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过年有什么习俗?
1个回答
2017-04-10
展开全部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过年”。 除夕之前,全城百姓都在忙着四件事,这是过年的前奏曲:谢神、备(米旁加果)料、扫舍和买年货。 潮俗,年冬至过后,家里要谢神。 备(米旁加果)料做(米旁加果),是将大米和糯米,分别浸于水中几小时,使米质松疏捞干后于石臼中舂成细粉,晒干。这是做(米旁加果)的主料。小户人家,家里没有石臼间,就要到邻居大户人家“借臼”。那时,邻居之间的人情味很浓。 扫舍要选择吉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日,各家的主妇最忙,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对一些常年少用之物,都要清洗。此种民俗,与现在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很一致。 买年货视家贫富而定。一般的年货为京果海味,家禽蛋品和豆制品。鲜活的年货,则留在过年时购买。供送礼用的江浙食品,如南京的板鸭脯,金华的火腿,都很畅销。 在忙完这四件事之后,十二月二十四日,传说是“神上天”之期。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拜“糖桃”。一方红纸,上面用软糖摆成一粒桃子的形态,称为“糖桃”。此物沾住“灶王爷”的嘴,让其“上天说好话,落地保平安”。 “神上天”之后,从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小月推前一天),这三天是各家制(米旁加果)馅和做(米旁加果)之期。 过年的(米旁加果)品有三,鼠壳(米旁加果),又称乌(米旁加果),挲(米旁加果)包和菜头(米旁加果)。(米旁加果)的(米旁加果)馅有绿豆、红豆、芋呢和花生糖四种。有人说:“潮州姿娘(妇女)好做(米旁加果)”,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风俗如此,你就是不吃(米旁加果)也得学会做(米旁加果)。新媳妇若不会做(米旁加果),逢年过节时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过年祭祖,要到除夕日下午。 过年,家里已成年有收入的小辈,要给长辈送“压岁钱”,长辈也要对未成年的小辈给“压岁钱”,户户如此,体现了尊老惜幼的美德。 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团聚吃年饭。若是开商店之家或受雇于人者,则在店里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蚶,意为“合赚”(盈利成倍)。要吃猪血煮蒜,吃猪血意为“发财”,吃蒜,顺口溜说“食蒜有钱囤(潮音劝有钱可藏之意)。” 店里的年夜饭,在吃得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店主就给员工发“压岁钱”。(当年还没有发明“奖金”一词)按一般规矩, “压岁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额,也有发相当于二个月的工资额的,叫做“双压岁”。酒足饭饱钱拿,店主就宣布店中员工或提职,或提薪,或辞退。对被辞退的员工,说了“请另谋高就”和“店小水浅养不起大鱼”的门面话,被辞退的员工就陷于失业的群体之中。 商店对办事得力人员或掌握技术的师傅,年终还要再送一笔钱,叫做“食青”。这是一笔白用免还之款,店主发“食青”钱,就是要留此人在店,不让其“跳槽”之意。 除夕之夜,全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对春联最常见,但对其义能周知者却不多,主要是“桃符”二字。古时,新年以二桃木板悬门旁,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藉以压邪,谓之桃符。后来渐次演变为将此四字分左右写于大门之上,省去桃木板。现在,潮州城里有些百年以上的老屋,大门上尚有此四字。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这对联语是明朝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在未及第之前,写给孙畔村的孙员外六十华诞之期的贺寿联,后来渐次演变为春联。此联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现在街上的任何春联摊子,都可见到,但多数人却不知此联的来由。这是联坛佳话,不可不记。 除夕贴春联,除旧布新,图个吉利。市上的春联,都是吉祥如意的话。此俗在建国后仍盛行不衰,但对联语的平仄已不大讲究,把春联的下联错贴为上联的随处可见,人们对联语的认识正在日渐淡化。 除夕之夜不睡觉,称为“守岁”。是夜家人团聚,共话家常,其乐融融也。若聚族而居者,大厅之上,叔伯兄弟,妯娌姑嫂,共叙亲情,亦一乐也。现在此民俗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所取替。 新年正月初一日,亲戚朋友就要相互贺年,还要带小孩向亲朋家的长辈“拜年”。受贺的长辈,要给小孩每人一个红包,用红头绳札住,挂在胸前,叫做“栽须”,祝小孩快长快大和长寿之意。红包里的钱有多少?视亲疏而定厚薄,没有定规。 贺年之俗,从正月初一日可延续至初三日,视亲疏而定贺年先后。新女婿给岳家贺年,都是初一日清晨就到,若生下一个胖娃娃,外祖父和外祖母会笑到合不拢嘴。 街上贺年的人流,络绎不绝。有身份者穿上三尺六(长衫),着上一尺二(阔裤管),头戴瓜皮小帽,外加一个马甲,这是清代的服装。到了民国年间,脱去马甲,换上一顶毡帽,长衫阔裤如前。小孩随长辈去贺年,穿上新衣服好不高兴,边走边放小炮仗,雀跃非常,此太平年月之风光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