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防治有哪些?养小鹅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013-07-30
钙磷占鹅体内矿物质总量的65%~70%,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并且参与维持机体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活动。育肥鹅在生长后期主要以青料为主,容易造成缺钙或钙、磷比例不平衡,病鹅表现腿部麻痹,瘫痪。因此,要注意给鹅补充矿物质饲料,饲喂骨粉、贝壳粉、磷酸钙等,钙磷比例保持1.3∶1,同时供给足够的维生素D,以促进鹅对钙磷的吸收。
注意疾病的防控工作鹅的抗病力强是相对的,在小规模饲养过程中,其疾病很少发生。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由于饲养密度增大,鹅群中病原的传播几率增加,有些农户为节约成本,抱有侥幸心理,很少用药物预防,甚至不注射疫苗。当出现疾病时,不及时向兽医请教,而是选购便宜、劣质药物,最终损失惨重。因此,养殖户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做好鹅病的防治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相结合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鹅的常见疾病如下:小鹅瘟它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为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鼻孔流浆性分泌物,时时摇头。有的鹅没有发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防治:在孵化前1个月给产蛋母鹅肌注种鹅用小鹅瘟疫苗,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小鹅瘟血清皮下注射可治愈。
鹅副黏病毒病该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所致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鹅群均有高度易感性。潜伏期3天~5天,拉白色、黄色、绿色及红色稀粪,精神委顿,眼有分泌物,行走无力,随水漂流,部分鹅后期有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10日龄雏鹅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病后6天~7天有好转,9天~10天康复。本病无特效疗法,只能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禽流感多种家禽急性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伴随着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养殖场应及时接种疫苗,从而达到防止禽流感发生的目的。按照国家规定,凡是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尽快扑灭疫情,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这是扑灭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坚决执行。
鹅大肠杆菌病该病根据发病的年龄,侵害部位及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不同情况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本病主要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关,被病鹅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防治: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霍乱(巴氏杆菌病)症状为口鼻流出黏液或泡沫,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稀便,食欲废绝。治疗:环丙沙星,每升水0.05克;氟哌酸,每千克饲料0.2克。
2013-07-30
育雏期先将育雏舍清理干净,铺上垫草进行第一次消毒,到进雏鹅前一天再用百毒杀消毒液喷洒消毒。刚出壳的鹅温度是第一关,要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仔细的调节温度。
温度要保持在28~32℃之间,以后每周要下降2~3℃,要保持在25~28℃,因雏鹅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抗寒能力不强,因此要保持育雏舍的环境温度,冬季要做好保暖的工作,夏季则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育雏室还要控制好相对湿度。
提供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是保持健康生长的第一条件,腿黑激素的分泌高峰是黑暗的环境,因此环境光线必须要暗,才有利于睡眠,同时睡眠的环境须要安静,排除杂躁干扰,才能保持安静。
目前,很多养殖户采用了传统放牧养鹅的方式,但放牧流动性较大,一方面使得鹅群接触病原的几率增大,另一方面鹅群受到应激的程度也随之增大,很容易会导致浆膜炎的发生。
鹅浆膜炎流行特点
鹅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鹅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鹅、雏鸭、火鸡,多发生于2~7 周龄,其特征是引起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由于本病传染性很强,死亡率高,鹅群一旦发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笔者在长期诊疗中发现,近年来本地鹅场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成为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细菌性疾病。
防治措施
减少鹅群应激,适当调整鹅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鹅棚内的温度、湿度,尤其是在春天多雨、夏天炎热和冬天寒冷的季节,做好雏鹅的保暖、防湿和通风工作。将雏鹅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特别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鹅群的影响。达龙禽初乳:防治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引起的白痢、腹泻、呼吸道疾病。修复免疫器官,减少免疫抑制病的发生。保肝护肾,生物降解霉菌毒素。促生长、提高采食量,明显提高成活率、健雏率。
201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