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

越简单越好... 越简单越好 展开
冷情绪42
2013-08-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6万
展开全部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希望对你有用
追问
谢谢你的帮助,不过太多了,能不能简单一点,我要写在作业本上
追答
苏轼曾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和,多次贬官。但他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还多次作诗,表达其豁达的心态。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即为他在被贬至赡州(今海南)后所作。当时的海南偏远,是人人都不愿去的蛮荒之地,但苏轼仍十分乐观。
从这可以看出其豁达的一面。
你要几个事迹?这个够吗
曾飞非
2013-08-02 · TA获得超过11.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5531万
展开全部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文学成就极高,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少不?
祝你学习进步!!!
追问
额…………太简单了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雨巷之泪
2013-08-02 · TA获得超过20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5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