4.经检验知x=4是原方程的解. 4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容易处理。换元的方法有:局部换元、三角换元、均值换元等。 例题:2008年江西省行测真题 数学思想剖析:方程法和换元法数学思想依据是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函数思想以函数知识做基石,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对象间的数量关系,使函数知识的应用得到极大的扩展,丰富并优化了数学解题活动,给数学解题带来一股很强的创新能力。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出发,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方程、不等式或它们的混合组,通过解方程(组)、不等式(组)或其混合组使问题获解。函数思想与方程思想的联系十分密切,而且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解题中可以互化互换,丰富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宝库。常用的方法有方程组法和换元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