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急用!!10分钟内要答案!... 急用!!10分钟内要答案! 展开
 我来答
帅气的小宇宙
高能答主

推荐于2019-08-29 ·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帅气的小宇宙
采纳数:8069 获赞数:36180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黄河大合唱》时代背景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扩展资料: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欣欣自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09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3万
展开全部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扩展资料:

《黄河大合唱》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华民族最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国民政府首都早已南迁至重庆,并酝酿着反共摩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被瓦解的危险; 

另一方面,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公开投敌,一时间中国再战必败等亡国论在中华大地频繁出现,使一部分人对持久抗战产生了动摇。

这个重要时刻,黄河大合唱在革命的圣地延安诞生,歌颂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卫国家不惜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伟大精神,用歌声证明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是正确的。

以此激励着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顽强拼搏抗战到底。

黄河大合唱形象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它反映的不是一条河的声音,也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全民族的怒吼,更是一个时代的号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R懂牙
2017-07-16 · 知道合伙人游戏行家
HR懂牙
知道合伙人游戏行家
采纳数:4107 获赞数:51114
17年月度行家排行榜中连续数月获得品牌力排行、获赞排行、认证排行前10名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黄河大合唱时代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 年 11 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 日根据地.途中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从3月26日听到诗稿后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成为一代经典。

二、知识拓展
《黄河大合唱》分为七部分,以下为各部分简介:
第一部分---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部分---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第四部分---黄水谣(女声合唱、混声合唱)
第五部分---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重唱、混声 合唱)
第六部分---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部分---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30
展开全部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7-30
展开全部
《黄河大合唱》

提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写成长诗——《黄河吟》。和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凝神倾听后,突然,他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冲回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

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重庆、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41年在前苏联,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黄河大合唱》属于明天的中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