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一篇原创德育论文大专三年?字数三千至四千
1个回答
2013-07-21
展开全部
高校德育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社会心理分析
摘 要】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模型,高校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大学生和
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大学生态度改变方向和强度的四个基本要素,亦即构成影响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文对四个要素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做了有效性分析
【关键词】 高校德育 有效性 社会心理
高校德育是以大学生德性生成为价值指向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
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共同参与,构成高校德育
活动的两极,大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引导下积
极进行自我建构以促进自我德性的生成与发展。以
态度改变的视角看,高校德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者
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待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和
伦理规范的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并付诸相应行
为的过程。关于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和詹尼斯等人进行了深
入研究,其中认为传递者、目标靶、沟通和情境构成
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文试从这四个
方面着手,分析每个因素对高校德育效果所产生的
影响及其启示。
一、高校德育工作者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说服过程中,沟通信息
是由什么人提供会直接影响到目标靶对信息的反
应,传递者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吸引力是决定其说服
效果的主要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德育信息的
传递者要特别注意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内外兼修,
不断提高自己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吸引力。
1.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与高校德育
传递者的权威性是指其从事说服活动的专长,
包括相关经验、所受的教育和特定的能力等。亚里
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指出:人们更容易和
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
样,尤其是在意见分歧又无法统一时更是如此。这
表明,权威性高的说服者造成了更多的态度改变。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来自于在高校德育领域的
学识、经验和资历。高校德育工作者既要扎实掌握
高校德育的专业理论与知识,也要广泛涉猎相关学
科的理论与知识,并能够根据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
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自
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权威。
2.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可靠性与高校德育
传递者的可靠性是指其说服动机公正、友好和
诚恳。权威性的获得意味着高校德育工作者所传递
的德育信息具有较高的正确性,而可靠性涉及德育
信息传递的目的与手段的正当与公允与否。高校德
育工作者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可靠性,使得大学生相
信其说服意图是利于自身的德性生成与发展而非其
他。这就要求高校德育过程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同时
立足于社会立场和个人立场,立足个人立场要求高
校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多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问题,给予他们真诚的理解和关爱,在不违反原则
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其最大的利益要求,使得大
学生意识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为了
维护自身利益。必须指出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绝
不能为此而去迎合大学生,否则就可能丧失高校德
育的社会立场,从而损害高校德育的方向性。
3.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吸引力与高校德育
传递者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到说服效果,一般情
况下,传递者的吸引力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高校
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其具有为大学生所欣赏的品格特征;二是其具有良
好的外表仪态;三是其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似性程度
较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
境界和文化素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
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踏实的工
作作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亲其师、信
其道”。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
与传播者,而且还要是美的化身和文明的传播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育者的
服饰妆扮、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深深
带上教育的烙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注意自己外在
的仪表和表达上的美化,做到衣着整洁合体、举止稳
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风度从容典雅、教态大方洒
脱。除此之外,还要保持与大学生态度上较高的相
似性,以期在师生之间产生相互尊重和依赖的情感。
二、沟通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沟通即信息的传播既包括信息本身的性质,也
包括信息的组织形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本
身的性质以及运用何种传播方式与说服效果直接相
关。在德育信息本身的性质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
要把握德育信息与大学生原有态度保持差异适度和
恐惧唤起适度;在德育信息的组织方面,要正确选择
单面或双面说服方式和重复适度。
1.信息差异与高校德育
任何态度的改变都是在信息与目标靶原有态度
存在差异,并引起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弗里
德曼等人的实验研究证实,态度差距在态度改变中
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特征,保持信息的适度差异才
能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根据这一规律,高校德育
工作者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较远较大的德育目
标化解为一系列近期的、具体的、可及的小目标,运
用两步式渐近策略,即先提出一个他们能够轻易做
到的小的要求,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思想和行为中
的闪光点,不断给予他们激励与赞赏,进而不断提出
新的更高要求。
2.恐惧唤起与高校德育
与沟通有关的第二个因素是信息唤起的恐惧
感,它的影响方式与第一种差距相类似,亦即信息唤
起的恐惧感导致个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
力迫使他以改变态度或抗拒信息的方式恢复心理上
的平衡。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要在广泛调查与科学论
证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德育的评价与奖惩机制,适当
运用奖惩的强化手段,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与
现行的评优、评奖、就业、违纪处理等直接挂钩,当奖
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奖罚适度,以有效促进大
学生的态度改变。
3.信息呈现方式与高校德育
与沟通有关的第三个因素是信息的呈现方式即
信息的传播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单面或双
面说服以及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从媒体的角度
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传播的效果要明显好于
单一的大众传播;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
果较好,而在信息比较简单时,效果的顺序为视觉最
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单面说服是指在说服过
程中,传递者只是单方面地表明对自己有利的论点;
双面说服是指传递者在说服过程中既表明自己的论
点和优越性,也同时指出与自己相反的论点存在的
价值,并通过辩驳强调目的指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关于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只提
供信息,让听众自己去获得结论;另一种是提供信息
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结论。霍夫兰德等人的研究发
现,命令式地给出结论的方式容易引起人们的自我
防卫机制,阻止态度的改变,只提供信息材料而由目
标靶自己作出结论可以更好地引发态度改变。
信息呈现方式的社会心理学结论告诉我们,从
媒体角度看,高校德育信息要借助于多种媒体呈现
给大学生,大众传播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校园
中以书面媒介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
学生的面对面的传播中要注意多种手段的综合运
用,从视觉和听觉层面对其施以全方位的影响。高
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正确把握其思
想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单面或双面说服。在信息结论
的给定方式方面,命令式地给出结论的单向灌输方
式不利于大学生的态度改变。因此,高校德育要更
多地利用双面说服并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获得结论。
4.信息的新颖性和重复率与高校德育
德育信息的新颖性和重复率也与说服效果有一
定关联。高校德育工作者传递的信息本身的新颖性
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吸引他们去了解、认
识,但是新的德育信息并不能被大学生立即接受,必
须经过一段时间反复的认识、了解和验证,因此,高
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重复德育信息。查荣克等人的
研究显示,信息一再重复出现,使人产生熟悉之感,
能够增强该事物的吸引力,达到宣传目的;但过度简
单的重复则会引发厌烦,降低宣传效果。同“差距”、
“恐惧唤起”一样,“重复”在态度改变中的作用也呈
倒U型曲线特征,这就意味着德育信息的重复也要
适度,重复不足或重复过度都会导致说服效果大打
折扣。
三、大学生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高校德育的目标靶即大学生作为沟通信息的接
收者,不是被动的而是活生生的人,其既有的信念、
价值观、个性特点和智力状况等特性都会对其态度
改变过程发生影响。
1.大学生承诺与高校德育
承诺的强度与相关的问题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
性密切相关,它取决于是否自由选择、是否公开和是
否已经作出相应行为等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对
大学生进行说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通过多
种途径了解大学生的原有态度,在进行说服时,选择
与其态度相契合的德育信息作为起点,以尽可能减
少他们对德育信息的心理排斥。其次,由于公开化
可以提高承诺强度,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说服活
动时,可以要求大学生对某特定德育信息作出公开
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他们采取与其承诺相
一致的行为。再次,即使大学生对德育工作者所宣
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做出了承诺,但常有知行
不一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既要着眼
于对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的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更
要重视德育实践的锻炼和深化,把德育渗透到大学
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环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切身体
会中去领悟道德真谛,从而不断提高其道德水准,实
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2.大学生免疫与高校德育
免疫这一概念来自临床医学,美国心理学家麦
奎尔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态度改变研究之中,认为人
的思想和信念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
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和信念上的免疫
力,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
本观点的论证;还要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
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力的反面论证。实验
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为有效。当个体接触到对
于思想和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
会形成某种免疫力即抵抗力,足以使这些思想和信
念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该结论的
根据是:实践中观察到,第一次攻击被驳回后,此后
攻击的可信度会因此而削弱;另外,对象在受到攻击
后,会察觉到他的信念是会动摇的,这便促使其建立
其他支持性论点。
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对大学
生进行思想道德观念的预防接种,帮助他们建立起
自己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自觉抵御错误的思想道
德观念。
3.大学生人格与高校德育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
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它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
环境等综合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生理基础和成长背
景的千差万别注定了个体之间在人格特征上存有较
大的差异。大学生智力水平普遍较高,要求高校德
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传播德育信息要具有较强的
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同时更要注意他们在自尊方面
的差异,从而选择不同的说服策略以增强德育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自尊心强、具有独立见解的大
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以思路清晰的理论论据和无可
辩驳的事实论据运用正反两方面来进行双面论证和
反复说服;对于自卑懦弱、胆小谨慎的大学生则要运
用正面说服的方法,强调明确的肯定的结论,并要特
别注意真诚关注和真心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利
用真情的感化作用为理性说服增加推动力。
四、德育情境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在说服过程中,情境中的各种条件都可以与沟
通联系起来构成对态度改变的强化,情境令人愉悦
就会增强说服效果,反之则会弱化说服效果。高校
德育情境是由各种力量的相互影响构成的,在这些
复杂力量的综合体中,某些力量有助于大学生的态
度改变,而另一些力量则促使大学生维持其原有态
度。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态度改变的情
境对说服效果的影响主要涉及预警和分心。
1.预警与高校德育
预警即预先警告,是指个体在遭受某一与之相
反的观点说服前,预先知道将会发生的情况。高校
德育情境中的预警因素揭示了要有效预防大学生可
能产生的心理阻抗,必须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相悦、
相容的教育氛围来消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
目中的不良印象。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放下高
高在上的姿态,实现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到真诚的
对话者身份的转变,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展开对
话,尊重、信任、关心、理解他们,论道而不说教、述理
而不生硬,并在德育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
健康乐观的心境,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大学生,引发他
们情感的融通和共鸣,使其在轻松愉快、不需意志努
力的情境中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
启迪,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分心与高校德育
分心即注意分散,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情境
中的某些刺激因素使目标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
接受的信息上。分心对于态度改变的影响性质取决
于分心的强度。强度适当时,分心可以降低人们对
说服的抗拒,增加说服的效果;分心的强度过大时,
则会妨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导致信息失去其应有
作用。高校德育实践一再表明,枯燥、单调、概念化
的德育信息进行简单重复时,大学生注意力过度分
散,导致其有足够时间去思考或重组反驳的理由,进
而对德育信息采取拒斥的态度。因而,高校德育工
作者要控制分心的强度,通过多种方式如利用音乐、
图画和影视片段等将抽象的德育信息形象化,将枯
燥的德育信息生动化,使之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和趣
味性,从而有效地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最大限
度地接受德育信息。
摘 要】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模型,高校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大学生和
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大学生态度改变方向和强度的四个基本要素,亦即构成影响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文对四个要素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做了有效性分析
【关键词】 高校德育 有效性 社会心理
高校德育是以大学生德性生成为价值指向的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
化和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共同参与,构成高校德育
活动的两极,大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引导下积
极进行自我建构以促进自我德性的生成与发展。以
态度改变的视角看,高校德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者
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待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和
伦理规范的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并付诸相应行
为的过程。关于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和詹尼斯等人进行了深
入研究,其中认为传递者、目标靶、沟通和情境构成
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本文试从这四个
方面着手,分析每个因素对高校德育效果所产生的
影响及其启示。
一、高校德育工作者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说服过程中,沟通信息
是由什么人提供会直接影响到目标靶对信息的反
应,传递者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吸引力是决定其说服
效果的主要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德育信息的
传递者要特别注意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内外兼修,
不断提高自己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吸引力。
1.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与高校德育
传递者的权威性是指其从事说服活动的专长,
包括相关经验、所受的教育和特定的能力等。亚里
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指出:人们更容易和
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
样,尤其是在意见分歧又无法统一时更是如此。这
表明,权威性高的说服者造成了更多的态度改变。
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来自于在高校德育领域的
学识、经验和资历。高校德育工作者既要扎实掌握
高校德育的专业理论与知识,也要广泛涉猎相关学
科的理论与知识,并能够根据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
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自
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成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权威。
2.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可靠性与高校德育
传递者的可靠性是指其说服动机公正、友好和
诚恳。权威性的获得意味着高校德育工作者所传递
的德育信息具有较高的正确性,而可靠性涉及德育
信息传递的目的与手段的正当与公允与否。高校德
育工作者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可靠性,使得大学生相
信其说服意图是利于自身的德性生成与发展而非其
他。这就要求高校德育过程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同时
立足于社会立场和个人立场,立足个人立场要求高
校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多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问题,给予他们真诚的理解和关爱,在不违反原则
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护其最大的利益要求,使得大
学生意识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所作所为并非是为了
维护自身利益。必须指出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绝
不能为此而去迎合大学生,否则就可能丧失高校德
育的社会立场,从而损害高校德育的方向性。
3.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吸引力与高校德育
传递者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到说服效果,一般情
况下,传递者的吸引力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高校
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其具有为大学生所欣赏的品格特征;二是其具有良
好的外表仪态;三是其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似性程度
较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
境界和文化素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
方向、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踏实的工
作作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亲其师、信
其道”。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
与传播者,而且还要是美的化身和文明的传播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育者的
服饰妆扮、音容笑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深深
带上教育的烙印。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注意自己外在
的仪表和表达上的美化,做到衣着整洁合体、举止稳
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风度从容典雅、教态大方洒
脱。除此之外,还要保持与大学生态度上较高的相
似性,以期在师生之间产生相互尊重和依赖的情感。
二、沟通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沟通即信息的传播既包括信息本身的性质,也
包括信息的组织形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本
身的性质以及运用何种传播方式与说服效果直接相
关。在德育信息本身的性质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
要把握德育信息与大学生原有态度保持差异适度和
恐惧唤起适度;在德育信息的组织方面,要正确选择
单面或双面说服方式和重复适度。
1.信息差异与高校德育
任何态度的改变都是在信息与目标靶原有态度
存在差异,并引起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弗里
德曼等人的实验研究证实,态度差距在态度改变中
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特征,保持信息的适度差异才
能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根据这一规律,高校德育
工作者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较远较大的德育目
标化解为一系列近期的、具体的、可及的小目标,运
用两步式渐近策略,即先提出一个他们能够轻易做
到的小的要求,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思想和行为中
的闪光点,不断给予他们激励与赞赏,进而不断提出
新的更高要求。
2.恐惧唤起与高校德育
与沟通有关的第二个因素是信息唤起的恐惧
感,它的影响方式与第一种差距相类似,亦即信息唤
起的恐惧感导致个体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
力迫使他以改变态度或抗拒信息的方式恢复心理上
的平衡。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要在广泛调查与科学论
证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德育的评价与奖惩机制,适当
运用奖惩的强化手段,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与
现行的评优、评奖、就业、违纪处理等直接挂钩,当奖
则奖,该罚则罚,奖罚分明,奖罚适度,以有效促进大
学生的态度改变。
3.信息呈现方式与高校德育
与沟通有关的第三个因素是信息的呈现方式即
信息的传播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单面或双
面说服以及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从媒体的角度
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传播的效果要明显好于
单一的大众传播;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
果较好,而在信息比较简单时,效果的顺序为视觉最
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单面说服是指在说服过
程中,传递者只是单方面地表明对自己有利的论点;
双面说服是指传递者在说服过程中既表明自己的论
点和优越性,也同时指出与自己相反的论点存在的
价值,并通过辩驳强调目的指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关于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只提
供信息,让听众自己去获得结论;另一种是提供信息
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结论。霍夫兰德等人的研究发
现,命令式地给出结论的方式容易引起人们的自我
防卫机制,阻止态度的改变,只提供信息材料而由目
标靶自己作出结论可以更好地引发态度改变。
信息呈现方式的社会心理学结论告诉我们,从
媒体角度看,高校德育信息要借助于多种媒体呈现
给大学生,大众传播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校园
中以书面媒介加大宣传力度,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
学生的面对面的传播中要注意多种手段的综合运
用,从视觉和听觉层面对其施以全方位的影响。高
校德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正确把握其思
想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单面或双面说服。在信息结论
的给定方式方面,命令式地给出结论的单向灌输方
式不利于大学生的态度改变。因此,高校德育要更
多地利用双面说服并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获得结论。
4.信息的新颖性和重复率与高校德育
德育信息的新颖性和重复率也与说服效果有一
定关联。高校德育工作者传递的信息本身的新颖性
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吸引他们去了解、认
识,但是新的德育信息并不能被大学生立即接受,必
须经过一段时间反复的认识、了解和验证,因此,高
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重复德育信息。查荣克等人的
研究显示,信息一再重复出现,使人产生熟悉之感,
能够增强该事物的吸引力,达到宣传目的;但过度简
单的重复则会引发厌烦,降低宣传效果。同“差距”、
“恐惧唤起”一样,“重复”在态度改变中的作用也呈
倒U型曲线特征,这就意味着德育信息的重复也要
适度,重复不足或重复过度都会导致说服效果大打
折扣。
三、大学生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高校德育的目标靶即大学生作为沟通信息的接
收者,不是被动的而是活生生的人,其既有的信念、
价值观、个性特点和智力状况等特性都会对其态度
改变过程发生影响。
1.大学生承诺与高校德育
承诺的强度与相关的问题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
性密切相关,它取决于是否自由选择、是否公开和是
否已经作出相应行为等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对
大学生进行说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通过多
种途径了解大学生的原有态度,在进行说服时,选择
与其态度相契合的德育信息作为起点,以尽可能减
少他们对德育信息的心理排斥。其次,由于公开化
可以提高承诺强度,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说服活
动时,可以要求大学生对某特定德育信息作出公开
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他们采取与其承诺相
一致的行为。再次,即使大学生对德育工作者所宣
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做出了承诺,但常有知行
不一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既要着眼
于对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的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更
要重视德育实践的锻炼和深化,把德育渗透到大学
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环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切身体
会中去领悟道德真谛,从而不断提高其道德水准,实
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
2.大学生免疫与高校德育
免疫这一概念来自临床医学,美国心理学家麦
奎尔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态度改变研究之中,认为人
的思想和信念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
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和信念上的免疫
力,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
本观点的论证;还要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
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力的反面论证。实验
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为有效。当个体接触到对
于思想和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
会形成某种免疫力即抵抗力,足以使这些思想和信
念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该结论的
根据是:实践中观察到,第一次攻击被驳回后,此后
攻击的可信度会因此而削弱;另外,对象在受到攻击
后,会察觉到他的信念是会动摇的,这便促使其建立
其他支持性论点。
因此,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对大学
生进行思想道德观念的预防接种,帮助他们建立起
自己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自觉抵御错误的思想道
德观念。
3.大学生人格与高校德育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
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它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
环境等综合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生理基础和成长背
景的千差万别注定了个体之间在人格特征上存有较
大的差异。大学生智力水平普遍较高,要求高校德
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传播德育信息要具有较强的
系统性和逻辑性,但同时更要注意他们在自尊方面
的差异,从而选择不同的说服策略以增强德育的针
对性和有效性。对于自尊心强、具有独立见解的大
学生要以引导为主,以思路清晰的理论论据和无可
辩驳的事实论据运用正反两方面来进行双面论证和
反复说服;对于自卑懦弱、胆小谨慎的大学生则要运
用正面说服的方法,强调明确的肯定的结论,并要特
别注意真诚关注和真心关怀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利
用真情的感化作用为理性说服增加推动力。
四、德育情境与高校德育有效性分析
在说服过程中,情境中的各种条件都可以与沟
通联系起来构成对态度改变的强化,情境令人愉悦
就会增强说服效果,反之则会弱化说服效果。高校
德育情境是由各种力量的相互影响构成的,在这些
复杂力量的综合体中,某些力量有助于大学生的态
度改变,而另一些力量则促使大学生维持其原有态
度。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关于态度改变的情
境对说服效果的影响主要涉及预警和分心。
1.预警与高校德育
预警即预先警告,是指个体在遭受某一与之相
反的观点说服前,预先知道将会发生的情况。高校
德育情境中的预警因素揭示了要有效预防大学生可
能产生的心理阻抗,必须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相悦、
相容的教育氛围来消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
目中的不良印象。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放下高
高在上的姿态,实现从一个控制者、支配者到真诚的
对话者身份的转变,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展开对
话,尊重、信任、关心、理解他们,论道而不说教、述理
而不生硬,并在德育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
健康乐观的心境,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大学生,引发他
们情感的融通和共鸣,使其在轻松愉快、不需意志努
力的情境中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
启迪,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分心与高校德育
分心即注意分散,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情境
中的某些刺激因素使目标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
接受的信息上。分心对于态度改变的影响性质取决
于分心的强度。强度适当时,分心可以降低人们对
说服的抗拒,增加说服的效果;分心的强度过大时,
则会妨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导致信息失去其应有
作用。高校德育实践一再表明,枯燥、单调、概念化
的德育信息进行简单重复时,大学生注意力过度分
散,导致其有足够时间去思考或重组反驳的理由,进
而对德育信息采取拒斥的态度。因而,高校德育工
作者要控制分心的强度,通过多种方式如利用音乐、
图画和影视片段等将抽象的德育信息形象化,将枯
燥的德育信息生动化,使之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和趣
味性,从而有效地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最大限
度地接受德育信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