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的制作方法
陶埙的制作:
陶埙的制作有几个过程:取泥、制胚、开孔、调音、烧制。
1.取泥
陶埙主要以泥为原材料,泥的好坏直接决定埙的质量。因此,取泥很重要。一般陶埙用泥,讲究粘性好且无杂质。自然的泥有红泥和黄泥,最好的应该是白泥。
2.制胚
制胚一般有两种方式,即软模式和硬模式。软模式一般采用气球或沙袋作型,外敷泥土,待泥七八成干时,弄破气球或沙袋,从吹孔小心取出即可。硬模式即拉胚式,但必须有拉胚机,在旋转的拉胚机上制胚,一般人不大容易掌握,且只能做成圆形或梨形陶埙。
3.开孔
陶埙开孔与竹埙相似。关键因素有两点,其一,不能在泥胚太软和太干时开孔,七八成干时最好。其二,开孔的位置以手指按放舒适程度而定。陶埙开孔用螺丝刀即可解决,用小电钻也可。
4.调音
陶埙调音与竹埙类似。但相对竹埙而言,陶埙音孔大小调整相对容易些。小了则用刀挖掉些泥,大了可在孔中补些泥土。
5、烧制
可自制煤炉,中心孔稍大些,中间放烧煤,四周摆放泥胚埙,注意控制火温,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可熄火,封盖焖上一段时间。火温过高泥胚容易烧裂,过低则无法令泥变成陶。也可在山间挖制一小土窑,如烧泥瓦般烧制陶埙。
扩展资料:
埙的结构:
十孔埙的结构为一个类似空心球式的主体。有一个吹孔、九个发音孔。主体上端设有一个吹孔,正面设有七个发音孔,反面设有两个发音孔。
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
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现在有八孔,九孔,十孔,双八度等,六孔埙市场上不常见)。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埙
推荐于2018-09-27
A 拉坯法 ——这个大家在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的陶吧都应该见过,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之一,做出的埙形状美观,而且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很随意,但是制作时必须有拉坯机,而且只能做圆形的埙,技术含量也极高,笔者有两台这样的机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学习。
B 捏制法——只光用手把埙捏出来,也可用一片小木板拍打成形,但有一个不好处,是内腔比较难控制得好,曾见过一段影片,曹建国就用手捏法,在镜头前做出一只埙。 民间的泥呜哇就是用的这个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肯定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了,而且任何形状都可以做出来.我国最早出土的埙的雏形——现存放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陶哨,就是用细泥手工捏制而成的。我爸爸最早做的几个埙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C 盘条法——也是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 。把泥条转圈盘起,直到做成埙形,这种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很简单的操作,只要很少几件甚至不要工具, 但是这种方法技术含量还是有的,而且基本上也是只能做圆形的埙。这也是爱好者做埙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了。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
D 模制法——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用特制的模具,一般是两半,也有特殊的形状需要分三块甚至更多。把泥拍成片,压进模具里面,再把模具合起来,让两半的泥片沾起来,再把成型的埙从模具里取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做出来的埙大小一致,如果制作者知道那种形状的埙好吹,音色好,就可以定下来,无限复制,而且因为埙型腔的大小可以控制,所以可以保证埙的调基本不出问题。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制作任意形状的埙。 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做双腔和其他装置很方便,特别适合于做改良型埙。以双腔埙为例,模具分四块,上腔两块,下腔两块,用泥把上下腔都做好,先不起模,在上腔和下腔中间加上喉片再合起来,很方便。要是想再精细,就先在下腔把喉片做上,上拉坯机把喉装置的孔先开好,保证它在埙的中心,做好后开吹孔也用拉坯机,保证上下腔的孔的同心度。
缺点是必须会做模具,一般是石膏模具,而且必须有做模具的内模,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笔者大部分的埙是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
E 内模法——这种方法笔者不知道古老不,但是很简单有效,在一个和埙形状一样的形体上(甚至可以在另一个埙上),用泥包上一层,然后把泥用刀划开,取出内模,再把成型的埙粘合,开孔。过程有点麻烦,但是操作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
F 沙袋法——名字是笔者取的,它和内模法相似,不过里面包的内模是一个沙袋,形状和要做的埙一样,布做成的,里面装上沙子,袋子的开口在埙将来开吹孔的地方,泥包好后,不用划开,把吹孔开好,打开袋子,让沙子流出来,然后小心的把袋子再抽出来,一个埙的壳子就做好了,呵呵,有趣吧。此方法笔者只是做过实验,不用其来生产。
G 灌浆法——现代制陶工艺方法,为什么放到最后说,因为它操作最复杂,需要很精密的石膏模具,还有高温的环境,以及要求很高的泥,过程是把泥打成浆,然后灌入石膏模具内,利用石膏的吸水性使靠近石膏的泥浆失水成型,等到了一定的厚度,再把中间的泥浆倒出来,开模就是一个成型的埙,过程中模具要放在高温的环境里以保证里面的水分能尽快蒸发,使里面的泥浆尽早失水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