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声中抖包袱的技巧
先抑后扬、峰回路转。先对人物或事物大肆赞美,然后话锋突变,一刨到底,由于效果出人意料,往往现场效果特别好。
三番四抖、柳暗花明。这是相声包袱中的“八股文章”,有比较固定的模式,采取的方法是引导观众的听觉惯性,把逗哏的一个看法或意图反复强调三遍,到第四遍时反戈一击,以突变的效果揭露逗哏者的本来意图。
现象和本质
任何精湛的艺术都不是掠取生活的表面现象,任何感人的形象也不是只传达人们一时短暂的某种浮泛情绪,而是深入生活的底蕴,揭示潜藏在艺术形象内部的生活潜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无限丰富的社会内容,创造深刻隽永的艺术典型,犹如一枚味道醇厚的橄榄一样,把生活的丰富性寓于单纯的艺术形象之中。
相声作为一种艺术,当然也应该在这方面着力。但是,如其它喜剧艺术形式一样,相声又是一种通俗的群众文艺。笑产生自矛盾,而喜剧矛盾又往往以司空见惯的事物、引以为常的习俗为基础。可以说,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再没有比喜剧艺术更强调其通俗性、群众性的特点的了。
因为,笑的过程实际是观众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演员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当形象违反了生活常规时,才产生出幽默或讽刺的“包袱”来。
譬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穿上了大人的衣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妇打扮得花枝招展,他们所以可笑,乃是由于违反了群众熟悉的生活常规。因而,“包袱”的效果,乃是由于艺术形象中的各种矛盾与群众所熟悉的生活常规不能协调而产生的。
然而,这并不是说相声只应反映生活表面现象。不是的,虚假、肤浅的表像必须排斥在一切艺术大门之外。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笑将是高尚情操和健康情感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包袱”的创造中,就存在一个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如何使包袱既从现象上着眼,又向本质处开掘;既播下通俗性的种子,又结出深刻性的果实。
即使包袱可笑,又能发人深思。这在选取题材时,就需要抛弃很多和生活本质毫无关系的肤浅现象,而选取和生活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事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形象的摄取,又需要通论的筛选。所谓典型即是把概括性和形象性融为一体,在形象里浓缩着发人深省的生活真谛,在概括时包容着丰满的生活血肉。
推荐于2017-06-19
2013-07-23
张冠李戴,例如:刘关张桃园结义后保唐僧取经
荒诞、丰富的想象力:如论梦,西征梦
假唐诗、四六八句的耍贫嘴
极度夸张:例如买面茶中,岳母瘦的像驴皮影一样顺门缝进来
讽刺:我要反三俗
2013-07-23
2013-07-23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