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谓公是什么意思
古代称谓公指“公爵”。
公爵介绍: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西周时的公国有四:宋国、虢国、州国、虞国。周朝的公爵只封给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国鲁国只是侯爵国(鲁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称“公”,但仅限其本人,而不世袭。)
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按照周朝的礼法,前朝后裔宋公、虢公、虞公等像周天子行宾礼,而齐侯、徐侯、黄侯等行臣礼。在实际上周朝与宋国等仍是君臣关系。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御洞差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封地来说其实周朝是延续夏商的三等爵位,
不过将第一级在封给宋国、虢国等时予以了特镇皮殊的“宾礼”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侯国。所以在本质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视为一级,只不过公爵的地位和待遇优越一些,正如在现代社会中相同等级的官员中有排名前后的划分。
秦、汉朝的二十等爵制内无公爵,只有汉末有魏公曹操。以后魏晋置五等爵,有郡公、县公,隋唐宋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明朝有国公爵,清朝有公爵。
扩展资料:
“公”字意思详解:
1、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
2、共同的,大家承认的。
3、国家,社会,大众,全世界
4、让大家知道。
5、封建制度最高爵位。
6、敬辞,尊称男子。
7、雄性的:~母。~畜。
8、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
9、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颤差度百科-公爵 (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 (汉语汉字)
古代称呼某某公有两种意思:
1、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2、公是春秋时期对于诸侯的尊称。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的“公”: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为王,诸侯被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如果按照爵位来称呼,应该只有公爵可以称公,但事实却配慎不是这样,像齐国和秦国都是侯爵之国,齐桓公、秦穆公甚至名列春秋庆槐五霸,大名响当当的。
其实春秋时期国君的称呼并不完全按照爵位,根据《左传》中的记录原则,对于各国的国君,不管分封的爵位高低,一律尊称为某某公,但是如果在鲁国国君在场的情况下,就一律以本来爵位来记述,如齐候、郑伯、楚子、许男。
公是春秋时期对于诸侯的尊称,而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去世后,后继君主会上谥号,往往其谥号就是公,齐桓公和秦穆公都是谥号。而蔡穆侯也是谥号,但蔡国国小,没胆量上公的谥号。
当然,还有一些另类,那就是南方的几个国家,如楚、吴、越等国,其君主都称王,最著名的就是楚庄王。
按道理,周朝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其余谁敢称王,那就是反叛。但春秋时期,周王室废了,没力气教训诸侯了,楚国称王毫无惩罚,同样誉卖友远离中原的吴越在强大后,也相继称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 (汉语汉字)
合称。《礼记·王制第五》具体定制了五等禄爵的诸侯、天子之公卿授田的方法,即:“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
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注:视,正早局视同、比照)不过,至于周之“三公”到底指哪些官位,今已不可确考,有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还有一种意思:
公举让: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先秦以后,公就成了一个尊称,大的官职有三公,臣下称自己的头为塌大主公等。最指衫亩常用的就唯森是避免直接称别人名讳,或表示尊称,就用公来代替。第二人称是相当于您,第三人称时表尊重。如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公应当怎样,玄德公、孟德公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