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司马光(公元一○一九—— 一○八六),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进士,英宗(赵曙,一○六四—— 一○六七)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一○六八—— 一○八五)熙宁(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赵煦,一○八六—— 一○○)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fēn)、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又由司马光编写了《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以备参考和检阅;又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的历史。
《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就作者说,他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见《通鉴》的史评)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同时,他还把人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是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做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观点当然要贯串于《通鉴》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不加以注意。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 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庸,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字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但由于后人对关羽的神化,而吕蒙又是生擒关羽的人,所以历来对吕蒙的评价都很低,甚至让他死在关羽的亡魂之下,这对吕蒙来说也是太不公平了。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四○三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yìn)(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纪传体”断代史(所谓“正史”)之外,还采用了大量的“杂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考订史实,舍弃“符瑞”等神怪材料删繁就简、取精用宏,先由“当代通儒(博洽多闻的学者,即今之史学家)(司马光的助手)刘攽(fēn)、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所以全书读来如出一人手笔,很少有自相矛盾之处,文字也简洁流畅,富有文学色彩。
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另外又由司马光编写了《通鉴考异》卅卷、《通鉴目录》卅卷,以备参考和检阅;又由刘恕另写《通鉴外纪》,记述庖羲至周的历史。
《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就作者说,他的正统观念是很强的,在他的那些“臣光曰”(见《通鉴》的史评)中体现得是很充分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同时,他还把人们的思想活动,尤其是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做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些观点当然要贯串于《通鉴》之中,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能不加以注意。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孙坚次子,幼年跟随长兄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剿灭了黄祖。 同年,曹操南下,刘备大败,曹操占了荆襄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战后,孙权为联合刘备,将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又从鲁肃之计,将荆州借给刘备。后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后孙权出战合淝,被张辽击败。217年,魏吴大战于濡须口,双方均不能获胜。濡须口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和睦,并签定了魏吴秘密同盟,共伐关羽。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并将头颅送给曹操。220年,曹丕代汉。孙权宣称东吴是魏国的附庸,曹丕授予孙权九赐。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曰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火攻大破刘备。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为了北伐,派邓芝过江讲和。孙权与蜀汉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军攻打东吴。孙权让徐盛火攻破敌。226年,曹丕病逝。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江夏,却因太守文聘的坚守而败。
229年,孙权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234年,孙权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淝,却败于扬州都督满宠。称帝后的孙权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在立太子方面,孙权犯了很大的错误。太字孙登夭折后,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吕蒙(178-219),字子明,东吴四英将第三位。孙权继位后前来投奔,在剿灭吴郡城外的山贼的战斗中初显锋芒。吕蒙早年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但吕蒙并非无谋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时还向吕蒙请教过战术。后来孙权看出吕蒙的能力,便劝他多看些兵书,这就是著名的“孙权劝学”。吕蒙立即请假在家,认真苦读兵书。后来鲁肃回吴郡时与吕蒙交谈,感叹“昔日吴下阿蒙,如今竟是这般模样”。吕蒙说“士别三日,更当刮目相看”。217年,鲁肃病逝。吕蒙不久后代鲁肃之职,成为了东吴的第三位水军都督。然后,关羽攻打樊城,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袭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吕蒙再作为主将四面围住麦城,终于活捉了关羽。219年,吕蒙病逝,临死前将孙权赏给他的所有东西就归还孙权,使孙权大受感动。
历史上的吕蒙是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是由武将向全才转变的将才。但由于后人对关羽的神化,而吕蒙又是生擒关羽的人,所以历来对吕蒙的评价都很低,甚至让他死在关羽的亡魂之下,这对吕蒙来说也是太不公平了。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展开全部
【司马光】(1019~1083)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瑜,中国三国时代人物。孙权手下一谋士,为人宽厚,甚得孙权重用。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吴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鲁肃出身于富豪家族,但祖辈无人出仕为官。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董卓之乱时,卖掉土地,以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朋友。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鲁肃仕职袁术。同年与周瑜的相识,是从后者借粮开始的。当周瑜告贷时,鲁肃送给了他储粮的一半。遂二人结成挚友。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离开离袁术,投奔孙策。但鲁肃到达江东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受到孙策的重视,很不得志。孙策死后,由周瑜重新引见,鲁肃终于得到孙权器重。第一次见面时,孙权对十分赞赏鲁肃,辞退其他宾客后,孙权留下鲁肃,不拘礼仪地合坐在一张床上,边喝酒边谈议国家大事。鲁肃提出的对策是:割据江东,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机会,攻刘表以占荆州,之后称帝。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许多观点上相吻合。
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中,鲁肃起了决定性作用。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荆州的情况是,刘表新亡,政权内部分裂。为了防止早已对荆州虎视眈眈的曹操抢先,鲁肃向孙权提议联合刘荆抗曹。孙权了同意这个建议。但当鲁肃赶到时,刘表儿子刘琮已降曹。于是鲁肃在当阳找到逃窜中的刘备,并结识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亮也主张孙刘联盟,遂二人同去柴桑(今江西九江)会见孙权,商谈联盟大事。时曹操声言要与孙权决一死战,孙权本来就想“拥军在柴桑,坐观成败”,而对抗曹缺乏信心。但在鲁肃坚决反对降曹下,孙权终于树立了决心。这样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大捷后,在鲁肃认为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等于为曹操树立一个敌人。他的分析说服了孙权。于是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管原属周瑜的军队。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会谈时,双方各把兵马安排在百步以外,鲁肃只佩挂了一把单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赴会”,但主角不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而是鲁肃。后来,由于刘备探知曹操欲攻汉中,慌忙遣使求和,而孙权也感到取胜把握不大,便同意媾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故,时年45岁。死后孙权评价说:“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三国志·吕蒙传》)。事实上,鲁肃出于联盟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所以才坚持孙刘联盟。这正证明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生于公元182年。他兄弟共四人,哥哥孙策,字伯符,三弟孙翊,字叔弼,四弟孙匡,字季佐。兄弟四人的字正好是“伯仲叔季”。他江东的基业基本是父兄替他打下来的,而当他哥哥孙策平定诸郡时他只有15岁。公元200年孙策逝世,孙权继任江东地盘。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依赖世族势力,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基础。公元234年孙权派诸葛恪率军对山越进行围剿。山越是南方古越人的后代,汉末以来山越人依靠山险,不纳租赋,抗拒孙吴政权,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当时吴国的造船业相当发达,远洋舰队已驶往过扶南(柬埔寨)、杜邑(越南以南)以及北方辽东等地,并发现了夷州(台湾)和dan州(日本列岛)。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率1万多人的船队出海寻访夷州和dan州。夷州为隋代以前的名称,隋时改为流球,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始称台湾。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吴将卫温和诸葛直带兵航海至夷州则是第一次。公元214年孙权进攻合肥,但受到张辽袭击,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公元219年,孙权攻克荆州,杀了关羽,曹操上表请封孙权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公元212年曹操兵发濡须,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公元224年,曹丕出巡广陵,隔长江南望东吴,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湖北鄂城),同年迁都建业(江苏南京)。公元233年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与孙权结盟交好,孙权不听众臣劝阻,轻信公孙渊,后遭背叛。公元252年4月,孙权病逝,享年71岁,吴立孙亮为帝。史书有记载的以及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孙权具体有多少个子女不详,孙亮字子明,是孙权小儿子,孙休字子烈,是孙权第六子,孙和为王夫人所生,步夫人生有二女,长女名孙鲁班,字大虎,先嫁周瑜之子周循,后嫁全琮;次女名孙鲁育,字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孙权一生很长,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斗,但他能任用人才,独据江南,成为当时一代英杰。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瑜,中国三国时代人物。孙权手下一谋士,为人宽厚,甚得孙权重用。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吴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鲁肃出身于富豪家族,但祖辈无人出仕为官。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董卓之乱时,卖掉土地,以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朋友。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鲁肃仕职袁术。同年与周瑜的相识,是从后者借粮开始的。当周瑜告贷时,鲁肃送给了他储粮的一半。遂二人结成挚友。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离开离袁术,投奔孙策。但鲁肃到达江东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受到孙策的重视,很不得志。孙策死后,由周瑜重新引见,鲁肃终于得到孙权器重。第一次见面时,孙权对十分赞赏鲁肃,辞退其他宾客后,孙权留下鲁肃,不拘礼仪地合坐在一张床上,边喝酒边谈议国家大事。鲁肃提出的对策是:割据江东,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机会,攻刘表以占荆州,之后称帝。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许多观点上相吻合。
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中,鲁肃起了决定性作用。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荆州的情况是,刘表新亡,政权内部分裂。为了防止早已对荆州虎视眈眈的曹操抢先,鲁肃向孙权提议联合刘荆抗曹。孙权了同意这个建议。但当鲁肃赶到时,刘表儿子刘琮已降曹。于是鲁肃在当阳找到逃窜中的刘备,并结识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亮也主张孙刘联盟,遂二人同去柴桑(今江西九江)会见孙权,商谈联盟大事。时曹操声言要与孙权决一死战,孙权本来就想“拥军在柴桑,坐观成败”,而对抗曹缺乏信心。但在鲁肃坚决反对降曹下,孙权终于树立了决心。这样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大捷后,在鲁肃认为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等于为曹操树立一个敌人。他的分析说服了孙权。于是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管原属周瑜的军队。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会谈时,双方各把兵马安排在百步以外,鲁肃只佩挂了一把单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赴会”,但主角不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而是鲁肃。后来,由于刘备探知曹操欲攻汉中,慌忙遣使求和,而孙权也感到取胜把握不大,便同意媾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故,时年45岁。死后孙权评价说:“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三国志·吕蒙传》)。事实上,鲁肃出于联盟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所以才坚持孙刘联盟。这正证明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生于公元182年。他兄弟共四人,哥哥孙策,字伯符,三弟孙翊,字叔弼,四弟孙匡,字季佐。兄弟四人的字正好是“伯仲叔季”。他江东的基业基本是父兄替他打下来的,而当他哥哥孙策平定诸郡时他只有15岁。公元200年孙策逝世,孙权继任江东地盘。孙权通过大规模屯田,依赖世族势力,奠定了江东雄厚的实力基础。公元234年孙权派诸葛恪率军对山越进行围剿。山越是南方古越人的后代,汉末以来山越人依靠山险,不纳租赋,抗拒孙吴政权,成为吴国的心腹之患。当时吴国的造船业相当发达,远洋舰队已驶往过扶南(柬埔寨)、杜邑(越南以南)以及北方辽东等地,并发现了夷州(台湾)和dan州(日本列岛)。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率1万多人的船队出海寻访夷州和dan州。夷州为隋代以前的名称,隋时改为流球,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始称台湾。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吴将卫温和诸葛直带兵航海至夷州则是第一次。公元214年孙权进攻合肥,但受到张辽袭击,这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公元219年,孙权攻克荆州,杀了关羽,曹操上表请封孙权骠骑将军,领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公元212年曹操兵发濡须,见孙权战船军阵严整,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公元224年,曹丕出巡广陵,隔长江南望东吴,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于武昌(湖北鄂城),同年迁都建业(江苏南京)。公元233年辽东太守燕王公孙渊与孙权结盟交好,孙权不听众臣劝阻,轻信公孙渊,后遭背叛。公元252年4月,孙权病逝,享年71岁,吴立孙亮为帝。史书有记载的以及三国演义里提到的,孙权具体有多少个子女不详,孙亮字子明,是孙权小儿子,孙休字子烈,是孙权第六子,孙和为王夫人所生,步夫人生有二女,长女名孙鲁班,字大虎,先嫁周瑜之子周循,后嫁全琮;次女名孙鲁育,字小虎,先嫁朱据,后嫁刘纂。孙权一生很长,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战斗,但他能任用人才,独据江南,成为当时一代英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