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庙号,帝号,谥号
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07
展开全部
历朝国号和帝王的尊号、年号、谥号、庙号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朝代和政权,出现过540多位君主、帝王。各个朝代都有其国号,帝王生前有其尊号和年号,死后也有其谥号、庙号。了解这方面知识,对认识历史文化很有帮助。
二、帝王国君的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帝王国君的年号、尊号、谥号、庙号,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后便成为了历史,但它作为我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政治现象,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为研究各个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三)谥号
谥号虽始于夏商两朝两位末代君主桀和纣,但正式使用却是从周朝开始的。谥号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义的字来昭冁死者的美德或贬责其恶行。帝王死后由礼仪官根据其生前的功过拟出谥号,由继任者予以确定,并镌刻于墓碑之上,可视作盖棺定论。继任者往往会以自己的好恶确定给予美谥或恶谥。因此,秦始皇认为给已故君王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传,不加谥号。因此,秦朝两帝均无谥号。谥法有三类:褒扬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贬责的有“灵”、“纣”、“炀”、“厉”等,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有“哀”、“愍”、“恭”、“顺”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自汉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开国君主还追谥其父祖以上几代人为帝王,如曹丕追谥曹操为武帝。被杀或被废的帝王,多没有谥号,史书便按其原封爵号或被废后的爵号记载,因此历史上便有不少没有帝号(谥号)的帝王,如曹魏时的齐王曹芳及其继任者高贵乡公曹髦、东吴的会稽王孙亮等。自唐高宗以后,谥号被尊号取代。谥号纪年的方法是:国号——帝王谥号——年号(无年号者不用)——年序号,如鲁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除帝王外,谥号还由朝庭赐于公卿大臣,民间也有私谥的现象。
(四)庙号
每个朝代开国之初都要建宗庙(或叫太庙和祖庙),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庙号则始于汉朝,宗庙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渊为其祖父和父亲所建庙号分别为太祖和世祖。开国君主的庙号多为高祖或太祖;汉初曾规定无功德者不得称宗,因此汉文帝庙号为太宗,汉武帝为世宗,而西汉其余皇帝大都没有庙号。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滥用,唐朝更是无帝不称宗,其后历代皆效之,因此庙号便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自汉以后各朝代自称其国号时前面都加一个“大”字,如“大汉、大宋”等,而“北齐、后梁”等国号之前带有方向性、时间性的字是后世史家区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谥号、庙号等也是在其死后才有的,如“汉武帝、殷纠王”的称谓在其生前也是不应该出现的。时下一些影视剧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剧中人自称“我北周、我南齐”、“我孝庄”等都是不正确的,叙事和旁白例外。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朝代和政权,出现过540多位君主、帝王。各个朝代都有其国号,帝王生前有其尊号和年号,死后也有其谥号、庙号。了解这方面知识,对认识历史文化很有帮助。
二、帝王国君的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帝王国君的年号、尊号、谥号、庙号,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和完善的,清亡之后便成为了历史,但它作为我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政治现象,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为研究各个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三)谥号
谥号虽始于夏商两朝两位末代君主桀和纣,但正式使用却是从周朝开始的。谥号是由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意义的字来昭冁死者的美德或贬责其恶行。帝王死后由礼仪官根据其生前的功过拟出谥号,由继任者予以确定,并镌刻于墓碑之上,可视作盖棺定论。继任者往往会以自己的好恶确定给予美谥或恶谥。因此,秦始皇认为给已故君王加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为大不敬,下令自他起世世相传,不加谥号。因此,秦朝两帝均无谥号。谥法有三类:褒扬的有“文”、“武”、“景”、“宣”等,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贬责的有“灵”、“纣”、“炀”、“厉”等,如“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同情的有“哀”、“愍”、“恭”、“顺”等,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文、武、光武、昭烈等。自汉朝以后皇帝的谥号前大多加一“孝”字,表示其奉行孝道,如孝文帝、孝武帝。开国君主还追谥其父祖以上几代人为帝王,如曹丕追谥曹操为武帝。被杀或被废的帝王,多没有谥号,史书便按其原封爵号或被废后的爵号记载,因此历史上便有不少没有帝号(谥号)的帝王,如曹魏时的齐王曹芳及其继任者高贵乡公曹髦、东吴的会稽王孙亮等。自唐高宗以后,谥号被尊号取代。谥号纪年的方法是:国号——帝王谥号——年号(无年号者不用)——年序号,如鲁僖公三十三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除帝王外,谥号还由朝庭赐于公卿大臣,民间也有私谥的现象。
(四)庙号
每个朝代开国之初都要建宗庙(或叫太庙和祖庙),供奉和祭祀列祖列宗。而帝王庙号则始于汉朝,宗庙正殿一般供奉七代或九代祖宗的神位,按照左昭右穆排列。如唐高祖李渊为其祖父和父亲所建庙号分别为太祖和世祖。开国君主的庙号多为高祖或太祖;汉初曾规定无功德者不得称宗,因此汉文帝庙号为太宗,汉武帝为世宗,而西汉其余皇帝大都没有庙号。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滥用,唐朝更是无帝不称宗,其后历代皆效之,因此庙号便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自汉以后各朝代自称其国号时前面都加一个“大”字,如“大汉、大宋”等,而“北齐、后梁”等国号之前带有方向性、时间性的字是后世史家区分同名朝代而加的。帝王的谥号、庙号等也是在其死后才有的,如“汉武帝、殷纠王”的称谓在其生前也是不应该出现的。时下一些影视剧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剧中人自称“我北周、我南齐”、“我孝庄”等都是不正确的,叙事和旁白例外。
2013-07-24
展开全部
庙号:对死去的人建的庙的封号
帝号:皇帝死后的封号
谥号:对大臣或对国家有过贡献利益的人死去后的封号
帝号:皇帝死后的封号
谥号:对大臣或对国家有过贡献利益的人死去后的封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24
展开全部
1、帝号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清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2、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3、庙号
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後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於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後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後,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於商朝.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清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2、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3、庙号
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後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於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後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後,由於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於商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