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夜色温柔》不错,它大致讲了——
一个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对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如何遭到失败、变得颓废消沉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菲兹杰拉德,F.S.(1896~194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品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是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冲巧亮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三、社会影响:
《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是当代美国作家F1S 菲茨杰拉德( F. S. Fitzgerald , 1896 - 1940) 的一部被视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严肃现实主义主题的自传体小说。该小说以生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戴弗尔·迪克这位风度洒脱、气质典雅、前程远大的精神病医生的情感生活及其时运的起落,折射出了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文名的鹊起跌落及个人生活、家庭、事业的颓败。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菲氏在其创作生涯达到顶峰而又日渐衰落的时期所做的一次痛苦而又执著的搏击,亦可说,它是菲氏在其家庭、经济生活、事业受阻等多重重压下所做的一次痛苦抉择,是一部融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不幸而演化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并把浸透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悲剧情感物化为一种审美情趣的佳作。
在这部作品的宗教情感下又充溢着人类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自虐”式的抗争精神赋予了这部作品古希腊悲剧式的振奋人心的艺术审美魅力,主人公迪克也如同俄底浦斯王一样,其自我放逐的意义,从悲剧审美上看,是具有人类精神不朽、不屈的象征意义的。宗教虽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通过发现迪克的宗教情感体验进行艺术再现,菲氏的确让读者感悟到存在的深刻局限与宇宙最高精神之间的关系。笔者把迪克的“自甘堕落”或“自我放逐”理解成为一种自我拯救的行为,这似乎有悖于理性反传统之嫌。然而所谓的理性传统应视其本质而定。迪克反叛的是上流社会贵族优雅外衣掩盖下的利用人压迫人的理性及其竭力维护的泯灭人性的传统。由此,我们可以说,迪克·戴弗尔医生走出的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困闭其中的富贵温柔却又消弭人生的精神牢笼。同作者菲茨杰拉德一样,笔者认为迪克“叛经离道”之举,主要在于他反抗压迫、虚奢,而努力在寻找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寻找一种“更深沉的来自继续奋斗的满足”。这在金钱时代,在富贵的荒原上无疑是种振聋发聩,带有现代人类常举的行为。
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的创作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贯穿整部作品的, 只是作者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腻、独到的描述, 而没有任何的刻意评判。由此,意义的重要性被消解了。这一点正印证了解构主义的文本观, 即文本以能指为中心, 只重视言论行为本身。对于精神病人的言论及行为的矛盾描述以及概念的模糊界定,也使得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了。
四、作品评价:
这部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写得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这是一部令人越读越感到趣味无穷的小说。(海明威)这是一个关于一对美丽、富有、魅力无穷的夫妻的悲剧故事,讲述的是他们宽察之间注定失败的婚姻的消亡。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菲茨杰拉德夫散宽妇自己在与酗酒、不贞、疯狂和精神病院苦苦抗争的写照。但是它却没能在1934 年描绘出在里维埃拉享乐的美国有钱阶级个人焦虑的全景,而这种焦虑与正受野蛮的大萧条所制的美国是极其吻合的。( 马格特·诺瑞斯)
一个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对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如何遭到失败、变得颓废消沉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菲兹杰拉德,F.S.(1896~194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品有《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是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冲巧亮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三、社会影响:
《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是当代美国作家F1S 菲茨杰拉德( F. S. Fitzgerald , 1896 - 1940) 的一部被视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严肃现实主义主题的自传体小说。该小说以生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戴弗尔·迪克这位风度洒脱、气质典雅、前程远大的精神病医生的情感生活及其时运的起落,折射出了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文名的鹊起跌落及个人生活、家庭、事业的颓败。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菲氏在其创作生涯达到顶峰而又日渐衰落的时期所做的一次痛苦而又执著的搏击,亦可说,它是菲氏在其家庭、经济生活、事业受阻等多重重压下所做的一次痛苦抉择,是一部融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不幸而演化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并把浸透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悲剧情感物化为一种审美情趣的佳作。
在这部作品的宗教情感下又充溢着人类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自虐”式的抗争精神赋予了这部作品古希腊悲剧式的振奋人心的艺术审美魅力,主人公迪克也如同俄底浦斯王一样,其自我放逐的意义,从悲剧审美上看,是具有人类精神不朽、不屈的象征意义的。宗教虽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通过发现迪克的宗教情感体验进行艺术再现,菲氏的确让读者感悟到存在的深刻局限与宇宙最高精神之间的关系。笔者把迪克的“自甘堕落”或“自我放逐”理解成为一种自我拯救的行为,这似乎有悖于理性反传统之嫌。然而所谓的理性传统应视其本质而定。迪克反叛的是上流社会贵族优雅外衣掩盖下的利用人压迫人的理性及其竭力维护的泯灭人性的传统。由此,我们可以说,迪克·戴弗尔医生走出的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困闭其中的富贵温柔却又消弭人生的精神牢笼。同作者菲茨杰拉德一样,笔者认为迪克“叛经离道”之举,主要在于他反抗压迫、虚奢,而努力在寻找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寻找一种“更深沉的来自继续奋斗的满足”。这在金钱时代,在富贵的荒原上无疑是种振聋发聩,带有现代人类常举的行为。
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的创作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贯穿整部作品的, 只是作者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腻、独到的描述, 而没有任何的刻意评判。由此,意义的重要性被消解了。这一点正印证了解构主义的文本观, 即文本以能指为中心, 只重视言论行为本身。对于精神病人的言论及行为的矛盾描述以及概念的模糊界定,也使得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了。
四、作品评价:
这部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写得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这是一部令人越读越感到趣味无穷的小说。(海明威)这是一个关于一对美丽、富有、魅力无穷的夫妻的悲剧故事,讲述的是他们宽察之间注定失败的婚姻的消亡。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菲茨杰拉德夫散宽妇自己在与酗酒、不贞、疯狂和精神病院苦苦抗争的写照。但是它却没能在1934 年描绘出在里维埃拉享乐的美国有钱阶级个人焦虑的全景,而这种焦虑与正受野蛮的大萧条所制的美国是极其吻合的。( 马格特·诺瑞斯)
2013-07-31
展开全部
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理想难以实现的幻灭和痛苦,而《夜色温柔》则揭
示出更大的幻灭和痛苦:实现的未必是理想。《夜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但
小说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迪克·戴弗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
部的年轻有为的精神医生,在瑞士的苏黎世进行精神病的病理研究。他参与了对富
家女尼科尔·沃伦的治疗,尼科尔是因百万富翁的父亲与她乱伦而患上精神病的。
在治疗过程中尼科尔爱上了迪克,迪克不顾他人的劝阻娶了尼科尔。婚后,他将全
部的精力花在照顾有病的妻子上,自己的事业则逐渐荒疏。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
料下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下去。出
于苦闷和无聊罩悄携,迪克与一个名叫萝丝玛丽的女孩产生了爱情纠葛,而尼科尔则同阔
少爷汤米寻欢作乐。最后,尼科尔同迪克离婚,嫁给汤米;迪克孓然一身返回美国,
在他的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
迪克和盖茨比一样,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诱惑,最后又被上流社会所毁。小说暴
露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腐化和金钱的腐蚀作用。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对上流
社会的男男女女进行了更愤怒的谴责和更严厉的鞭挞。迪克和盖茨比一样,情太深,
心太软,难免成为残酷的名利场上的牺牲品。迪运逗克想以真诚的爱来拯救尼科尔,恢
复她的身心健康,还想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治疗上流社会的病态。同盖茨比一样,
迪克也为他的善良天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的自我献身精神,上流社会暂时
接纳了他,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照料尼科尔,还强迫自己去适
应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量符合上流社会的生活标准。他要使自己表现得比上流
社会的绅士淑女们更高贵、更正直、更文雅,更有风度。他把他的善良和温情奉献
给那个生活圈子里的其他人。但在一个拜金主义的实利社会,面对一个贪得无厌的
自私阶级,迪克不过又是一个不自量力的堂吉诃德而已。如同堂吉诃德和桑丘不知
公爵夫妇要捉弄他们,主仆二人还一本正经地履行海岛总督的职责是十足的疯傻行
为一样,迪克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那些有钱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尼科尔的家人看
来,迪克只是一个医生,一个他们雇佣的医生;迪克同尼科尔的婚姻也只是一场交
易。因此,迪克照料尼科尔只是在尽他的职责,做他应做的事。用尼科尔的姐姐巴
比的话来说,“这要归于他受的教育。”
上流社会的冷漠和自私是非常可怕的。巴比很世故很精明,她早就看清了迪克
同尼科尔关系的实质。她压根不把迪克看作同类,不想看到他同自己平起平坐。她
甚至连用“沃伦家的钱财”来诱惑迪克做尼科尔的丈夫的意图都没有,因为“她看
不出如何能把他造就成一个理想的贵族。”在这种世故面前,单纯的迪克倒显得一
厢情愿幼稚可笑了,“她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差遣的人想随手利用一下。但她的
这个要求对迪克产生了作用,使他误以为她别有用心。”对于像迪克这样来自社会
下层,要物伏靠自己的职业谋生的人,巴比始终是拥有优越感的。百万家产使她有了颐
指气使的资本,以为只有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妹
妹的精神病正是她那个百万富翁的父亲作的孽)。当迪克在罗马因酗酒斗殴而遭拘
禁时,巴比设法把他保了出来,“过去的一夜多么艰难,但她倒有一种满足,因为
不论迪克先前有怎样的表现,而现在她们对他拥有了一份道德上的优越,只要他对
他们有用处,这种优越就会保持下去。”她鼓励尼科尔同迪克分手,迪克的表现证
实了她的“先见之明”:迪克这样的青年是不堪“造就”,不值得抬举的。夫妻一
场最后分离,尼科尔不免有几分伤感,巴比开导她:“我们那时应该让他继续他的
自行车旅行,别去打搅他。人一旦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就会像丢了魂似的,
不能自制。”
其实,迪克自己也有这种“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的感觉。他进入了上
流社会,但他始终有一种异己感、失落感;他们很有钱,而他竭力想保持经济上的
独立,以避免被“收买”的难堪;他们到欧洲各国旅游,生活仿佛是一连串盛宴玩
乐,他也表现得兴致勃勃,风流潇洒,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很累,内心十分苦闷。
他原本是个年轻有为的医生,但这十多年来,他的医术没有长进,计划中的学术著
作无法完成。他无法根治尼科尔的病,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日渐疏远,他企盼的
幸福似乎越来越遥远。他有上进心,也很努力,但到头来一事无成,只有一种被逐
渐掏空的感觉。当他听说虽有才华但颓唐了的音乐家艾贝·诺思死于非命时,十分
悲伤,他“为艾贝之死,也为自己十年的青春年华而痛惜不已,连五脏六肺都要炸
裂开来。”
《夜色温柔》叙述的是一个失败和沉沦的故事迪克曾鼓励艾贝要振作起来,但
他自己最后也走上了颓唐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的道路。他对在罗马邂逅的萝丝玛丽说:
“我想我患了黑死病吧,看来我不会再给别人带来幸福了。”这是一个幻灭者的沉
痛之言,因为他最终明白爱情也不是什么天堂。其实,尼科尔对他的“爱’”很大
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移情”现象,有几分病态性质随着她身心的逐渐康复,个性
不断完全,她对迪克的精神依恋也渐次减弱。她站稳了脚就想求得独立,她羽翼丰
满要从迪克为她精心建造的爱巢中飞走了。“这一病例已经了结,戴弗医生没事干
了。”幻灭了的迪克是痛苦的,但他仍不失善良温柔的本性。他一旦明白自己的处
境,一旦明白自己再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便想到让尼科尔如何能不受伤害地重
新去争取她的幸福。他“自暴自弃”,他“想要挽救我自己”,其实也是为了让尼
科尔能够心安理得地离去,这是迪克为他曾爱过的姑娘做的最后的奉献,而这一切
富家女尼科尔是不理解的,尽管她同迪克生活在一起十多年了。迪克同盖茨比一样
的善良,也一样的软弱。在最后摊牌的过程中,迪克处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
姆的位置,当汤米对他说“你的妻子不爱你,她爱我”或“她跟我生活要比跟你生
活更富有,更幸福”时,他远没有汤姆那样恼怒,那样凶猛。在汤米咄咄逼人的进
攻下,迪克很快落荒而走。他就像一个受伤的中世纪的骑士,拖着伤残的身体向山
中退去,他要自己给自己包扎伤口,不乞求胜利者的怜悯,也不想连累他人。迪克
是软弱的,但也是自尊的,连汤米也不得不承认:“他教养真不错。”
从梦中醒来,夜色这么温柔,但这里没有一丝光明……
示出更大的幻灭和痛苦:实现的未必是理想。《夜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但
小说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迪克·戴弗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
部的年轻有为的精神医生,在瑞士的苏黎世进行精神病的病理研究。他参与了对富
家女尼科尔·沃伦的治疗,尼科尔是因百万富翁的父亲与她乱伦而患上精神病的。
在治疗过程中尼科尔爱上了迪克,迪克不顾他人的劝阻娶了尼科尔。婚后,他将全
部的精力花在照顾有病的妻子上,自己的事业则逐渐荒疏。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
料下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下去。出
于苦闷和无聊罩悄携,迪克与一个名叫萝丝玛丽的女孩产生了爱情纠葛,而尼科尔则同阔
少爷汤米寻欢作乐。最后,尼科尔同迪克离婚,嫁给汤米;迪克孓然一身返回美国,
在他的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
迪克和盖茨比一样,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诱惑,最后又被上流社会所毁。小说暴
露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腐化和金钱的腐蚀作用。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对上流
社会的男男女女进行了更愤怒的谴责和更严厉的鞭挞。迪克和盖茨比一样,情太深,
心太软,难免成为残酷的名利场上的牺牲品。迪运逗克想以真诚的爱来拯救尼科尔,恢
复她的身心健康,还想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治疗上流社会的病态。同盖茨比一样,
迪克也为他的善良天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的自我献身精神,上流社会暂时
接纳了他,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照料尼科尔,还强迫自己去适
应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量符合上流社会的生活标准。他要使自己表现得比上流
社会的绅士淑女们更高贵、更正直、更文雅,更有风度。他把他的善良和温情奉献
给那个生活圈子里的其他人。但在一个拜金主义的实利社会,面对一个贪得无厌的
自私阶级,迪克不过又是一个不自量力的堂吉诃德而已。如同堂吉诃德和桑丘不知
公爵夫妇要捉弄他们,主仆二人还一本正经地履行海岛总督的职责是十足的疯傻行
为一样,迪克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那些有钱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尼科尔的家人看
来,迪克只是一个医生,一个他们雇佣的医生;迪克同尼科尔的婚姻也只是一场交
易。因此,迪克照料尼科尔只是在尽他的职责,做他应做的事。用尼科尔的姐姐巴
比的话来说,“这要归于他受的教育。”
上流社会的冷漠和自私是非常可怕的。巴比很世故很精明,她早就看清了迪克
同尼科尔关系的实质。她压根不把迪克看作同类,不想看到他同自己平起平坐。她
甚至连用“沃伦家的钱财”来诱惑迪克做尼科尔的丈夫的意图都没有,因为“她看
不出如何能把他造就成一个理想的贵族。”在这种世故面前,单纯的迪克倒显得一
厢情愿幼稚可笑了,“她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差遣的人想随手利用一下。但她的
这个要求对迪克产生了作用,使他误以为她别有用心。”对于像迪克这样来自社会
下层,要物伏靠自己的职业谋生的人,巴比始终是拥有优越感的。百万家产使她有了颐
指气使的资本,以为只有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妹
妹的精神病正是她那个百万富翁的父亲作的孽)。当迪克在罗马因酗酒斗殴而遭拘
禁时,巴比设法把他保了出来,“过去的一夜多么艰难,但她倒有一种满足,因为
不论迪克先前有怎样的表现,而现在她们对他拥有了一份道德上的优越,只要他对
他们有用处,这种优越就会保持下去。”她鼓励尼科尔同迪克分手,迪克的表现证
实了她的“先见之明”:迪克这样的青年是不堪“造就”,不值得抬举的。夫妻一
场最后分离,尼科尔不免有几分伤感,巴比开导她:“我们那时应该让他继续他的
自行车旅行,别去打搅他。人一旦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就会像丢了魂似的,
不能自制。”
其实,迪克自己也有这种“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的感觉。他进入了上
流社会,但他始终有一种异己感、失落感;他们很有钱,而他竭力想保持经济上的
独立,以避免被“收买”的难堪;他们到欧洲各国旅游,生活仿佛是一连串盛宴玩
乐,他也表现得兴致勃勃,风流潇洒,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很累,内心十分苦闷。
他原本是个年轻有为的医生,但这十多年来,他的医术没有长进,计划中的学术著
作无法完成。他无法根治尼科尔的病,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日渐疏远,他企盼的
幸福似乎越来越遥远。他有上进心,也很努力,但到头来一事无成,只有一种被逐
渐掏空的感觉。当他听说虽有才华但颓唐了的音乐家艾贝·诺思死于非命时,十分
悲伤,他“为艾贝之死,也为自己十年的青春年华而痛惜不已,连五脏六肺都要炸
裂开来。”
《夜色温柔》叙述的是一个失败和沉沦的故事迪克曾鼓励艾贝要振作起来,但
他自己最后也走上了颓唐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的道路。他对在罗马邂逅的萝丝玛丽说:
“我想我患了黑死病吧,看来我不会再给别人带来幸福了。”这是一个幻灭者的沉
痛之言,因为他最终明白爱情也不是什么天堂。其实,尼科尔对他的“爱’”很大
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移情”现象,有几分病态性质随着她身心的逐渐康复,个性
不断完全,她对迪克的精神依恋也渐次减弱。她站稳了脚就想求得独立,她羽翼丰
满要从迪克为她精心建造的爱巢中飞走了。“这一病例已经了结,戴弗医生没事干
了。”幻灭了的迪克是痛苦的,但他仍不失善良温柔的本性。他一旦明白自己的处
境,一旦明白自己再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便想到让尼科尔如何能不受伤害地重
新去争取她的幸福。他“自暴自弃”,他“想要挽救我自己”,其实也是为了让尼
科尔能够心安理得地离去,这是迪克为他曾爱过的姑娘做的最后的奉献,而这一切
富家女尼科尔是不理解的,尽管她同迪克生活在一起十多年了。迪克同盖茨比一样
的善良,也一样的软弱。在最后摊牌的过程中,迪克处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
姆的位置,当汤米对他说“你的妻子不爱你,她爱我”或“她跟我生活要比跟你生
活更富有,更幸福”时,他远没有汤姆那样恼怒,那样凶猛。在汤米咄咄逼人的进
攻下,迪克很快落荒而走。他就像一个受伤的中世纪的骑士,拖着伤残的身体向山
中退去,他要自己给自己包扎伤口,不乞求胜利者的怜悯,也不想连累他人。迪克
是软弱的,但也是自尊的,连汤米也不得不承认:“他教养真不错。”
从梦中醒来,夜色这么温柔,但这里没有一丝光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