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哲学原理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原理。毛泽东矛盾论中引出两种宇宙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而此句便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扩展资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拼音: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
2、解释: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或比喻眼光短浅;
3、出处:毛泽东《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4、近义词:一叶障目、目光短浅;
5、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即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
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现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论者把所有树木都统一化,只承认其一个共征,忽视每个个体客观特异性与可变性,是以片面地得不到对事物全面的认知。
扩展资料:
成语解析:
【拼音】:zhǐ jiàn shù mù,bù jiàn sēn lín
【解释】: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或比喻眼光短浅。
【出处】:毛泽东《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近义词解析】:
一叶障目
1、解释: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2、读音:yí yè zhàng mù
3、出自: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白话文:“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不见泰山,而自认为是。”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叶障目
【原理】:
毛泽东矛盾论中引出两种宇宙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而此句便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即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此观点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的支持者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因此,他们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亦如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论者把所有树木都统一化,只承认其一个共征,忽视每个个体客观特异性与可变性,是以片面地得不到对事物全面的认知。
【出处】:毛泽东《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
【解释】: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或比喻眼光短浅。
2013-07-23
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