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山东临沂蒙阴县有9个乡镇,其中有8个镇和1个乡。
蒙阴县是山东省临沂市下辖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脉腹地、蒙山之阴,地跨东经117°45′—118°15′,北纬35
°27′—36°02′,南北最大长距65.4公里,东西最大宽距45.8公里,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占临沂市总面积的9.3%。
蒙阴县自西汉初置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截至2019年,蒙阴县辖8镇、1乡、1街道,总人口55.10万人,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17个(回族、苗族、傣族、满族、蒙古族等)。
全县设蒙阴街道办事处、常路镇、高都镇、野店镇、岱崮镇、坦埠镇、桃墟镇、垛庄镇、联城镇、旧寨乡1街道办事处8镇1乡和蒙阴经济开发区、云蒙湖生态区,345个行政村。
扩展资料:
蒙阴县的历史沿革
蒙阴县,古为有穷国。
西汉初建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隶属兖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后,曾改称蒙恩县。
东汉初,地属盖、牟二城。
三国魏复置蒙阴县,属徐州琅邪郡。
西晋末因战乱废。
南北朝时,北魏于蒙阴地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
东魏时,东安郡之新泰县改称蒙阴县,仍属东安郡。
北齐将蒙阴县并入东泰山郡之新泰县。
自此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712年,都属新泰县。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地又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旧蒙阴县志叫新寨镇)。
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建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另据《重建蒙阴县碑》载,重建蒙阴县为元延佑二年。
明洪武二年(1369年),属青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属莒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沂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蒙阴县属济宁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改属琅琊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将原蒙阴县的大部分地区划为新蒙县、泰宁县、博莱县。蒙阴县属鲁中区二专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3月,蒙阴县撤销,同年9月恢复,仍属二专区。
1947年,蒙阴县更名为灵甫县。
1949年,恢复原名。
1949年7月,属沂蒙专区。
1950年6月,改属沂水专区。
1953年8月,属临沂地区。
1994年12月,临沂撤地设市,仍属临沂市,至今。
蒙阴县位于泰沂山脉腹地,是纯山区,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座落着较大山峰520余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12座。
蒙山绵延百余里,是山东省第二高山,云蒙峰海拔1108米,已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沂蒙七十二崮,其中三十六崮在蒙阴,中科院将其命名为“岱崮地貌”,成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蒙阴县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21.1℃,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年平均降水量820毫米。
蒙阴县境内河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有44条(含3条干流),东汶河境内长56公里,梓河境内长66公里, 蒙河境内长22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蒙阴县人民政府—蒙阴概况
2013-07-23
1995年7月24日,撤销桃墟乡、野店乡、设立桃墟镇、野店镇。
1996年12月25日,撤销界牌乡,设立界牌镇,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1996]55号)。
2000年,蒙阴县辖9个镇、6个乡。总人口人,各乡镇人口: 535070 蒙阴镇 125055 常路镇 33442 岱崮镇 41647 坦埠镇 32254 垛庄镇 35309 高都镇 32375 野店镇 35646 桃墟镇 42472 界牌镇 26043 联城乡 31026 常马乡 15249 北贾庄乡 10271 旧寨乡 37633 重山乡 9892 巨山乡 2675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销巨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蒙阴镇;撤销常马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联城乡;撤销北贾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岱崮镇;撤销重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界牌镇(鲁政函民字[2000]94号)。即蒙阴县由9个镇、6个乡调整为9个镇、2个乡:蒙阴镇(巨山乡)、常路镇、岱崮镇(北贾庄乡)、高都镇、垛庄镇、坦埠镇、界牌镇(重山乡)、联城乡(常马乡)、旧寨乡、野店镇、桃墟镇。(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蒙阴县辖9个镇、2个乡。
2013-07-23
20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