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分一天的时间的?

我只知道一个时晨是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刻是15分钟.详细的还请大家告诉我.... 我只知道一个时晨是现在的两个小时.一刻是15分钟.详细的还请大家告诉我.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6-08-02
展开全部
天干地支是古代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的二十二个汉字,其中天干十个,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者搭配使用,形成六十甲子,在年月日时里循环使用,周而复始。根据六十甲子可以推算出具体的年月日时。而在计时使用里,由于一天为二十四小时,古代正好是十二时辰,因此形成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的换算关系,具体为深夜23点到子夜1点为子时,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13点为午时,13-15点为未时,15-17点为申时,17-19点为酉时,19-21点为戌时,21-23点亥时。除了以此计时外,另外地支计时法还与干支计日联系在一起形成六十干支计时法,即甲己日子时以甲开头,成为甲子时,然后丑时成为乙丑时,寅时成为丙寅时,依次类推。乙庚日子时以丙开头,成为丙子时;丙辛日子时以戊开头成为戊子时。丁壬日子时以庚开头,成为庚子时;戊癸日开头以壬开头成为壬子时。这样六十天干形成完整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每人出生的时辰也就有了确定的四组天干八个字组成的生辰,简称“八字”。如此时正是2005年11月15日19:07(农历十月十四日),此时出生者的八字就是乙酉年丁亥月癸卯日壬戌时(因为计日天干为癸开头,故本日子时为壬子时,推算至19点至21点即为壬戌时)。
匿名用户
2013-08-08
展开全部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8-08
展开全部
古人计算时间,最常用的方法是测日影和滴漏。
测日影:的工具有“圭表”和"日晷"。"圭表"由两部份组成:"圭"是平放于南北方向的尺;"表"是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的标杆。古人根据"表"的影子投射在"圭"的表面上的长度,来判定中午的时间,从而推算出冬至日、夏至日、二十四节气和其他时刻。正午时表影最长的一天是冬至日,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
"日晷"又称日规,和"圭表"同样是以日影来判别时间的计算仪器。"日晷"是由"晷针"和"晷面"组成。"晷针"的作用等于"表",垂直穿过"晷面";"晷面"相等于"圭表"的"圭",是一块表面被划分成12格的圆形石盘。圆盘上每一格大约等于两小时。当太阳光照射到"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便会投射到"晷面"上,就像现代的时钟般显示不同的时间。
"日晷"和"圭表"都有个缺点,就是遇上阴天和雨天便无法计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滴漏"。早期的"滴漏"是一个简单的铜制圆筒,筒放置标尺,然后注满水。开始计时的时候,水从铜壶漏出,水位慢慢下降,而标尺也随之下降,古人便是从标尺上的刻度来判别时间。"滴漏"的标尺刻有10格,每格又细分为10格,这100小格便代表了一天。古人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如果以100格的方式计算时间,换算起来有点不便。聪明的祖冲之于是把标尺改良,将刻度改为3大格,每1大格刻有4中格,每1中格再刻上8小格,这样标尺上便有96小格,每小格为一刻,每一刻相等于15分钟,这样计算起来,是不是方便得多呢?祖冲之还发现了"滴漏"的另一个缺点:壶中水多时,水滴得较快;壶中水少时,水滴得较慢,这样量度时间便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于是他把三个漏壶分别放在木梯上,上壶的水滴到中壶,中壶的水滴到下壶;他又增加了一个"受水壶"在下壶底下,把标尺置于"受水壶"中。这个改良,能使漏壶的水更均匀地外流,这样计算时间便更准确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