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早朝怎么回事儿?出席的官员都是京官还是外官?多少天一次?
2013-07-24
展开全部
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 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 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做出答复. 明朝最勤奋的皇帝应该是亡国君崇祯皇帝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崇祯雄心壮志,立志做个中兴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折到凌晨1,2点是很常见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要勤政 记载清朝的规定是: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内(应该是太和殿)朝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的没有资格。
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对太和殿(其他两个大殿也一样)有个大概的印象,里面比较宽,但不是很长。而官员早朝不可能挤在边边角角皇帝看不见的地方。因此能够让官员排朝班的地方并不大。由此可见该记载比较可靠。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的。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最后就是对于年老但还在朝的高级官员,皇帝有可能“开恩”特许不早朝。
由于以上原因,故而早朝的人数并不确定。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侍郎,京城各中央级重要衙门的“一把手”等人是基本上每天都早朝的
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对太和殿(其他两个大殿也一样)有个大概的印象,里面比较宽,但不是很长。而官员早朝不可能挤在边边角角皇帝看不见的地方。因此能够让官员排朝班的地方并不大。由此可见该记载比较可靠。
至于早朝的人数,并不是确定的。因为清朝除有品级的官员外,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男爵相当于二品,子爵相当于一品,其余的都是“超品”。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王爷(亲王、郡王、贝子、贝勒)。这些“爵爷”并没有被要求去早朝,但是也有早朝的资格。
还有就是各省的督抚,提督等,具备早朝的资格,但是由于身在异地,因此虽然位列一、二品,但是也不早朝。
最后就是对于年老但还在朝的高级官员,皇帝有可能“开恩”特许不早朝。
由于以上原因,故而早朝的人数并不确定。通常情况下,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侍郎,京城各中央级重要衙门的“一把手”等人是基本上每天都早朝的
展开全部
许多不了解清廷政体运转的人,往往被小说和电视剧所描绘的场景所误导,以为当皇帝的,不管有事儿没事儿,天天早上五更都要离开热被窝和妃子的怀抱去“上朝”。
清代皇帝就这样上朝处理朝政么?他事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临时接受臣工们突然袭击式的考问?他是神仙还是万事通啊?文武百官就这样天天有事儿没事儿随大流一起到金銮殿朝见皇帝,就为了三呼万岁、三跪九叩行这个大礼?还有,宰相首辅就这样把什么事情都当着所有官员直接向皇帝提出来,一点儿也不保密?随便想想,似乎都不合理。
如果当皇帝都这样辛苦,谁还愿意当皇帝呀?他傻呀?还不如当一个只拿俸禄啥事儿不管的王爷舒服呢!如果当京官的不论有事儿没事儿天天都要半夜里起来去上朝,要到中午才回来,他白天还有时间、有精力办公么?他晚上还有睡觉的时间么?随便想想,也还是不合理。
其实,这都是文艺家的误导。写小说的作家,电视剧的编导,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处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国家大事要商量,总是把皇帝请到金銮殿上去“临朝听政”。其实,皇帝办公,满不是那么回事儿!
“金銮殿”,指的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实,它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清代并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不在太和殿。顺治当皇帝的时候才六岁,顺治元年八月在沈阳故宫的大政殿登基,九月进北京。由于当时紫禁城内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烧毁了,登基大典,就是在太和门举行的。在他亲政之前,国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代为处理。办公听政,一般都在武英殿。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了,十三岁的顺治开始亲政,修复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也大多在那里处理。
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纵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间著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作出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清代皇帝就这样上朝处理朝政么?他事先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临时接受臣工们突然袭击式的考问?他是神仙还是万事通啊?文武百官就这样天天有事儿没事儿随大流一起到金銮殿朝见皇帝,就为了三呼万岁、三跪九叩行这个大礼?还有,宰相首辅就这样把什么事情都当着所有官员直接向皇帝提出来,一点儿也不保密?随便想想,似乎都不合理。
如果当皇帝都这样辛苦,谁还愿意当皇帝呀?他傻呀?还不如当一个只拿俸禄啥事儿不管的王爷舒服呢!如果当京官的不论有事儿没事儿天天都要半夜里起来去上朝,要到中午才回来,他白天还有时间、有精力办公么?他晚上还有睡觉的时间么?随便想想,也还是不合理。
其实,这都是文艺家的误导。写小说的作家,电视剧的编导,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处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国家大事要商量,总是把皇帝请到金銮殿上去“临朝听政”。其实,皇帝办公,满不是那么回事儿!
“金銮殿”,指的是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实,它不是皇帝上朝处理国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大会堂。
清代并没有固定专设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不在太和殿。顺治当皇帝的时候才六岁,顺治元年八月在沈阳故宫的大政殿登基,九月进北京。由于当时紫禁城内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烧毁了,登基大典,就是在太和门举行的。在他亲政之前,国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代为处理。办公听政,一般都在武英殿。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了,十三岁的顺治开始亲政,修复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宫,国事也大多在那里处理。
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纵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先在乾清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间著名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平三藩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在“御门听政”中作出的。康熙、乾隆之后的帝王逐渐疏懒,到咸丰年间,“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7-24
展开全部
全是京官,外官未经召见一律不准进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