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4条内容的局限性和进步性(人教版)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7-29
展开全部
局限性:没有很好的的人民联系在一起,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而且对西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和中国的国情联系在一起,只是一位的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具体实施改革过程中,没有“开议院”“兴民主”等内容,说明改革相对于措施落后了。

进步性: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变法对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知道要想富国强兵,必须改变旧的制度。
顾燕
2025-02-25 广告
2025年最新《劳动法》全文内容繁多,以下是其核心要点: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签将支付双倍工资赔偿;年假标准为工作满1年5天,满10年10天,满20年15天,未休年假按3倍工资补偿;企业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违法将受重罚;劳动合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顾燕提供
匿名用户
2013-07-29
展开全部
改革为什么没有改变满清灭亡的命运
第一, 清廷拒绝进行深层的政治改革。
上述这些改革只局限于经济改革,教育改革,虽然这些改革也有益,也重要,它们毕竟是局部的,相对次要的。政治改革才是基本的。
第二,政治改革严重落后于民众的要求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需要。
社会需要和民众愿望都寄希望于政治改革。但清廷对政治改革却采取回避、阻挠和拖延的态度,加深了社会矛盾,也使广大民众对清廷最终失去信心。多数民众的失望,意味着清廷统治的合法性根基的动摇。清廷的改革,处处落后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处处落后于民众的愿望。它被人民所抛弃, 被历史所抛弃,是有其必然性的。
第三.政 治改革只是做做表面文章,糊弄群众,欺骗天下。
清庭,抱着侥幸的姿态,再一次玩起了文字游戏,希望可以如过去一样,能够愚民。可现实终于不一样了,民也不是能一直“愚”的,所以,挣扎过后,只有溺水,死也死的狼狈,面目狰狞破碎。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如何挽救中国的命运,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艰巨的课题,寄希望于摇摇欲坠的朝廷,希望通过改革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就是愚蠢。虽然最后结局是失败了

——————历史常会有惊人的相似,如何走出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深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