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古代配饰介绍(可回答部分)
1、古代衣服上的刺绣花纹有哪些(把名称列出即可,如云龙纹之类的)2、古代瓷器上都有什么样的装饰花纹(同上)3、古代修饰有哪些颜色(如:胭脂红、松石绿)4、古代男子的簪子、...
1、古代衣服上的刺绣花纹有哪些(把名称列出即可,如云龙纹之类的)
2、古代瓷器上都有什么样的装饰花纹(同上)
3、古代修饰有哪些颜色(如:胭脂红、松石绿)
4、古代男子的簪子、玉冠、腰带、靴子有哪些(列举名称)
有图更好,不要大段史料.
关于第4个要求,能不能提点小说里面的,史料上的都太少了,不直观 展开
2、古代瓷器上都有什么样的装饰花纹(同上)
3、古代修饰有哪些颜色(如:胭脂红、松石绿)
4、古代男子的簪子、玉冠、腰带、靴子有哪些(列举名称)
有图更好,不要大段史料.
关于第4个要求,能不能提点小说里面的,史料上的都太少了,不直观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那就是说,古代原始人类早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尚书》说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种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种花纹,称十二章。这里至少有两种是刺绣的(指黼黻)。周代《礼记·祭义篇》中说“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室养蚕。
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据《辞海》,“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目前能看到的刺绣实物最早的当然要数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了(见左图)。这是一幅罗地上用锁绣法表现的作品,保存完好。另外还有同墓出土的龙凤纹绣绢、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楚国刺绣,也保存得很完好,这是认识古代刺绣的最好资料。在稍后的汉墓出土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
2.瓷器的釉色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 彩”。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 故请之青花加紫。
釉里红
用氧化铜在胎上绘画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成的,呈现出红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所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颜色由黄、绿、紫三色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时品种很多, 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酱白地三彩,此外还有加兰三彩。
素三彩
首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有较大发展。它一般由黄、绿、紫、白、兰等色构成,只要没有艳丽的红色,就可以称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将釉彩施于挂釉的素瓷之上,经炉火第二次烧成。
墨地三彩
创于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烧了,成品件数极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图案纹饰再用青花、黑里红、豆青三种彩料宣染后敷釉烧成。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 而今已极为少见。
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一种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是在同治晚期开始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斗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色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成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组成。清康熙五彩却是由五种釉上彩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见的是由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所组成。有的还增加了金彩。
明万历五彩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黄、绿及矶红三色,虽仅四种颜色,但在运用上交替错综,富于变化;一类是青花上加黄、绿、茄紫、矶红各种色彩,并用黑褐或褐赤色作为图案的线描,还有一类是不用青花,仅在釉上加以彩绘。一般说,康五彩比较浅淡、明五彩比较浓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艳丽。五彩品种很多,还有:釉里红五彩、青花釉里红五彩、天兰釉地五彩、豆青釉地五彩、米色釉地五彩、哥釉五彩、黄釉五彩、黑釉五彩、水墨五彩等。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古铜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铜兰色或绿色锈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纹饰方面仿古铜器,故称为古铜彩。此外,还有金彩、红彩、黄彩、红绿彩等。
瓷器的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本辑主要介绍单色釉、釉里红、康熙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瓷器,以及瓷器的婴戏纹、刀马人纹、龙纹、八吉祥纹和缠枝花卉纹等各种纹饰。
3.1,黯 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艸,监声。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黄色也。”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后常指:“黄色”。《说文》:“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绛(绛) 形声字。从糸,夅声。《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 会意字。从丹,从彡。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词指“朱红色”,如 《书·顾命》:“麻冕彤裳。”《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现在仍有“彤日”“彤云”“红彤彤”等词语。
19,青 会意字。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说文》:“青,东方色也。”本义是:“蓝色”。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也用来指“深绿色”,如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现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词语。形容“黑色”的较少,如“青牛”等。
20,碧 形声字。从玉,从石,白声。《说文》:“碧,石之青美者。”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后表示“青绿色”,如《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也表示“青白色,浅绿色 ”,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接天莲叶无穷碧。”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
21,苍(苍) 形声字。从艸,仓声。《说文》:“苍,草色也。”本义是“草色”。《广雅》:“苍,青也。”后引申为“深绿色”或“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也表示“灰白色 ”,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蚕熟,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以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据《辞海》,“黼(音辅)”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音符)”字解释为在古代礼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却别有含义。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古代祭祀的礼服上衣是画的,下裳是绣的”。总之一句话,刺绣发源很早,古已有之。
目前能看到的刺绣实物最早的当然要数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了(见左图)。这是一幅罗地上用锁绣法表现的作品,保存完好。另外还有同墓出土的龙凤纹绣绢、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楚国刺绣,也保存得很完好,这是认识古代刺绣的最好资料。在稍后的汉墓出土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
2.瓷器的釉色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现把主要釉彩介绍如下
1、一道釉——就是一种颜色
红:有祭红、虹豆红、宝石红、郎窑红、抹红、珊珊红、胭脂红、粉红、海棠红、束红、矶红、肉红、鲜红、朱红、大红、柿红、娃娃脸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虾青、影青、蛋青。
绿:有孔雀绿、鹦哥绿、宝石绿、瓜皮绿等。
黄:有蛋黄、娇黄、鸡油黄、姜汁黄、鹅黄、鱼子黄、蜜腊黄等。
蓝:有雾蓝、洒蓝、天蓝、翠蓝、宝石蓝、抹蓝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鱼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鸟金等。
紫:有茄皮紫、猪肝紫、玫瑰紫等。
炉钩釉: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二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组成的。
茶叶沫釉:象茶叶颜色。
2、彩瓷
我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来说,宋代以前多采用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即在坯胎 未干以前,用一种工具在胎上刻成花纹图案或划成花纹图案,再有就是刻好模子印出花纹图案,然后施釉入窑烧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方法,除一部分保留宋代的做法外,又大量兴起用笔画彩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的花纹图案烧制的就叫做彩瓷。
彩瓷又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大类,在坯胎上画好花纹图案后再施釉入,窑烧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后入窑烧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绘,又以炉火烘烧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国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斗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我国瓷器彩绘极为丰富,其品种有二百多种,现介绍以下几种: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在汉代已经出现,至唐代开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黄、绿、白或黄、绿、兰、褐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而以黄、绿、白为主的低温彩釉陶器,这就是“唐三 彩”。
青花
青花瓷器,从元代开始出现的,明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清代康熙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青花是属于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铜在胎上绘画,然后施釉一次烧制后,呈现出两种颜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 故请之青花加紫。
釉里红
用氧化铜在胎上绘画后,再施釉入窑烧制成的,呈现出红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所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颜色由黄、绿、紫三色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时品种很多, 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酱白地三彩,此外还有加兰三彩。
素三彩
首创于明代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有较大发展。它一般由黄、绿、紫、白、兰等色构成,只要没有艳丽的红色,就可以称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制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烧成;另一种是将釉彩施于挂釉的素瓷之上,经炉火第二次烧成。
墨地三彩
创于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烧了,成品件数极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图案纹饰再用青花、黑里红、豆青三种彩料宣染后敷釉烧成。我国历代陶窑鉴定家都认定“五彩以描金为贵,三彩以墨色质地为贵”。 而今已极为少见。
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一种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是在同治晚期开始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斗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绘图案轮廓,然后在釉上用红、黄、绿、紫等各种彩色在轮廓线内填绘,经炉火烘烧而成的,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艳。
五彩
所谓五彩,并非五种颜色,而是多种颜色的含意。其彩绘方法与斗彩的彩绘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烧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种色料,再次经过炉火烘烧而成的。不同的是斗彩的釉彩多为釉下青花勾画图案的轮廓线然后再在轮廓线内填以彩料。而五彩则不然,五彩虽有釉下青花,但它不仅是用以勾画轮廓线,多数还绘成完整或部分图案,并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为图案的线描。另外,还有一种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为线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黄、红、绿、紫、兰等颜色所组成。
明代五彩是由红、绿、黄、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青花所组成。清康熙五彩却是由五种釉上彩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部分。常见的是由红、黄、绿、兰、黑五种颜色所组成。有的还增加了金彩。
明万历五彩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釉下青花,釉上用黄、绿及矶红三色,虽仅四种颜色,但在运用上交替错综,富于变化;一类是青花上加黄、绿、茄紫、矶红各种色彩,并用黑褐或褐赤色作为图案的线描,还有一类是不用青花,仅在釉上加以彩绘。一般说,康五彩比较浅淡、明五彩比较浓重,所以康五彩比明五彩更加艳丽。五彩品种很多,还有:釉里红五彩、青花釉里红五彩、天兰釉地五彩、豆青釉地五彩、米色釉地五彩、哥釉五彩、黄釉五彩、黑釉五彩、水墨五彩等。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上彩。因为彩料中加有铅粉成分,故称之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珐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质较多的缘故,因而有人称珐琅彩为料彩或洋彩。
古铜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铜兰色或绿色锈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纹饰方面仿古铜器,故称为古铜彩。此外,还有金彩、红彩、黄彩、红绿彩等。
瓷器的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本辑主要介绍单色釉、釉里红、康熙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瓷器,以及瓷器的婴戏纹、刀马人纹、龙纹、八吉祥纹和缠枝花卉纹等各种纹饰。
3.1,黯 形声字。从黑,音声。本义是:“深黑色”。《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
2,赫 会意字。从二赤。《说文》:“赫,火赤貌。”火赤。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 形声字。从黑,代声。《说文》:“黱,画眉也。从黑,朕声。”“黱”也写作“黛”。锴本作画眉墨。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来泛指“青黑色 ”,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 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本义是:“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后经常表示“黑色”。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说文》:“红,帛赤白色也。”本义是:“粉红色。”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 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本义是“(帛)红色”。《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 ”,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 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8,朱 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
9,丹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10,蓝 形声字。从艸,监声。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11,绿 形声字。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说文》:“绿,帛青黄色也。”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 ”,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13,黄 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后常指:“黄色”。《说文》:“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14,褐 形声字。从衣,曷声。《说文》:“褐,编枲袜。”(枲:粗麻。)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 会意字。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说文》:“灰,死火余烬也。”本义是:“火灰”。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
16,绛(绛) 形声字。从糸,夅声。《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凡九旗之帛皆用绛。”(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行縢:绑腿。)
17,紫 形声字。从糸,此声。《说文》:“紫,帛黑赤色也。”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 会意字。从丹,从彡。丹就是丹砂。彡表示装饰。本义是:“彩色装饰”。《说文》:“彤,丹饰也。”《荀子·大略》:“诸侯彤弓。”(按:“丹漆也。)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词指“朱红色”,如 《书·顾命》:“麻冕彤裳。”《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现在仍有“彤日”“彤云”“红彤彤”等词语。
19,青 会意字。从生,从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是汉字部首之一。《说文》:“青,东方色也。”本义是:“蓝色”。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也用来指“深绿色”,如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现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词语。形容“黑色”的较少,如“青牛”等。
20,碧 形声字。从玉,从石,白声。《说文》:“碧,石之青美者。”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后表示“青绿色”,如《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也表示“青白色,浅绿色 ”,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接天莲叶无穷碧。”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
21,苍(苍) 形声字。从艸,仓声。《说文》:“苍,草色也。”本义是“草色”。《广雅》:“苍,青也。”后引申为“深绿色”或“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也表示“灰白色 ”,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展开全部
1·云纹 锦霞 金菊吐蕊 团花 百花 牡丹 海棠 翠竹 锦凤 绿叶 水纹 紫鹃 青莲 蕊蝶 碧荷 凤椒 白鹤 百合
2·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
3·“绛、朱、赤、丹、红”“青、苍、碧、绿、蓝
4蟠龙钗 九旒冕 带鐍 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
2·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
3·“绛、朱、赤、丹、红”“青、苍、碧、绿、蓝
4蟠龙钗 九旒冕 带鐍 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配饰分类描写
1.头服(帽子、冠、巾)
头服又称头衣,顾名思义是头上的衣服。原始头服分帽、冠与巾三类。
1.1帽子
最早的帽子使用植物编织的(《黔书》上有记载)。
冠
帽子发展到后来,又出现了冠。“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
冠主要起装饰头顶的作用,一般没有护头的功能,当然有些冠也可以固发。
在现代服装中冠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造型:
白玉莲瓣形发冠
服装设计师们把头发做成发冠的形状
1.2花 冠
花冠是一种用花朵串成冠状的头饰,始见于唐代。初以纸、绢、通草等为材料制成,被称为宫花,后来也簪戴真花。至宋代,插戴花冠习俗尤为流行,且不限于妇女,男子亦爱戴饰。传世的麦积山五代壁画、宋人《宫乐图》、《女孝经图》及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等绘画中都有当时女性戴花冠的情状。花冠上的饰物不仅限于花,渐渐也出现了各种不同饰物,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上元夜“妇人皆戴珠翠、闹娥、玉梅、雪柳”。“闹娥”是用彩帛剪成花或蛱蝶、虫的形状,“玉梅”是以白绢做成的梅花,“雪柳”是以绢花装簇的花枝,这些都是组成花冠的饰物。一直到清初,花冠还在女性的发顶熠熠生辉。
冠子和朵子在隋唐是很流行的。是仙女所喜欢的妆饰,是华美的仙姿。隋炀帝时宫人戴通天百叶冠子,可能类似唐代花冠,在佚名唐代《宫乐图》上能见到两位戴花冠的女子,用圆花瓣累叠而成,每一片花瓣都上有红绿色的彩绘,具体制法,似乎是用了薄木片或通草、绢、硬纸片刻雕成花瓣,再彩绘,然后连缀起来。 图3-9
唐代妇女大多数梳高髻, 髻上戴着艳丽的花。冠, 插金步摇, 画蛾翅眉。这种花冠即是史料上说的“花冠子”, 是姑娘出嫁和喜庆节日。年轻妇女的头饰。在贫富悬殊的等级社会中, 这类装束的规格相差极大。唐代宗室嫁女单是一顶花冠子一笼就值七十万钱。而当时的民间嫁女就大不相同了。唐代王建《失钗怨》诗: “贫女铜钗惜如玉,失却来寻一日哭; 嫁时女伴与作妆, 头戴此钗如凤凰; 双杯行酒六亲喜, 我家新妇宜拜堂; 镜中乍无失髻样, 初起犹疑在床上”。描写的是一妇女失去初嫁时的铜钗的情形。
宋代的花冠样式花样百出,无奇不有。简单一点的,将头发做成玉兰花苞状;复杂的,将头发梳成高髻,并将帛花堆砌成宝塔状。还有的花冠将一年四季的花朵品种合插于一冠之上,叫做”一年景”。
古代花冠
花冠演绎
1.3巾
古时候巾的定义:
1.裹头的织品。 2.指明清时规定给读书人戴儒巾。
古时候的巾,是裹头用的布,起保暖和防护之用,其本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地里进行农作的时候为了尽量少的避免炙热太阳的炎热的光照而发明的一种简单朴实的小发明。早期的巾是区分官员和庶民的标志。其颜色以青、黑为 主。
东汉时期,头巾的位置起了变化,无论贵贱均以扎巾为风尚。
其种类有很多中,例如:魏晋时期流行的漆纱笼巾、东坡巾、浩然巾、四方平定巾等。
在现代头巾已不仅仅是裹头用的,它已经被一些时尚界的人士发现。并给改造了成了许多流行的时尚。其中最为优秀的就是无缝头巾。因起有数十多种以上的不同扎法,变换出不同的效果,可用作头巾、围巾、头带、风沙罩、无檐圆帽、帽兜、护腕......现已成为最流行的户外头饰装备之一。一块小小的布料,经过魔术般的扎法,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迎合和年轻人创新个性要求,因为简单,所以奇妙。因为它的时尚性和实用性使得浦一上市便广受年轻人的欢迎。
2.屐
屐,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相传始于春秋时期,东汉以后开始盛行,到了宋元时多被用作雨鞋,男女都可以穿。但据说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女性的木屐常常施以彩绘,俗称“漆画屐”。
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唐颜师古《急就章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汉刘熙《释名 释衣服》: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 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宋代以后的汉族妇女,因为崇尚缠脚,故多不穿木屐。
明清时期将木屐称之为“泥屐”,也着眼于屐的用途而言。如《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狄员外打了伞,穿了泥屐,别了薛教授回家。”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 央有系两头系。”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
三国时代出土的木屐
缠足用木屐 潮州木屐
木屐的演绎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1]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在服装上或层叠用笏或单一用笏来体现造型。
4.清代官员衣服上的补子
据说补子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武则天时。元代时期,一些服饰的前胸后部处织有方形的装饰图案,其被称之为“胸背”,
明代官员常服、清代官员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称为补子,以图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阶。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图3-31
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
6.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它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之士。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程咬金、公孙胜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
脸谱来源于舞台,现在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7.扇子
摇动生风的用具。原指团扇,后泛指各式扇子。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披浅黄藂罗衫,把云母小扇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龙皮扇》:“ 元寳 家有一皮扇子,制作甚质。”《朱子语类》卷九四:“譬如扇子只是一箇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
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
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被现代
8.刺绣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现代的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苏绣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
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
蜀绣又名“川绣”。是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
结论:
中国现代的服装业并不发达,我们要改变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的现状,我们要形成中国自己的设计风格和文化。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不同于日本人,他们希望从我们这儿学习的不是那些带来财富或增强国力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具有伦理我社会价值的东西,或者是纯学术性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应该从“道”入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服装。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文化元素就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服装素材来源。
古代服装配饰数不胜数,而现代对于配饰的概念相较于古代更是宽之又宽。所以说古代配饰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也就更加深刻。
现代社会相较于古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才艺。所以现代的设计师们并不局限于古代配饰的色彩、材质、形状。而是将古代配饰文化的元素作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某一点,或者是作为一种理念。
而当设计师确定了某一理念之后,她就会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就肆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往其中加入现代的或古代的各种元素或器物形状。但是,虽然是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加入了各种的元素,但是设计师们却能够很好的将其协调统一,从而形成具有现代气息与古典风格相统一的服装。
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研究古代的配饰文化之中,只有将古代配饰文化研究透彻了,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将古代的配饰文化应用在我们现代的服装设计之中。才能够更快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
1.头服(帽子、冠、巾)
头服又称头衣,顾名思义是头上的衣服。原始头服分帽、冠与巾三类。
1.1帽子
最早的帽子使用植物编织的(《黔书》上有记载)。
冠
帽子发展到后来,又出现了冠。“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
冠主要起装饰头顶的作用,一般没有护头的功能,当然有些冠也可以固发。
在现代服装中冠被演绎成各种各样的造型:
白玉莲瓣形发冠
服装设计师们把头发做成发冠的形状
1.2花 冠
花冠是一种用花朵串成冠状的头饰,始见于唐代。初以纸、绢、通草等为材料制成,被称为宫花,后来也簪戴真花。至宋代,插戴花冠习俗尤为流行,且不限于妇女,男子亦爱戴饰。传世的麦积山五代壁画、宋人《宫乐图》、《女孝经图》及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等绘画中都有当时女性戴花冠的情状。花冠上的饰物不仅限于花,渐渐也出现了各种不同饰物,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上元夜“妇人皆戴珠翠、闹娥、玉梅、雪柳”。“闹娥”是用彩帛剪成花或蛱蝶、虫的形状,“玉梅”是以白绢做成的梅花,“雪柳”是以绢花装簇的花枝,这些都是组成花冠的饰物。一直到清初,花冠还在女性的发顶熠熠生辉。
冠子和朵子在隋唐是很流行的。是仙女所喜欢的妆饰,是华美的仙姿。隋炀帝时宫人戴通天百叶冠子,可能类似唐代花冠,在佚名唐代《宫乐图》上能见到两位戴花冠的女子,用圆花瓣累叠而成,每一片花瓣都上有红绿色的彩绘,具体制法,似乎是用了薄木片或通草、绢、硬纸片刻雕成花瓣,再彩绘,然后连缀起来。 图3-9
唐代妇女大多数梳高髻, 髻上戴着艳丽的花。冠, 插金步摇, 画蛾翅眉。这种花冠即是史料上说的“花冠子”, 是姑娘出嫁和喜庆节日。年轻妇女的头饰。在贫富悬殊的等级社会中, 这类装束的规格相差极大。唐代宗室嫁女单是一顶花冠子一笼就值七十万钱。而当时的民间嫁女就大不相同了。唐代王建《失钗怨》诗: “贫女铜钗惜如玉,失却来寻一日哭; 嫁时女伴与作妆, 头戴此钗如凤凰; 双杯行酒六亲喜, 我家新妇宜拜堂; 镜中乍无失髻样, 初起犹疑在床上”。描写的是一妇女失去初嫁时的铜钗的情形。
宋代的花冠样式花样百出,无奇不有。简单一点的,将头发做成玉兰花苞状;复杂的,将头发梳成高髻,并将帛花堆砌成宝塔状。还有的花冠将一年四季的花朵品种合插于一冠之上,叫做”一年景”。
古代花冠
花冠演绎
1.3巾
古时候巾的定义:
1.裹头的织品。 2.指明清时规定给读书人戴儒巾。
古时候的巾,是裹头用的布,起保暖和防护之用,其本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地里进行农作的时候为了尽量少的避免炙热太阳的炎热的光照而发明的一种简单朴实的小发明。早期的巾是区分官员和庶民的标志。其颜色以青、黑为 主。
东汉时期,头巾的位置起了变化,无论贵贱均以扎巾为风尚。
其种类有很多中,例如:魏晋时期流行的漆纱笼巾、东坡巾、浩然巾、四方平定巾等。
在现代头巾已不仅仅是裹头用的,它已经被一些时尚界的人士发现。并给改造了成了许多流行的时尚。其中最为优秀的就是无缝头巾。因起有数十多种以上的不同扎法,变换出不同的效果,可用作头巾、围巾、头带、风沙罩、无檐圆帽、帽兜、护腕......现已成为最流行的户外头饰装备之一。一块小小的布料,经过魔术般的扎法,产生各种不同的效果,迎合和年轻人创新个性要求,因为简单,所以奇妙。因为它的时尚性和实用性使得浦一上市便广受年轻人的欢迎。
2.屐
屐,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相传始于春秋时期,东汉以后开始盛行,到了宋元时多被用作雨鞋,男女都可以穿。但据说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女性的木屐常常施以彩绘,俗称“漆画屐”。
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雨雪时,当套鞋使用,以防打湿鞋袜。唐颜师古《急就章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汉刘熙《释名 释衣服》:屐,搘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 宋张瑞义《贵耳集》: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
宋代以后的汉族妇女,因为崇尚缠脚,故多不穿木屐。
明清时期将木屐称之为“泥屐”,也着眼于屐的用途而言。如《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狄员外打了伞,穿了泥屐,别了薛教授回家。”
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 央有系两头系。”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
三国时代出土的木屐
缠足用木屐 潮州木屐
木屐的演绎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1]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在服装上或层叠用笏或单一用笏来体现造型。
4.清代官员衣服上的补子
据说补子的源头可以追溯至武则天时。元代时期,一些服饰的前胸后部处织有方形的装饰图案,其被称之为“胸背”,
明代官员常服、清代官员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称为补子,以图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阶。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图3-31
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
6.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它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之士。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程咬金、公孙胜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高、秦桧、司马懿等。
脸谱来源于舞台,现在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7.扇子
摇动生风的用具。原指团扇,后泛指各式扇子。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冠子朵子扇子》:“披浅黄藂罗衫,把云母小扇子。”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龙皮扇》:“ 元寳 家有一皮扇子,制作甚质。”《朱子语类》卷九四:“譬如扇子只是一箇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
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
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被现代
8.刺绣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现代的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苏绣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
粤绣历史悠久,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
蜀绣又名“川绣”。是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载,当时蜀中刺绣已很闻名,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
结论:
中国现代的服装业并不发达,我们要改变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的现状,我们要形成中国自己的设计风格和文化。罗素曾经说过“中国人不同于日本人,他们希望从我们这儿学习的不是那些带来财富或增强国力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具有伦理我社会价值的东西,或者是纯学术性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应该从“道”入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服装。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文化元素就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服装素材来源。
古代服装配饰数不胜数,而现代对于配饰的概念相较于古代更是宽之又宽。所以说古代配饰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也就更加深刻。
现代社会相较于古代社会,思想开放,人们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才艺。所以现代的设计师们并不局限于古代配饰的色彩、材质、形状。而是将古代配饰文化的元素作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某一点,或者是作为一种理念。
而当设计师确定了某一理念之后,她就会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就肆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往其中加入现代的或古代的各种元素或器物形状。但是,虽然是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加入了各种的元素,但是设计师们却能够很好的将其协调统一,从而形成具有现代气息与古典风格相统一的服装。
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研究古代的配饰文化之中,只有将古代配饰文化研究透彻了,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将古代的配饰文化应用在我们现代的服装设计之中。才能够更快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