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赐醋房玄龄 “吃醋”的典故来源
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房玄龄怕老婆的名声,和他的卓越政绩一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话题。
有一天早朝已毕,房玄龄却在朝中徘徊不回家。唐太宗很奇怪,问他,只听他说,请皇上下旨令他的夫人不要生气,他才敢回家,太宗听了大吃一惊,没想到房玄龄竟怕老婆到这种程度。
如此的纲常不振,真是岂有此理。唐太宗很为房玄龄抱不平,故意赐给他几个美姬,杀杀他老婆的威风。
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出马劝说房玄龄的妻子,自然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鸩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徵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徵训斥他大胆抗旨。
魏徵镇定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
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徵为太子太师。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徵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徵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
还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徵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
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徵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圣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怒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3、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唐朝的贞观之治,使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周围少数民族非常向往,纷纷派使者前来修好,称臣纳贡。许多少数民族首领都来求亲,以能够与唐朝宗室联姻为荣。
唐太宗为了确保边疆太平,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也制定并推行和亲政策。比如,唐太宗把妹妹衡阳公主嫁给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从而建立了唐朝和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当时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个强盛的吐蕃(bō)政权。它的赞普(吐蕃王的称号)松赞干布,于634年派使者到长安,希望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松赞干布从小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很有文化素养,会写诗歌,吐蕃人十分爱戴他。在他父亲去世不久,吐蕃贵族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年轻的松赞干布镇静地面对复杂的形势,凭着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就平定了叛乱。
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一方面是想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向唐皇室求亲。但唐太宗没有马上答应。吐蕃使者担心回去后会被松赞干布怪罪,便撒了个谎,于是闹出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双方打了几仗,又坐下来和平谈判。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出了一支上百人的队伍,由聪明能干的大论(宰相)禄东赞带队,准备了许多金银珍宝,再次到长安求亲。
禄东赞在唐太宗接见时,转达了松赞干布想和唐朝友好的心愿,巧妙地提出了年轻的国王希望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要求。
唐太宗对禄东赞的言谈举止很赞赏,并从他那里对松赞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选了一位文化素养较高、美丽而又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禄东赞能完成求亲的使命,确实很不容易,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当禄东赞胜利解答了一道道难题,最后,唐太宗要他从二千五百名美丽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来。禄东赞以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认出了仪态大方的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工匠厨役。
在文成公主丰盛的嫁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种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方面的图书。
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消息后,一路上都有人备了礼物和交通工具来接送。松赞干布按照唐朝礼制,从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隆重地举行了婚礼。
他与李道宗相见,是以儿子女婿这种晚辈的身份,以表示敬意。
随后,松赞干布带着文成公主回逻些。这年藏历4月15日,逻些百姓像过盛大节日似的,载歌载舞,迎接文成公主进城。
松赞干布非常宠爱文成公主,还按照唐朝的建筑模式,在逻些专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宫殿。至今在拉萨的大昭寺及布达拉宫中,都供奉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塑像。
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后,文成公主继续为汉藏两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联系作着不懈努力。当时去印度学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还受到文成公主的热情接待。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为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贡献。她让随从人员向当地百姓传授耕种方法,还亲自指导青稞等谷物的试种。她要求唐朝选派优秀工匠入藏,帮助吐蕃人民建设。
自从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她也成为民族情谊的象征,因而直到现在还被当地人民所深深怀念。
松赞干布以后的几个赞普,继续保持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公元729年,吐蕃赞普派使者来见唐玄宗,表示愿意和唐朝同为一家人,让天下百姓永远过太平日子,表达了汉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
4、皇觉寺的小和尚
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元朝。元朝由蒙古族人统治。是一位牧童加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
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佃农家庭。少时为牧童;17岁时,父母长兄因饥饿瘟疫身亡,朱元璋孤苦无依,只得到皇觉寺出家,后“云游叫化”多年,实为丐僧。
1353年朱元璋25岁时,红巾军起义,刘福通在颖州,徐寿辉在湖北,张士诚在泰州,方国珍在温州,郭子兴在濠州。于是,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受郭子兴赏识,得娶其义女马氏。两年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独掌兵权,并得到徐达、冯国用等辅助。
冯国用提议攻取应天(今南京)作为根据地,1356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在朱元璋正想大展拳脚之时,名儒朱升告诫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取了这一建议,积蓄力量,暗中备战。1360年起,朱元璋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占据了南方。
1367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口号后来也被孙中山和清末革命党借用),举兵北伐,先后在山东、忭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率领的元军。
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应天,改称南京。旧历七月,朱元璋攻克德州、通州,兵临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北逃,统治中国89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致力于国家的重建,他采取了奖励垦荒,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措施,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在政治上,他颁布《大明律》,严明吏治,惩处了许多贪官污吏,尤其在强化君主集权方面费了不少心机。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朱元璋组建了锦衣卫。锦衣卫原为亲军,是保卫皇帝和皇室的禁军,但后来渐渐发展为特务机构,专门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
朱元璋由于出身低微,虽贵为皇帝,仍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他有当过丐僧、要剃光脑袋的经历,所以很忌讳别人说“光”“秃”等字眼,连类似意思的字也不许用,否则遭杀头。
由于朱元璋有此忌讳,因此引出许多文字狱。如有人歌功颂德:“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本来是说朱元璋成为天下世人的榜样,不料朱元璋认为他讽刺自己是“光贼”(则音近贼),将其处死。
朱元璋当了皇帝,本来可以把许多琐碎的事务交给他人处理,不料他又心怀戒备,总是自己批阅公文。这本来也是好事,但他文化不高,那些臣子又要卖弄学问,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用了近两万字才汇报五件小事,结果,朱元璋累极又气愤,把茹太素召来打了一顿。
朱元璋知道自己得天下不容易,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自己还能制得住,但子孙就未必了,因此,他想到诛杀功臣保江山的办法,如以“谋反”为名,诛杀一些开国功臣。
有位左丞相叫胡惟庸的,心术不很正,曾诬陷开国功臣刘基,使得刘基忧郁而死。洪武13年即1380年,太祖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大臣也株连被杀;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
案件前后株连三万余人,史称“胡狱”。洪武26年即1393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诛连死者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狱”。
两狱合称“胡蓝之狱”。此外,淮安侯华云龙,太史高启,大将廖永忠、朱亮祖,右丞相汪广洋,户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兴,靖宁侯叶升,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弻,宋国公冯胜,监察御史王朴等,都因各种“罪名”被处死或赐死。
纵观太祖的“战友”,除常遇春、汤和、徐达、沐英等,大多不得善终。
5、烛影斧声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
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汴京午门石狮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朝的缔造者太祖忽然驾崩,年仅50岁。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即位,这就是太宗。赵光义
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光义入宫。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
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
两人饮酒至深夜,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驾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光义,而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
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光义,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
王继恩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
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光义,就是承认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1、唐太宗和魏征
唐太宗可谓是一代明君,魏征是他的臣子,魏征属于一个敢言敢说的人。他总是会毫不留情的指出唐太宗的问题。曾经有一次唐太宗在逗玩一只外邦进贡鸟,突然看到魏征过来了。唐太宗怕魏征要说他贪图享乐,就赶紧把鸟藏到了衣服里。
结果魏征来了之后,一直和唐太宗说话,唐太宗只能听着。等魏征走后,唐太宗再把鸟拿出来一看,鸟已经死了。
2、朱元璋
朱元璋是历史上出名的“乞丐皇帝”,洪武八年(1375年),时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又上书朱元璋直陈时务,批评皇帝用刑太苛。这次上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堪称万言书。朱元璋让中书郎王敏将万言书读给他听,可是读了六千三百七十字以后,还没有听到具体意见,说的全是空话、套话。
加上此文中有“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之类的话,又忤逆了皇帝。所以,朱元璋还没听完就脾气大发,把茹太素叫来斥责了一番,并处以廷杖之刑,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又叫人读了一遍,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以后,才涉及本题,建议五件事情,其中四件事情是可取的、可行的,朱元璋立即命令主管部门施行,同时指出这五件事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讲清楚了,却啰啰嗦嗦写了一万七千多字,这是繁文之过。
3、历史上最长寿的人
“菜篮公”陈俊,“菜篮公”原名陈俊,汤埕人。唐僖宗中和辛丑(881)年生,元泰中元年甲子(1324)年卒,历经唐、五代、宋、元诸代,享寿444岁。是有史书中记载的世界上最长寿之人,也被人称作“小彭祖”。
4、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肉身千年不腐
唐朝的慧能大师,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肉身不坏之得道高僧),至今已历1000多年,目前仍供奉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千古禅语。
5、乾隆找纪晓岚对对子.
一天,乾隆找纪晓岚对对子。乾隆出的对子听着是:两碟豆。纪晓岚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难句,这次怎如此简单?要小心应对,答道:一瓯油。果然,乾隆改了口:我说的是——两蝶斗。
纪晓岚似乎早已料到,不慌不忙地说:我指的是——一鸥游。皇上又说:花间两蝶斗。纪晓岚随口应道:水面一鸥游。PS:(乾隆言:怼得好,来人,拖出去)。
推荐于2017-11-25
乾隆年间,有一河工叫裴尚友,家住封丘县裴楼村。裴尚友家里很穷,无田无地,只有一间夏不遮雨、冬不挡风的草房子,娘俩相依为命,他三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日子苦是苦,裴尚友对年老多病的老娘很孝顺,有一口吃的也要给老娘,自己却饿得皮包骨头。
那时候,黄河年年发大水,决堤淹庄冲地,老百姓受尽了黄河的苦,皇帝很是害怕。河官进京三声炮,他就得派银子,白花花的银子从京城运到黄河边,一多半被河防官装进自己腰包,只有很少银两用于堵口治河。裴尚友和治河的穷人们就靠当河工,砍柳、割芦苇换点粮糊口。
有一年,连降几次暴雨,黄河水有意和穷人过不去,河水打着滚猛涨,裴尚友无法到外边割芦苇砍柳换粮,家里米面净光,一连几天未动烟火,老娘饿得随风倒。裴尚友不忍心看着亲娘活活饿死,就想去河堤上偷几个埽再卖给河防官换点粮来,救救奄奄一息的老娘。这天夜里,雷声爆响,风雨交夹,裴尚友悄悄摸上河堤,走至垛埽的地方,刚要动手,突然有人吼道:“谁?”
“我,裴尚友。” 裴尚友暗自叫苦,真倒霉,还没有下手就被人发现了。他想脱身,那人又问:“干啥的?” 裴尚友机灵地说:“雨太大,我来看看坝有没有危险。”这才脱身。
裴尚友两手空空回家,看见老娘那饥饿难受的样子,横了横心又去上堤偷埽,真是冤家路窄,刚靠近埽垛,又有人问:“干啥的。”裴尚友壮着胆说:“我是裴尚友,河水一个劲地涨,我怕河水冲了埽,来看看当紧不当紧。”这一次又遮挡过去了。
黎明前,天正浓黑的时候,裴尚友想:“天快亮了,河官总该回去了,趁无人,我再去试一次。”他四下看看没有人,只听哗哗地响,走到埽堆前,正弯腰去搬埽,“谁,干啥的?”又有人在问。裴尚友有上两次的经验,说:“我怕河堤决口,不放心,来看看。”
几次遇见的河官,原来是在朝里有名的清官刘中清。黄河河官年年要治河银子,黄河还是十年九决口,乾隆这次派他来察看黄河。刚踏上河堤刘中清就赶上连阴雨,他怕黄河决堤,就正夜在大堤上巡视。恰巧一夜三次碰见这样“有心”的人。这人对黄河的事很关心,有这样的人还怕黄河治不好吗?刘中清越想越受感动,对裴尚友说:“天快亮了,你一夜都没有睡觉,快回家休息吧。”刘中清便从怀中摸出些银子交给了他。裴尚友绝处逢生,喜出望外,谢了刘中清回家去了。
且说刘中清回到京城,向乾隆皇帝禀报了黄河的情况后,又把裴尚友三次上堤的事向圣上禀告。说皇上如能召用这样热心治河的人,治好黄河就有希望了。
乾隆皇帝准了刘中清的奏章,传旨:“速召裴尚友进京。”
这天,裴尚友正在家中伺候老娘,河防官引着一架八抬大轿来到门前,宣召裴尚友进京。这下可把裴尚友吓坏了,心里突突地跳,手也抖了,脚也颤了,心想,我上堤的事八成是被皇帝知道了,这一回不是掉脑袋就是坐牢,没有指望回来了。
裴尚友怀着九死一生的心情劝慰老娘:“这是刘大人给的银子,你留着花吧,我进京是为黄河的事去的。”裴尚友怕老娘受惊,把他偷埽的事咽下了。
裴尚友辞别老娘,走出家门,见那些官差不打他,不捆他,还叫他上了八抬大轿,点头哈腰地说:你见了圣上,要为我们多美言几句呀。这下,弄得裴尚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裴尚友到京城后,刘中清把裴尚友引荐给皇上。乾隆问:“你是何人?”“小民是封丘裴楼村裴尚友。”“你在家是干啥的?”“治河的。”“你是咋治河的。”裴尚友听皇上要刨根问底,怕说多露了馅,再也不敢说话了,就在金銮殿上比手划脚,表演起堵口打桩的动作来。他拿起抡锤的架子,打打这根,又打那根,从这头跳到那头,嘴里还哼着号子。那动作真是灵巧,蹦蹦跳跳地觉得挺有趣,乾隆皇帝乐得喜笑颜开,脱口说到:“看你像猴公似的。”文臣武将们也哈哈大笑。
裴尚友正在表演着,猛听皇上说他像猴公,立即跪地,口呼:“谢皇恩。”
乾隆一听谢皇恩,也闹懵了,“你谢啥皇恩?”裴尚友禀道:“圣上见我会治河,封我做猴官,臣岂敢不谢皇恩。”
刘中清一见乾隆自知失口,没法下台,便忙奏道:“圣上就封他做猴官吧。”乾隆顺着刘中清搭的梯子下了台。封裴尚友做猴官。
裴尚友被封后,一心扑在治河上。由于他饱受河官的苛刻和黄河带来的灾害,他对穷河工亲如兄弟,从不欺压百姓。后来因他治河有功,人们就改称他裴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