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展开全部
林则徐西学思想论略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
英雄和爱国者,他不仅领导了中国历史上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
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
严,而且与清王朝长期奉行的盲目排外、
闭关锁国政策不同,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
开了了解西方情况、学习西方知识,并将
之付诸行动的先河。
林则徐与“民主”政治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面对西洋的坚甲
利兵,不得不作“西夷”背景的了解,因此有
《四洲志》之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
绍了当时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概况,内容包括地理历史、政治制度、财政
经济、军制武备、对外关系、科技文艺、宗教
信仰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许多新知新
闻。这部书对于当时的中国,犹如一股清新
的“民主”空气吹进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
政治的堡垒,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为辛亥革
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
扬“民主”大旗制造了舆论。
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该书竟然提到了
西洋的议会,特别是英、美、法三国的上下
议院,颇有相当篇幅。该书叙述英国上下
两院的结构时,谓上院议员多王公贵胄,
全院约426人;下院议员来自地方,“由各
部落议举殷实老成者充之”,共658人。谈
到议院的权力,指出“国王虽有权裁夺,但
必由‘巴里满’(Parliament)议允”;国王行
事有失,承办官员要交“巴里满”议处。美
国是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军国大事,必
“西业”会议而后行。西业即今之参议院
(Senate),其议员经由选举产生。选举是将
选票“暗书弥封存贮公所”,“以推荐最多
者为入选”。法国设“占马阿富”(Les
Chambres),其制度与英国相近。①
《四洲志》讨论英、美、法议会的组织、
权力关系、选举等。林则徐介绍这些观念
时,相关的名称都是音译,例如上院译为
“律好司”,下院译为“甘文好司”,原来就
是House of Lords及House of Commons的
音译,但均未予转换,不谙原文者,读之有
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林则徐似乎对
自己的著作并不满意,加上内容需要进一
步充实,因之决定敦请魏源作全面性的补
充。
然而,魏源的补充并未超越林则徐的
《四洲志》,原因是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限制了其个人视野,重点放在了解英
人的坚甲利兵,于议会政治甚少措意,大
多转抄《四洲志》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发
挥。比较突出的一点是,魏源提到了议院
多数决的原则,“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
占从二,舍独循同”,感觉其为一美好制
度。②
作为“民主”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具体
运作———议会思想进入中国,加快了中国
的民主进程,由此,才有了清廷之派遣五
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不仅深入理论,同时
考求实施的技术,至此中国进入了紧锣密
鼓的实行时期。
议会思想于1840年前后进入中国,这
无疑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当
时引进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
传统有功名的绅士,如冯桂芬、王韬等;
一类是政府官员,如林则徐、魏源等;一
类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如麦都思等。林
则徐是最早注意到西方“民主”政治的中
国官员。
林则徐与“论用兵”
为了准备反侵略战争,对西方军事、
科技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成为林则徐重
点关注的内容。从《澳门月报》第四辑“论
用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论用
兵”收集了广东、福建的一些海战材料,林
则徐根据从澳门翻译的书报中对这些海战的评论“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
枭徒及渔船蛋户”,③又了解到英舰害怕我
用火攻,这进一步发展了林则徐“民心可
用”的思想,因此,在反侵略战争中,他招
募渔民、蛋户编成水勇,并采用火船出其
不意进攻敌人,且屡获胜仗,大大增强了
其抵抗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对西方军事情况的了解,林则徐
认识到英国在军事方面的优越与先进,为
了学习英军的“船坚炮利”,他还从澳门购
买了军事技术资料,组织摘译了有关欧式
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训练军队学习
使用欧式大炮,并在广东防务中应用。为
了改变中国的军事落后状态,林则徐通过
澳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船炮,譬如,他
从澳门“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及他夷精制
之生铁大炮,自五千斤至八九千斤不等,
务使利于远攻”,④这些铜铁大炮被用以装
配虎门炮台和广东水师船只。外国的帆舰
无法引进,他便通过美国商人购买商船
“甘米力治号”,将其改建为兵船,船上共
装有34门英制大炮。林则徐曾试图与水师
提督关天培合作,以这条船为模型来推行
水师的近代化,这可说是近代中国洋务运
动的最早萌芽。
战争规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首先是
战争实践的要求。19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
阶级为了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控制中国
这个广大市场,对华肆逆称兵已是迟早之
事。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通过接触外界认
识到“必须时常探访夷情,志气叙事”。开始
为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作准备,是在“林则
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
渔船蛋户”。正是通过对对方的了解,林则
徐不仅看到了中国水师的腐败和人民力量
的伟大,也看到了英敌的怯懦,从而相信
“民心可用”,继而招募渔民、蛋户丁壮
5000人,变为水勇,日夜操练,成为后来抵
抗英军的强大的战斗力。
除调查研究英敌动态外,他们组织专
人翻译外文书报,编译《华事夷言》、《四洲
志》和《各国律例》等,介绍外国的政治经
济、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使中国人民对
外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使林则徐认
识到英距中国“历海程七万里”,从而在广
州严密设防,“以逸待劳、以守为战”,使英
舰逡巡海上而不敢冒犯广州,被困于海
面。尽管鸦片战争中我方处于防御地位,
但是林则徐在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却充分
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即使被撤职后,他也不忘对地方的研
究。1841年4月14日林则徐应邀筹议战守
时,仍高兴地呈上了一份长达2000余字的
防御粤省计划,计划中对对方进行了这种
阐述:“周密探报敌情,捉拿汉奸,英军行
动‘朝夕变迁’,并非一致,必须派遣妥干
人员,或轮流改装分路确探,或在澳门暗
中坐探。”这再次展示了林则徐对敌方研
究的高度重视。
林则徐与“新闻纸”
澳门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之后,
西方国家人士就不断地移居澳门,使澳门
逐渐成为西方商人的立足点、鸦片贩子的
贩毒中心以及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
的情报收集站和给养基地。正因此,大
量的西方近代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也
随之带进澳门,这也带动了澳门新闻出
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新闻纸”也就应运
而生。
澳门汇聚大量西方文化和信息,成为
林则徐了解西方的一扇窗口。由于清王朝
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文化上则实行
愚昧的专制主义,不允许任何背离“经书”
的“邪说”、“异端”存在,禁书之严为历代
所罕有,阅读“夷书”更属大逆不道。因而,
西方近代先进的文化、知识等很难进入中
国内地。而澳门由于已成为西方人的居留
地,无形中成了中国唯一能够接触西方
事物、获得西方信息的地方。在澳门,不
仅有各种西方书籍传入,而且西方人还办
有各种报刊,如《广州周报》、《广州纪事
报》(这两种报纸原在广州办,1839年5月
移至澳门)和《新加坡自由报》等,这几种
报纸被统称为“澳门新闻纸”。此外还有
《澳门杂录》、《中国丛报》等。这些报刊的
主要内容涉及外国人对有关时事政策的
反应、报道和评述等,而这正是林则徐
在禁烟活动和反侵略斗争中需要的。因
此,林则徐一到广东,就将澳门作为其
了解外部世界的首选之地。用林则徐自
己的话说:“其澳门地方,华夷杂处,各国
夷人所聚,闻见最多……又有夷人刊印之
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
将广东事情传到该国,并将该国事情传
至广东,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报
也。彼本不与华人阅看,而华人不识夷
字,亦即不看。近年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
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
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⑤从
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林则徐组织翻
译了澳门的外国报刊和书籍,金安清在
《林文忠公传》中说:“公独设间得其新闻
纸,及外洋记载,通以重译,能中其窥
要,而洋人旦夕所为,纤悉必获闻,西
酋骇为神助。”⑥可见澳门独具的西方知识
与文化信息汇集的条件,正好为林则徐等
有识之士了解西方、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
方便之门。
林则徐作为封建王朝的封疆大吏,能
够冲破保守势力的藩篱,努力探求西方新
知,向西方学习,其影响是深远的,这在当
时或多或少地延缓了中国被英国殖民地
化的进程,同时为中国文明与开放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
英雄和爱国者,他不仅领导了中国历史上
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
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
严,而且与清王朝长期奉行的盲目排外、
闭关锁国政策不同,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
开了了解西方情况、学习西方知识,并将
之付诸行动的先河。
林则徐与“民主”政治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面对西洋的坚甲
利兵,不得不作“西夷”背景的了解,因此有
《四洲志》之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
绍了当时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概况,内容包括地理历史、政治制度、财政
经济、军制武备、对外关系、科技文艺、宗教
信仰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许多新知新
闻。这部书对于当时的中国,犹如一股清新
的“民主”空气吹进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
政治的堡垒,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为辛亥革
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
扬“民主”大旗制造了舆论。
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该书竟然提到了
西洋的议会,特别是英、美、法三国的上下
议院,颇有相当篇幅。该书叙述英国上下
两院的结构时,谓上院议员多王公贵胄,
全院约426人;下院议员来自地方,“由各
部落议举殷实老成者充之”,共658人。谈
到议院的权力,指出“国王虽有权裁夺,但
必由‘巴里满’(Parliament)议允”;国王行
事有失,承办官员要交“巴里满”议处。美
国是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军国大事,必
“西业”会议而后行。西业即今之参议院
(Senate),其议员经由选举产生。选举是将
选票“暗书弥封存贮公所”,“以推荐最多
者为入选”。法国设“占马阿富”(Les
Chambres),其制度与英国相近。①
《四洲志》讨论英、美、法议会的组织、
权力关系、选举等。林则徐介绍这些观念
时,相关的名称都是音译,例如上院译为
“律好司”,下院译为“甘文好司”,原来就
是House of Lords及House of Commons的
音译,但均未予转换,不谙原文者,读之有
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林则徐似乎对
自己的著作并不满意,加上内容需要进一
步充实,因之决定敦请魏源作全面性的补
充。
然而,魏源的补充并未超越林则徐的
《四洲志》,原因是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限制了其个人视野,重点放在了解英
人的坚甲利兵,于议会政治甚少措意,大
多转抄《四洲志》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发
挥。比较突出的一点是,魏源提到了议院
多数决的原则,“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
占从二,舍独循同”,感觉其为一美好制
度。②
作为“民主”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具体
运作———议会思想进入中国,加快了中国
的民主进程,由此,才有了清廷之派遣五
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不仅深入理论,同时
考求实施的技术,至此中国进入了紧锣密
鼓的实行时期。
议会思想于1840年前后进入中国,这
无疑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当
时引进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
传统有功名的绅士,如冯桂芬、王韬等;
一类是政府官员,如林则徐、魏源等;一
类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如麦都思等。林
则徐是最早注意到西方“民主”政治的中
国官员。
林则徐与“论用兵”
为了准备反侵略战争,对西方军事、
科技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成为林则徐重
点关注的内容。从《澳门月报》第四辑“论
用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论用
兵”收集了广东、福建的一些海战材料,林
则徐根据从澳门翻译的书报中对这些海战的评论“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
枭徒及渔船蛋户”,③又了解到英舰害怕我
用火攻,这进一步发展了林则徐“民心可
用”的思想,因此,在反侵略战争中,他招
募渔民、蛋户编成水勇,并采用火船出其
不意进攻敌人,且屡获胜仗,大大增强了
其抵抗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对西方军事情况的了解,林则徐
认识到英国在军事方面的优越与先进,为
了学习英军的“船坚炮利”,他还从澳门购
买了军事技术资料,组织摘译了有关欧式
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训练军队学习
使用欧式大炮,并在广东防务中应用。为
了改变中国的军事落后状态,林则徐通过
澳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船炮,譬如,他
从澳门“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及他夷精制
之生铁大炮,自五千斤至八九千斤不等,
务使利于远攻”,④这些铜铁大炮被用以装
配虎门炮台和广东水师船只。外国的帆舰
无法引进,他便通过美国商人购买商船
“甘米力治号”,将其改建为兵船,船上共
装有34门英制大炮。林则徐曾试图与水师
提督关天培合作,以这条船为模型来推行
水师的近代化,这可说是近代中国洋务运
动的最早萌芽。
战争规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首先是
战争实践的要求。19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
阶级为了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控制中国
这个广大市场,对华肆逆称兵已是迟早之
事。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通过接触外界认
识到“必须时常探访夷情,志气叙事”。开始
为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作准备,是在“林则
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
书”,“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
渔船蛋户”。正是通过对对方的了解,林则
徐不仅看到了中国水师的腐败和人民力量
的伟大,也看到了英敌的怯懦,从而相信
“民心可用”,继而招募渔民、蛋户丁壮
5000人,变为水勇,日夜操练,成为后来抵
抗英军的强大的战斗力。
除调查研究英敌动态外,他们组织专
人翻译外文书报,编译《华事夷言》、《四洲
志》和《各国律例》等,介绍外国的政治经
济、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使中国人民对
外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使林则徐认
识到英距中国“历海程七万里”,从而在广
州严密设防,“以逸待劳、以守为战”,使英
舰逡巡海上而不敢冒犯广州,被困于海
面。尽管鸦片战争中我方处于防御地位,
但是林则徐在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却充分
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即使被撤职后,他也不忘对地方的研
究。1841年4月14日林则徐应邀筹议战守
时,仍高兴地呈上了一份长达2000余字的
防御粤省计划,计划中对对方进行了这种
阐述:“周密探报敌情,捉拿汉奸,英军行
动‘朝夕变迁’,并非一致,必须派遣妥干
人员,或轮流改装分路确探,或在澳门暗
中坐探。”这再次展示了林则徐对敌方研
究的高度重视。
林则徐与“新闻纸”
澳门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之后,
西方国家人士就不断地移居澳门,使澳门
逐渐成为西方商人的立足点、鸦片贩子的
贩毒中心以及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
的情报收集站和给养基地。正因此,大
量的西方近代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也
随之带进澳门,这也带动了澳门新闻出
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新闻纸”也就应运
而生。
澳门汇聚大量西方文化和信息,成为
林则徐了解西方的一扇窗口。由于清王朝
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文化上则实行
愚昧的专制主义,不允许任何背离“经书”
的“邪说”、“异端”存在,禁书之严为历代
所罕有,阅读“夷书”更属大逆不道。因而,
西方近代先进的文化、知识等很难进入中
国内地。而澳门由于已成为西方人的居留
地,无形中成了中国唯一能够接触西方
事物、获得西方信息的地方。在澳门,不
仅有各种西方书籍传入,而且西方人还办
有各种报刊,如《广州周报》、《广州纪事
报》(这两种报纸原在广州办,1839年5月
移至澳门)和《新加坡自由报》等,这几种
报纸被统称为“澳门新闻纸”。此外还有
《澳门杂录》、《中国丛报》等。这些报刊的
主要内容涉及外国人对有关时事政策的
反应、报道和评述等,而这正是林则徐
在禁烟活动和反侵略斗争中需要的。因
此,林则徐一到广东,就将澳门作为其
了解外部世界的首选之地。用林则徐自
己的话说:“其澳门地方,华夷杂处,各国
夷人所聚,闻见最多……又有夷人刊印之
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
将广东事情传到该国,并将该国事情传
至广东,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报
也。彼本不与华人阅看,而华人不识夷
字,亦即不看。近年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
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
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⑤从
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林则徐组织翻
译了澳门的外国报刊和书籍,金安清在
《林文忠公传》中说:“公独设间得其新闻
纸,及外洋记载,通以重译,能中其窥
要,而洋人旦夕所为,纤悉必获闻,西
酋骇为神助。”⑥可见澳门独具的西方知识
与文化信息汇集的条件,正好为林则徐等
有识之士了解西方、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
方便之门。
林则徐作为封建王朝的封疆大吏,能
够冲破保守势力的藩篱,努力探求西方新
知,向西方学习,其影响是深远的,这在当
时或多或少地延缓了中国被英国殖民地
化的进程,同时为中国文明与开放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