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的一句古诗名句和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7-23
展开全部
《八阵图 》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亮 上面讲的是陆逊误入孔明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刚刚登基的昭烈皇帝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顾众臣谏阻,强征东吴,被吴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六百里,退入白帝城中。陆逊穷追不舍,赶至鱼腹浦,误入八阵图险些丧命,多亏得黄承彦引出,才得以保住自己与三军性命。或许有人怨恨黄承彦多管闲事,不该帮助陆逊。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黄承彦何许人也?荆州隐士,诸葛亮的岳父,那么论情黄承彦不该帮助东吴;论理黄承彦既已隐遁山林,就不该再插手凡尘之争。这里就不得不说这位老者的用心良苦。诸位可以先简单分析一下三国的实力。刘备倾全国之力征伐东吴,为陆逊所败,五虎将只剩下赵云。在益州收的大将或死(程畿、傅彤……)或降曹(黄权)。这次惨败,使本来就不怎么强大的蜀汉政权更是雪上加霜。而吴国呢?刘备征吴前期势如破竹,接连斩杀东吴大将(如潘璋、朱然、甘宁等),兵士死亡更是不计其数,虽然说打赢了刘备,但吴国势力实际上已被削减了不少。接下来就是曹魏方面了,三国中本就数魏国实力最强。而吴蜀之战中,曹丕又采取作壁上观的策略。比较一下,吴蜀的削弱实际上就是曹魏的强大。在一强两弱的形势下,蜀国要生存就得弱弱联合,因为刘曹不可能联合。若要孙刘联合,即使吴国相对要弱一些,也不能过于弱小。这样两国的实力加起来才能抵挡的住魏国这只猛虎。刚刚打败刘备的吴人正沉浸在兴奋之中,士气高涨。如果此时再三军覆没,那么刚恢复的自信也将随着东吴的兵士一起消亡。因此黄承彦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破坏诸葛亮的大事,还从另一方面延长了三国相峙的局面。有事实可以证明。刘备兵败不久,曹丕立即起三路大军攻打东吴。如果陆逊连同他所率领的兵马都死在鱼腹浦。那吴国丧失的不仅是兵力,还有士气。而魏国一鼓作气要拿下东吴,也不是难事。东吴一亡,蜀汉独存,西蜀刚经历兵败的打击,且幼帝登基,人心惶惶。倘曹魏以得胜之兵,转攻蜀汉,纵然诸葛亮有吕望之才,也回天乏术。更何况这时节,蜀汉后方不稳。南王孟获不服管制,侵城略地,有此内忧再加外患,蜀汉如何不亡?黄承彦的做法,不仅挽救了吴国,也挽救了蜀国,同时也给了诸葛亮成名的机会。如果诸葛亮在这时死了,那么他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定南蛮,六出祁山,前后出师表……都不会在史册上记载。由此种种可知,黄承彦不仅无过,反而有功,有大功。呵!好一个黄承彦。
匿名用户
2013-07-23
展开全部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
①八阵图:在四川夔州奉节县西南七里。八阵图是在沙滩上聚石成堆,共有八个军阵图形,相传是诸葛亮推演兵阵的遗迹。
②功盖:意思是诸葛亮创立蜀汉,造成魏吴蜀三国鼎立的盖世功业。
③“遗恨”句:是说刘备急于报吴国杀关羽之仇,出兵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伐魏主张;而诸葛亮没有能够阻止住,使蜀汉国力受到削弱,所以遗恨。“失”,是失策之意。

[鉴赏提示]
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凭吊相传蜀汉诸葛亮所作八阵图遗迹时作。头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惋惜中渗透了诗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这首诗还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而且不是空洞抽象的议论,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的议论。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23
展开全部
八阵图
杜甫 (著)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