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2013-08-06
展开全部
蒙古军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单一简洁的组织体制是其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三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一万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十个骑兵团,每团1000人;每个骑兵团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十个骑兵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但是假如许多马匹垮掉,那么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马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进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不过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创新。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中国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骑兵所用的马匹也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跟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总之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例如,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化了三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来到多瑙河流域的格兰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区有很深的积雪,而且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行军。
在战斗开始时,蒙古骑兵纵队通常摆开极宽的阵势高速向前冲去,各主要部队之间由传令兵传送信息。当发现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送往总指挥部,然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把它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敌人分散击溃。
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下属将领在作战方法上从不因循守旧。如果已经发现敌人的确切位置,他们就率领主力袭击敌人的后背或者侧翼。有时他们佯装撤退,然后在更换新的马匹后重新发起冲锋。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不过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创新。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这是一种很大的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比英国长弓还要重,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中国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骑兵所用的马匹也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跟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总之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例如,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化了三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来到多瑙河流域的格兰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区有很深的积雪,而且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行军。
在战斗开始时,蒙古骑兵纵队通常摆开极宽的阵势高速向前冲去,各主要部队之间由传令兵传送信息。当发现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送往总指挥部,然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把它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敌人分散击溃。
成吉思汗及其能干的下属将领在作战方法上从不因循守旧。如果已经发现敌人的确切位置,他们就率领主力袭击敌人的后背或者侧翼。有时他们佯装撤退,然后在更换新的马匹后重新发起冲锋。
2013-08-06
展开全部
1259年蒙哥汗死后,“黄金家族”陷入汗位之争的混乱当中,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在阿蓝答儿、阿速台等的支持下自立为汗。当时,忽必烈正在围攻南宋的鄂州,听到消息后当即班师回朝。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着吉忽里台大会,在东道主五塔察儿、西路诸王合丹等拥护下即大汗位,建元中统,忽必烈为元世祖,蒙古尊称薛禅汗。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对抗一直持续了四年。1260年七月,忽必烈率军去和林征讨阿里不哥,双方激战后阿里不哥败逃至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统领一支军队留驻和林以待阿里不哥。
1261年阿里不哥率军袭击移相哥军队,十一月,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军队在昔木土脑儿(今蒙古苏赫巴托省南部)展开激战,阿里不哥又兵败北撤,忽必烈率兵追至和林后还师。后来,忽必烈切断了对漠北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陷入困境,阿里不哥不得不以自己的封地谦谦州和阿尔泰山为根据地向外扩张,控制了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的一部分封地。阿鲁台即察合台汗位后,不听从与阿里不哥的指挥,于是阿里不哥率兵反击阿鲁忽,进驻了阿力麻里城,阿鲁忽不得不西走撒马尔罕。阿里不哥进驻阿力麻里后杀死了很多阿鲁忽的部下。
1264年春,阿力麻里又遭遇饥荒,人民纷纷起来反抗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的许多部众都逃往阿尔泰地区的札不罕河(今札布汗河)上游,商讨归降忽必烈,这时,阿鲁忽又收集残余部众来攻,阿里不哥处于众叛亲离、两面夹攻之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阿里不哥只得选择向忽比烈投降。至此,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间的争夺汗权的斗争才告结束。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战期间,山东省大都督李璮曾在1262年趁机与南宋交好,攻占济南,企图策动华北各地诸侯叛乱。忽必烈集重兵亲讨李璮,围攻济南,至七月终于攻克济南,杀死了李璮。
1271年11月,忽必烈昭告天下,正式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都城中都为大都。
忽必烈即位后,在中央,有中书省总政务,典领百官;由枢密院掌兵权;又御史台掌纠察百官善恶;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置了翰林兼国史院,专修国史,制造文字;此外还设置了太史院、通政院等等。沿用蒙古原有的一些官制,在各路、府、州、县都设置了达鲁花赤;完善了军事制度,除设置万户、千户、百户制外,万户与千户还按兵员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百户分为上、下两等;又将侍卫分为左、中、有、前、后五卫。万户、千户、百户分别设总管、总把、弹压执掌,总隶于枢密院。这样,使得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用了许多汉人的建议,他将国号改为大元,就是将蒙古政权逐步改造为采用中原地区固有统治方式的封建政权,又将都城从中都迁入大都,表明了他已将中原地区作为他的立国基础。使元朝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从此发展下去。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对抗一直持续了四年。1260年七月,忽必烈率军去和林征讨阿里不哥,双方激战后阿里不哥败逃至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忽必烈命宗王移相哥统领一支军队留驻和林以待阿里不哥。
1261年阿里不哥率军袭击移相哥军队,十一月,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军队在昔木土脑儿(今蒙古苏赫巴托省南部)展开激战,阿里不哥又兵败北撤,忽必烈率兵追至和林后还师。后来,忽必烈切断了对漠北的物资供应,阿里不哥陷入困境,阿里不哥不得不以自己的封地谦谦州和阿尔泰山为根据地向外扩张,控制了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的一部分封地。阿鲁台即察合台汗位后,不听从与阿里不哥的指挥,于是阿里不哥率兵反击阿鲁忽,进驻了阿力麻里城,阿鲁忽不得不西走撒马尔罕。阿里不哥进驻阿力麻里后杀死了很多阿鲁忽的部下。
1264年春,阿力麻里又遭遇饥荒,人民纷纷起来反抗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的许多部众都逃往阿尔泰地区的札不罕河(今札布汗河)上游,商讨归降忽必烈,这时,阿鲁忽又收集残余部众来攻,阿里不哥处于众叛亲离、两面夹攻之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阿里不哥只得选择向忽比烈投降。至此,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之间的争夺汗权的斗争才告结束。
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战期间,山东省大都督李璮曾在1262年趁机与南宋交好,攻占济南,企图策动华北各地诸侯叛乱。忽必烈集重兵亲讨李璮,围攻济南,至七月终于攻克济南,杀死了李璮。
1271年11月,忽必烈昭告天下,正式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都城中都为大都。
忽必烈即位后,在中央,有中书省总政务,典领百官;由枢密院掌兵权;又御史台掌纠察百官善恶;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置了翰林兼国史院,专修国史,制造文字;此外还设置了太史院、通政院等等。沿用蒙古原有的一些官制,在各路、府、州、县都设置了达鲁花赤;完善了军事制度,除设置万户、千户、百户制外,万户与千户还按兵员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百户分为上、下两等;又将侍卫分为左、中、有、前、后五卫。万户、千户、百户分别设总管、总把、弹压执掌,总隶于枢密院。这样,使得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用了许多汉人的建议,他将国号改为大元,就是将蒙古政权逐步改造为采用中原地区固有统治方式的封建政权,又将都城从中都迁入大都,表明了他已将中原地区作为他的立国基础。使元朝作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从此发展下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06
展开全部
成吉思汗还没能灭掉西夏、金朝时就挂了,建立元朝的是他的孙子忽必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06
展开全部
简而言之 在那种冷兵器时代 体格剽悍有不怕死的 自然牛逼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