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描写赏析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是这些,赏析一下...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
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
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是这些,赏析一下,50字左右 展开
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
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是这些,赏析一下,50字左右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林黛玉婀娜苗条、转盼含情、忧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即用了西施捧心的典故。贾宝玉形容林黛玉容貌“眉尖若蹙”,为她取字“颦颦”,尽得西施颦眉之风流。
林黛玉自作怀古诗《五美吟》第一首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贾府下人常以“病西施”戏称林黛玉,被称为“林黛玉之副”的晴雯也喜欢“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
扩展资料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
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黛玉
2013-07-21
展开全部
林黛玉,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死。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凛洌肃杀而又强劲无比的浩浩红楼风,惊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和深隐的自我,激活了他们久已停滞的生命冲动;是寥廊高远而又清新疏落的万里秋境,拓展了人们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境界,升华了他们原本即有的高情雅致;是凋零的木叶和萧条荒寒的秋色,引发了人们反观自身时的生命忧恐和一怀愁绪,强化并深化了他们的时间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这里,生命冲动意味着人生命意志的强健,更意味着人对自我生命的把握和执著;高情雅致标志着人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其背后则显示了人对社会的退避和包含超然情调的生命享用;而一怀愁绪无疑表现了人面对死亡威胁和现实苦难而作的痛苦挣扎,以及由此挣扎而生发的生命悲叹。
曹雪芹以历经骨髓的深情发出了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及时代的悲叹,他以超凡脱俗的惊世之笔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靓丽的艺术形象,而林黛玉是其中最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之一,那一时代的哭声和悲愤最集中地体现在林黛玉的身上。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那婆娑的泪眼,那多愁的容颜,那凄绝的眼神无不撼动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林黛玉就象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涌起感情的波涛。是一种什么东西,使人们对这个好哭的、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得让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这样的沉醉而动情呢?
(一)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也应算是鸣钟鼎食之家,到了父亲林如海一代,门槛已比贾家矮了一大截,在家,因为父亲要“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视林黛玉如男儿,教之读书习字,爱之如“掌上明珠”,因而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幸福而温馨,然而先天的体弱,母亲的早逝,又在黛玉心灵深处投下浓重的阴影。
跨进“花柳繁华”的荣国府,她脆弱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她自卑、好强而又自尊,没有了亲人呵护,寄人篱下的命运,在她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她内心深处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无不加重了她心理的悲酸,而靠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她的自尊。所以,打一踏进贾府的高门槛,就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戒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然贾母等人是那样热情怜惜地迎接她、爱护她,她还是多疑地注视着周围,抬起了她高傲的头颅,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这种担心使她更加敏感,更加脆弱,仿佛是暴风雨中纤弱的叶芽,经不起任何吹打,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她不自觉地有时就显得气量狭小,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关心的不是“维妙新巧”,而是担心是否“别人挑的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与众俯仰、随声歌颂一番,但她却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便胡乱地做了一首应命”。史湘云说她象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而她却认为一是种轻蔑,因而大为不满。当看到宝玉向湘云使眼色,她就更为光火:“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没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看来,林黛玉是多么的”口尖量小“啊!这种过分自尊的小心眼,无疑招来了众多的微词,黛玉的灵魂深处也就越发的痛苦而阴郁,她痛苦,她为她那依人为活的命运而悲叹,她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这就注定了她的内心将永无宁日。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而,林黛玉的痛苦,其实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时代。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尊严、地位等等是以家私来计算的。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做人的全部价值,世界也因此而显得狰狞。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二十六回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病愈之后来看黛玉,都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诳出去高乐了一天。黛玉终日“替他忧愁”,晚间便去怡红院问讯,不料被晴雯误会,拒之于门外,她敏感的内心立刻就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呕气,也觉没趣。”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从怡红院回来,黛玉便“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晚清高鹗有言:“盖哭注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份哭泣”,“真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如果仅仅是哭,还不足以表现黛玉那哀哀的心痛,第二天,当众姊妹打扮得花枝招展,正在饯花时,黛玉那“腹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便酿成了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这是黛玉用泪铸成的诗魂。对于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来说,生活的浪花一旦激起了他感情的波涛,其流量与流程就远远不是生活所能束缚得住的。如果这种感情再闯入诗歌的领地,因为插上了想象与联想的翅膀,那就更加可以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这首诗乃是黛玉耳聆秋风秋雨所生发的难以自抑的一怀秋怨,其中既有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戚,又有她对未来命运难以预卜的人生悲感;这种身世之戚和人生悲感在小说对黛玉的描写中曾一再出现过,“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风”、“秋雨”、“秋情”等词语构成浓郁的悲秋世界,用一种一唱三叹又急流直下的诗体倾泻而出时,刹那间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惊力量,黛玉那颗虽高洁雅淡却已凄楚无比的秋心才益发明晰地呈露了出来。
黛玉一直用太多的猜疑和过分的褊狭折磨着自己,她活的很累、很痛苦,在贾府还是“烈火烹油”之机,在以贾母为核心的上上下下对她还那么温情与疼爱之时,她没有沉醉其中,她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实,她早就以她那敏感而聪慧的心灵预测到了那不幸的未来。
原来,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中,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
(二) 黛玉之所以能撼人魂魄,还在于她那毫不掩饰的“真”,在父母还没有来得及向自己的女儿授予生活的技术、处理人事的哲学,就把她已抛向了波涛翻涌的生活海洋,让她自己去搜寻救命的浮标,在这里,真正能站稳脚根的便是隐忍曲承,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诡谲的进馋,还有那诌媚的奉承,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宠信与奖赏。不是吗?给她造成严重威胁的薛宝钗却是那样的“会做人”,“使之以权,动之以利”,“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那什么人都好,都不得罪,这是薛宝钗一贯的处世态度,她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有分寸地、有礼貌地施惠,既显得大方得体,而又达到“不加功于无用,不损财于无谓”的效果,自然人人服贴,个个称道。而且相比之下的黛玉就显得单纯得多了,虽然“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但从不趋炎附势,改变铮铮筋骨,她真率而清纯如天上浩浩的明月,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依然是那么“孤高自许”,从来就鄙弃卑污及流俗,一切随着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袭人和宝玉间“偷试云雨晴”,这在大观园里是公开的秘密,谁也不肯说穿,偏是林黛玉要当面戳破这层纸:“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种率真近于刻薄了,她不止一次讥刺过薛宝钗,恼怒过史湘云,打趣过绘画才能平平的惜春,揭穿过忙于夜赌的老婆了……,把当初“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誓言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她的那颗晶莹剔透的慧心,给众人的只是“尖酸刻薄”!当初她进入贾府之时,是怀着对这家庭不可理解的畏惧心情,可是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礼教束缚,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熏陶,并没有摧毁这个贵族少女叛逆的灵魂,她坚持着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更顽强地发展着她那与卑污的环境不妥协的精神。她幻想着、追求着美好的生活的理想,要求个性无拘无束的自由发展。
(三)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她也正经历着生与死的回旋,而严酷的现实,也日益紧迫地把她推入这种生死搏斗中,从前对黛玉疼爱有加的贾母也已经撕去了那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她狰狞的面目,封建家长的择婚标准:①是性格儿;②是模样儿。自然宝钗是最佳人选。在八十四回中贾母就公开赞美宝钗:“我看见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都象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给人家作儿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不佩服。”还有一段话,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都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封建老太君的意思一下子使黛玉的情感世界激起了排江倒海的巨浪,当从傻大姐那儿获知密谋 的真相,黛玉如一片落花,飘落在生活的风暴里,她立刻下了决心: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
林黛玉面临着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她突然发出了反常的笑,听到了致她于死地的贾母的假意的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同情的紫鹃的谎言,也是“微微一笑”;这个一生用眼泪浸泡而成的黛玉,最后是以笑来结束了她哭的一生。对于虐害她的人,笑意味着突然洞察了他们的本性而产生的轻蔑与憎恨。对于她的同情者,笑意味着对她们的安慰。对于自己,笑意味着对现实的猛醒与清晰的认识,似乎忽然看透了所有的一切。笑含有失去理想的痛苦,含有在失望之后和被毁灭之前毫无畏惧的坦然和乐观。哭和笑固然是对立的,但是处在不同情况下的林黛玉的哭和笑,却是都能表现出她性格的本质。当她逝世时,千言万语浓缩为发自内心悲愤的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边人在挣命,那边却在热热闹闹完婚,黛玉病危时,“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当紫鹃跑了一圈,竟连一个人也找不到,紫鹃不由狠道:“但这些人怎么竞这样狠毒冷淡!”诸者看到这里,怎能不肝肠寸断?为可怜的黛玉掬一伤心之泪呢?黛玉,你用充满眼泪的一生,唱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
有着完整的悲剧性格的林黛玉,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叛逆的贵族少女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命运,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承担着因袭的重负。她渴望自由,追求着自主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在腐朽的贵族社会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生活权利的。听听这个孤傲心灵的心声吧:“一年三百六十日,几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一个本来适宜于摄取生活中一切美丽东西的人,却生活在卑污的环境里。你能让她唱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她那悲凉的声音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的抗议,象是发自荒凉的山谷中求救的声音,发出了要求生活权利和自由的呼声,声音虽微,却并不失其要挣扎出险境的力量。在众寡悬殊的斗争中,她悲惨地失败了,却未向自己的理想变节,这就是这个贵族少女充满了悲剧性叛逆精神。人们从林黛玉阴冷的性格里不只是受到消极的悲伤的感染,而是激发起对造成她悲剧性格的封建礼教的的强烈憎恨。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利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势、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更多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薛宝钗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另一方面,由于礼教的束缚,尽管她多次试探宝玉,却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恋情,当宝玉用《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时,她却生气地说他“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争。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眼泪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后四十回续作对林黛玉的描写有违背曹雪芹原意之处,如她也劝宝玉研读“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宝玉觉得她“势欲熏心起来”,与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减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续作对宝、黛爱情结局的处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贾母、王夫人为宝玉议婚,终于拣中贤惠明达的薛宝钗,并用凤姐的“掉包儿”之计,瞒过宝、黛而完成“金玉良缘”,突出了封建势力的“狠毒冷淡”。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黛玉在潇湘馆里的病榻上,满怀悲愤,焚去诗稿,呕血而死。
她与贾宝玉都是作者在书中极力歌颂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典型人物“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落人亡两不知!
凛洌肃杀而又强劲无比的浩浩红楼风,惊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和深隐的自我,激活了他们久已停滞的生命冲动;是寥廊高远而又清新疏落的万里秋境,拓展了人们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境界,升华了他们原本即有的高情雅致;是凋零的木叶和萧条荒寒的秋色,引发了人们反观自身时的生命忧恐和一怀愁绪,强化并深化了他们的时间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这里,生命冲动意味着人生命意志的强健,更意味着人对自我生命的把握和执著;高情雅致标志着人对自由和超越的追求,其背后则显示了人对社会的退避和包含超然情调的生命享用;而一怀愁绪无疑表现了人面对死亡威胁和现实苦难而作的痛苦挣扎,以及由此挣扎而生发的生命悲叹。
曹雪芹以历经骨髓的深情发出了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及时代的悲叹,他以超凡脱俗的惊世之笔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靓丽的艺术形象,而林黛玉是其中最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之一,那一时代的哭声和悲愤最集中地体现在林黛玉的身上。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那婆娑的泪眼,那多愁的容颜,那凄绝的眼神无不撼动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林黛玉就象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涌起感情的波涛。是一种什么东西,使人们对这个好哭的、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得让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这样的沉醉而动情呢?
(一)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也应算是鸣钟鼎食之家,到了父亲林如海一代,门槛已比贾家矮了一大截,在家,因为父亲要“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视林黛玉如男儿,教之读书习字,爱之如“掌上明珠”,因而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幸福而温馨,然而先天的体弱,母亲的早逝,又在黛玉心灵深处投下浓重的阴影。
跨进“花柳繁华”的荣国府,她脆弱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她自卑、好强而又自尊,没有了亲人呵护,寄人篱下的命运,在她的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她内心深处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无不加重了她心理的悲酸,而靠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她的自尊。所以,打一踏进贾府的高门槛,就给自己定下了严格的戒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然贾母等人是那样热情怜惜地迎接她、爱护她,她还是多疑地注视着周围,抬起了她高傲的头颅,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这种担心使她更加敏感,更加脆弱,仿佛是暴风雨中纤弱的叶芽,经不起任何吹打,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她不自觉地有时就显得气量狭小,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关心的不是“维妙新巧”,而是担心是否“别人挑的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与众俯仰、随声歌颂一番,但她却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便胡乱地做了一首应命”。史湘云说她象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而她却认为一是种轻蔑,因而大为不满。当看到宝玉向湘云使眼色,她就更为光火:“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没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她,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看来,林黛玉是多么的”口尖量小“啊!这种过分自尊的小心眼,无疑招来了众多的微词,黛玉的灵魂深处也就越发的痛苦而阴郁,她痛苦,她为她那依人为活的命运而悲叹,她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这就注定了她的内心将永无宁日。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而,林黛玉的痛苦,其实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时代。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里,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尊严、地位等等是以家私来计算的。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做人的全部价值,世界也因此而显得狰狞。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二十六回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病愈之后来看黛玉,都被薛蟠以贾政的名义诳出去高乐了一天。黛玉终日“替他忧愁”,晚间便去怡红院问讯,不料被晴雯误会,拒之于门外,她敏感的内心立刻就想到:“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呕气,也觉没趣。”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荫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从怡红院回来,黛玉便“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
晚清高鹗有言:“盖哭注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份哭泣”,“真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如果仅仅是哭,还不足以表现黛玉那哀哀的心痛,第二天,当众姊妹打扮得花枝招展,正在饯花时,黛玉那“腹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便酿成了催人泪下、令人肝肠寸断的《葬花吟》,这是黛玉用泪铸成的诗魂。对于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来说,生活的浪花一旦激起了他感情的波涛,其流量与流程就远远不是生活所能束缚得住的。如果这种感情再闯入诗歌的领地,因为插上了想象与联想的翅膀,那就更加可以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这首诗乃是黛玉耳聆秋风秋雨所生发的难以自抑的一怀秋怨,其中既有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戚,又有她对未来命运难以预卜的人生悲感;这种身世之戚和人生悲感在小说对黛玉的描写中曾一再出现过,“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风”、“秋雨”、“秋情”等词语构成浓郁的悲秋世界,用一种一唱三叹又急流直下的诗体倾泻而出时,刹那间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惊力量,黛玉那颗虽高洁雅淡却已凄楚无比的秋心才益发明晰地呈露了出来。
黛玉一直用太多的猜疑和过分的褊狭折磨着自己,她活的很累、很痛苦,在贾府还是“烈火烹油”之机,在以贾母为核心的上上下下对她还那么温情与疼爱之时,她没有沉醉其中,她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其实,她早就以她那敏感而聪慧的心灵预测到了那不幸的未来。
原来,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中,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
(二) 黛玉之所以能撼人魂魄,还在于她那毫不掩饰的“真”,在父母还没有来得及向自己的女儿授予生活的技术、处理人事的哲学,就把她已抛向了波涛翻涌的生活海洋,让她自己去搜寻救命的浮标,在这里,真正能站稳脚根的便是隐忍曲承,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诡谲的进馋,还有那诌媚的奉承,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宠信与奖赏。不是吗?给她造成严重威胁的薛宝钗却是那样的“会做人”,“使之以权,动之以利”,“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那什么人都好,都不得罪,这是薛宝钗一贯的处世态度,她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有分寸地、有礼貌地施惠,既显得大方得体,而又达到“不加功于无用,不损财于无谓”的效果,自然人人服贴,个个称道。而且相比之下的黛玉就显得单纯得多了,虽然“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但从不趋炎附势,改变铮铮筋骨,她真率而清纯如天上浩浩的明月,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依然是那么“孤高自许”,从来就鄙弃卑污及流俗,一切随着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袭人和宝玉间“偷试云雨晴”,这在大观园里是公开的秘密,谁也不肯说穿,偏是林黛玉要当面戳破这层纸:“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种率真近于刻薄了,她不止一次讥刺过薛宝钗,恼怒过史湘云,打趣过绘画才能平平的惜春,揭穿过忙于夜赌的老婆了……,把当初“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誓言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她的那颗晶莹剔透的慧心,给众人的只是“尖酸刻薄”!当初她进入贾府之时,是怀着对这家庭不可理解的畏惧心情,可是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礼教束缚,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熏陶,并没有摧毁这个贵族少女叛逆的灵魂,她坚持着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更顽强地发展着她那与卑污的环境不妥协的精神。她幻想着、追求着美好的生活的理想,要求个性无拘无束的自由发展。
(三)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她也正经历着生与死的回旋,而严酷的现实,也日益紧迫地把她推入这种生死搏斗中,从前对黛玉疼爱有加的贾母也已经撕去了那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了她狰狞的面目,封建家长的择婚标准:①是性格儿;②是模样儿。自然宝钗是最佳人选。在八十四回中贾母就公开赞美宝钗:“我看见宝丫头性格儿温厚和平,虽然年轻,比大人还强几倍……都象宝丫头那样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给人家作儿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不佩服。”还有一段话,贾母道:“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都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封建老太君的意思一下子使黛玉的情感世界激起了排江倒海的巨浪,当从傻大姐那儿获知密谋 的真相,黛玉如一片落花,飘落在生活的风暴里,她立刻下了决心:焚旧稿、断痴情、求速死、抗浊世。
林黛玉面临着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她突然发出了反常的笑,听到了致她于死地的贾母的假意的安慰,是“微微一笑”;听了由衷同情的紫鹃的谎言,也是“微微一笑”;这个一生用眼泪浸泡而成的黛玉,最后是以笑来结束了她哭的一生。对于虐害她的人,笑意味着突然洞察了他们的本性而产生的轻蔑与憎恨。对于她的同情者,笑意味着对她们的安慰。对于自己,笑意味着对现实的猛醒与清晰的认识,似乎忽然看透了所有的一切。笑含有失去理想的痛苦,含有在失望之后和被毁灭之前毫无畏惧的坦然和乐观。哭和笑固然是对立的,但是处在不同情况下的林黛玉的哭和笑,却是都能表现出她性格的本质。当她逝世时,千言万语浓缩为发自内心悲愤的一句话:“宝玉,宝玉,你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这边人在挣命,那边却在热热闹闹完婚,黛玉病危时,“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当紫鹃跑了一圈,竟连一个人也找不到,紫鹃不由狠道:“但这些人怎么竞这样狠毒冷淡!”诸者看到这里,怎能不肝肠寸断?为可怜的黛玉掬一伤心之泪呢?黛玉,你用充满眼泪的一生,唱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歌。
有着完整的悲剧性格的林黛玉,生动地体现着一个叛逆的贵族少女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悲惨命运,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承担着因袭的重负。她渴望自由,追求着自主的婚姻和爱情。但是,在腐朽的贵族社会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生活权利的。听听这个孤傲心灵的心声吧:“一年三百六十日,几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一个本来适宜于摄取生活中一切美丽东西的人,却生活在卑污的环境里。你能让她唱出什么样的声音呢?她那悲凉的声音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的抗议,象是发自荒凉的山谷中求救的声音,发出了要求生活权利和自由的呼声,声音虽微,却并不失其要挣扎出险境的力量。在众寡悬殊的斗争中,她悲惨地失败了,却未向自己的理想变节,这就是这个贵族少女充满了悲剧性叛逆精神。人们从林黛玉阴冷的性格里不只是受到消极的悲伤的感染,而是激发起对造成她悲剧性格的封建礼教的的强烈憎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21
展开全部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21
展开全部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