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朝花夕拾有感
从小到大,曾经学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散文和小说,可以说是语文课必修的。其中有三篇文章出自这本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于是这个假期,我便细致地将这本散文集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
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求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十篇。最初名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辑成书改为现名。由于当时鲁迅先生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压迫,生活十分痛苦艰难。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这十篇作品,虽然是回忆文章,但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作品的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足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阴暗面的无比痛恨之情。
第一篇《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引发的,嘲讽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又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叙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文章中句句强劲有力,道理明白,在当时麻木的社会里的确是一支让人清醒的良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管人命的实质。
接下来的几篇,记叙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比儿时的经历更加沉重,但为了追求真理,鲁迅先生一直锲而不舍。
《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求学的艰难历程可想而知―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矿物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当我读到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时,不禁为鲁迅先生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所震撼。
《范爱农》是作者回忆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先生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他追求革命,却屡屡受到打击迫害…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可以深深地体味到鲁迅先生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翠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之所以称为是散文集,是因为它的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活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娴熟的手法去写回忆录,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不得不使人拍手叫绝,从各方面来讲,《朝花夕拾》都是一部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骆驼祥子》以描写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为主线,其间穿插还其他各色人物。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小马祖孙两个,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等,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情图。
老舍善于写人,他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在《骆驼祥子》中,既有人物肖像描写,又有人物心理刻画,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项平凡的语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老舍也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读,他的语言是活的。”
老舍先生出身于平民,他在老北京的大杂院中长大,从小就接触商人、小手工业者、人力车夫、旧艺人、巡警等下层平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所以才写出了《骆驼祥子》这样的经典之作。老舍也说《骆驼祥子》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每当他谈到祥子的时候,总好像不是他虚构的小说人物,而是他的一位至亲好友,实有其人似的。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这一段人物素描,几乎是没有任何修饰,却细腻逼真,令人感同身受。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第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但因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车卖了,换成钱安葬了虎妞。经历了人生这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正是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老舍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结果,并且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从小到大,曾经学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散文和小说,可以说是语文课必修的。其中有三篇文章出自这本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于是这个假期,我便细致地将这本散文集从头到尾地读了一遍。
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求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十篇。最初名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辑成书改为现名。由于当时鲁迅先生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压迫,生活十分痛苦艰难。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这十篇作品,虽然是回忆文章,但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作品的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足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阴暗面的无比痛恨之情。
第一篇《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引发的,嘲讽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出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又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叙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文章中句句强劲有力,道理明白,在当时麻木的社会里的确是一支让人清醒的良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管人命的实质。
接下来的几篇,记叙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比儿时的经历更加沉重,但为了追求真理,鲁迅先生一直锲而不舍。
《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求学的艰难历程可想而知―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矿物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当我读到鲁迅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时,不禁为鲁迅先生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所震撼。
《范爱农》是作者回忆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先生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他追求革命,却屡屡受到打击迫害…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可以深深地体味到鲁迅先生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翠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之所以称为是散文集,是因为它的语言优美流畅,生动活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娴熟的手法去写回忆录,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不得不使人拍手叫绝,从各方面来讲,《朝花夕拾》都是一部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骆驼祥子》以描写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为主线,其间穿插还其他各色人物。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小马祖孙两个,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等,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情图。
老舍善于写人,他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在《骆驼祥子》中,既有人物肖像描写,又有人物心理刻画,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项平凡的语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老舍也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读,他的语言是活的。”
老舍先生出身于平民,他在老北京的大杂院中长大,从小就接触商人、小手工业者、人力车夫、旧艺人、巡警等下层平民,熟悉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所以才写出了《骆驼祥子》这样的经典之作。老舍也说《骆驼祥子》是他自己最钟爱的作品,每当他谈到祥子的时候,总好像不是他虚构的小说人物,而是他的一位至亲好友,实有其人似的。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这一段人物素描,几乎是没有任何修饰,却细腻逼真,令人感同身受。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但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第一辆车,但这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车没买上,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但因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又只好把车卖了,换成钱安葬了虎妞。经历了人生这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正是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老舍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结果,并且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