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一、生平: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祠于墓前。
二、主要事迹
1、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
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龙保帖》《上虞帖》《长风帖》《贤士帖》《飞白帖》《平安帖》(草书)。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平安帖》(行书)《何如帖》《奉橘帖》《孔侍中帖》《寒切帖》《远宦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下帖》。
风格: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徐国华作品
居无锡洛社(今江苏无锡),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皆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又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国家顶级军政高官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2]。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为官。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3]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
王羲之兰亭序[4]
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的大姨妈)学书法,庾翼在荆州见时人竞习王羲之书体,不以为然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 (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5]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王羲之·蒙汉良篆刻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祠于墓前。
二、主要事迹
1、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扩展资料:
主要作品:
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龙保帖》《上虞帖》《长风帖》《贤士帖》《飞白帖》《平安帖》(草书)。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平安帖》(行书)《何如帖》《奉橘帖》《孔侍中帖》《寒切帖》《远宦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下帖》。
楷书:《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佛遗教经》。
风格: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
王羲之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共6张
王羲之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坦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坦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2] [3]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