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展开全部
韩国钧(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
乔林(1731一?),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间篆刻家。
乔林酷爱读书,家无长物,但蓄书颇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学问文章”印。工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精研数十年而从不间断,其篆刻师法许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或亦刻隶书,其所作篆隶淳古浑劲,得秦汉遗法,后人曾误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赞其“用刀如用笔,试以玉、铜,铁,竹根无不如意”。他的篆刻风格,对当时江浙印坛以至后世均有相当影响。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扬州评话艺人,家居海安镇。自幼家贫,18岁拜著名评话艺人张少南为师。初学时,余少春先后听过丁寿庭,陈月秋、张捷山等前辈的《清风闸》,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风格的余派(清风闸)。这部书,以喜剧形式反映人间悲剧,将旧时代的杨州社会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后人称之为一部“奇书”。他还剔除原话本中淫秽语言,并言明糟粕语言不传弟子。民国30年(1941年)海安沦陷,余少春去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味园茶馆献艺时,有新四军干部前来听书,对余少春的技艺很为赞赏,后在数次群众大会上都邀他说上一段书,藉以鼓舞群众士气。并请余少春联络海安、角斜一带的艺人前往栟茶演出。
张符骧(1663-1727),字良御,号海房,海安镇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玄烨南巡,张符骧于扬州塔湾进献《迎銮诗》十二章,陈述治国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许。康熙五十三年,张符骧中顺天举人。康熙六十年,张符骧通过会试,被录为进士,时已58岁。因他在殿试时对答方策言词激烈,被贬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于澹宁居召见张符骧等人,因张符骧学识渊博,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符骧即告老还乡。
陆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别号耳乡。清代郡廪生,海安镇人。为清代提学使陆舜之从曾孙。他勤奋好学,尤致力于医。喜研金石。搜古碑数百通。蓄铜雀瓦、古砚及印章合数百件,印证掌故,一一题识,而手自镌之。擅书法、工琴、好诗,喜博弈,著有《弈谱》四册。
王叶衢,海安镇人,祖籍安徽滁县。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后,卒于同治初年。王叶衢于生不乐仕进,矢志于海安故里的自然、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专力搜辑一镇遗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终”,“凡有见闻,即书片纸弃箧中,日久成帙”。先后用10多年时间搜集、考订、整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海安考古录》。
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海安西场镇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乾隆十九年登进士,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因为人刚直,被罢官归里.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镇人。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一生长于古诗文、书画、古琴,精通日、英两国语言。留学日本后,石重光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筹办枪械奔走,事发后避逃回乡。不久如皋清末进士沙元炳推荐他去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现南通中学)任教。后李堡潘树声先生任如皋师范学校校长时,又荐他去如皋师范任教,并一度担任教务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号蛰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镇朱楼村,后移居海安胡集乡。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号葆莲,又培风道人,里人尊称其为“朱三爹”。少年时,朱南阜就读私塾,尤爱书法、金石。他的书法从临摹秦汉魏晋唐碑贴入手,又吸取清代吴让之书法之字见长,篆字亦常见于条幅。金石以篆字为主,有阳文、阴文、双线等多种体例,至今朱氏后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国庆,海安县文化馆,海安县书法协会将朱南阜印章作品编印展出两个月之久。
谭德钟(1876—1949),字组云,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海安镇人。为中国近代杰出书法家之一。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
乔林(1731一?),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间篆刻家。
乔林酷爱读书,家无长物,但蓄书颇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学问文章”印。工六书篆籀之学,悉心精研数十年而从不间断,其篆刻师法许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或亦刻隶书,其所作篆隶淳古浑劲,得秦汉遗法,后人曾误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上书房行走钱大昕在《乔墨庄先生传》中赞其“用刀如用笔,试以玉、铜,铁,竹根无不如意”。他的篆刻风格,对当时江浙印坛以至后世均有相当影响。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扬州评话艺人,家居海安镇。自幼家贫,18岁拜著名评话艺人张少南为师。初学时,余少春先后听过丁寿庭,陈月秋、张捷山等前辈的《清风闸》,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风格的余派(清风闸)。这部书,以喜剧形式反映人间悲剧,将旧时代的杨州社会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后人称之为一部“奇书”。他还剔除原话本中淫秽语言,并言明糟粕语言不传弟子。民国30年(1941年)海安沦陷,余少春去如东县栟茶镇演出,在味园茶馆献艺时,有新四军干部前来听书,对余少春的技艺很为赞赏,后在数次群众大会上都邀他说上一段书,藉以鼓舞群众士气。并请余少春联络海安、角斜一带的艺人前往栟茶演出。
张符骧(1663-1727),字良御,号海房,海安镇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玄烨南巡,张符骧于扬州塔湾进献《迎銮诗》十二章,陈述治国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许。康熙五十三年,张符骧中顺天举人。康熙六十年,张符骧通过会试,被录为进士,时已58岁。因他在殿试时对答方策言词激烈,被贬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于澹宁居召见张符骧等人,因张符骧学识渊博,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张符骧即告老还乡。
陆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别号耳乡。清代郡廪生,海安镇人。为清代提学使陆舜之从曾孙。他勤奋好学,尤致力于医。喜研金石。搜古碑数百通。蓄铜雀瓦、古砚及印章合数百件,印证掌故,一一题识,而手自镌之。擅书法、工琴、好诗,喜博弈,著有《弈谱》四册。
王叶衢,海安镇人,祖籍安徽滁县。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后,卒于同治初年。王叶衢于生不乐仕进,矢志于海安故里的自然、历史资料的搜集、研究,“专力搜辑一镇遗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终”,“凡有见闻,即书片纸弃箧中,日久成帙”。先后用10多年时间搜集、考订、整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编成《海安考古录》。
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海安西场镇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乾隆十九年登进士,任四川大邑县知县,因为人刚直,被罢官归里.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镇人。曾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一生长于古诗文、书画、古琴,精通日、英两国语言。留学日本后,石重光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筹办枪械奔走,事发后避逃回乡。不久如皋清末进士沙元炳推荐他去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现南通中学)任教。后李堡潘树声先生任如皋师范学校校长时,又荐他去如皋师范任教,并一度担任教务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号蛰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镇朱楼村,后移居海安胡集乡。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号葆莲,又培风道人,里人尊称其为“朱三爹”。少年时,朱南阜就读私塾,尤爱书法、金石。他的书法从临摹秦汉魏晋唐碑贴入手,又吸取清代吴让之书法之字见长,篆字亦常见于条幅。金石以篆字为主,有阳文、阴文、双线等多种体例,至今朱氏后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国庆,海安县文化馆,海安县书法协会将朱南阜印章作品编印展出两个月之久。
谭德钟(1876—1949),字组云,号高谭,晚号海陵老人,海安镇人。为中国近代杰出书法家之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