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各写一篇读书报告。
要求:选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人物性格,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她。不少于1500字(1000几百字就行了)。大神们求救。...
要求:选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分析人物性格,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她。不少于1500字(1000几百字就行了)。大神们求救。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红楼梦 晴雯之死
晴雯之死的重点在一个“屈”字。作者写宝玉去看望晴雯,晴雯悲愤地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了也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晴雯受冤屈而死,死不瞑目。晴雯是正义无辜的,为了死而无恨,她选取了一种特殊方式,给枉耽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她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穿上了宝玉穿的小袄,而且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耽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是对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了胜利的抗争。堂皇正大,敢做敢当,视死如归,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风骨。
晴雯的死亡,在贾宝玉精神生活上所带来的打击与惨痛,是无法形容的。晴雯的死亡,暗示了林黛玉不可避免的死亡命运,也说明贾林爱情悲剧反封建的强烈倾向。贾宝玉将他无比的愤恨和哀伤,用优美的文笔,一齐写进《芙蓉女儿诔》里。《芙蓉女儿诔》是讨伐封建势力的檄文。“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罘罬;薋箷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闱恨比长沙;贞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他痛骂那些狐群狗党的小人,他痛恨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忍。他把晴雯看作“高标见嫉”的贾谊,看作“贞烈遭危”的鲧,这种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着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诗。她的高尚品质,她的反抗精神,她的天然美貌,她的恶劣环境,似一盆才透出嫩剑的兰花,被葬送在猪圈里!晴雯的形象,是曹雪芹心灵的宠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精品。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细密的思想活动,丰富的艺术想象与适当的夸张,使得这一人物性格格外明朗,使得她的生活面貌格外美化,格外诗化。在晴雯的锋芒毕露的言谈笑语中,在她的眉眼动静的开合中,时时流露出来美丽的激情和光彩夺目的绚烂。曹雪芹把这一洁白无瑕的雕像,摆在大观园富丽堂皇的地毯上,使读者在那封建堡垒的家庭里,感到一点春风和暖的气息;在那千依百顺而又彼此排挤陷害的奴婢中,看到一个坦白、直率、天真、刚强和敢于嬉笑怒骂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虽身处下贱,却是一个大写的“人”。
七十四回在 “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她是邢夫人的陪嫁,王善保家的就说晴雯的坏话。这时候,王夫人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后来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头不许告诉她,为什么叫她。
晴雯这时候来了,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我们看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怎么说的?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我们看,晴雯回答得胸有成竹,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如果袭人早就告了她的密,王夫人会信以为真吗?我们看,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死人啊?要你们做什么?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这就该打,你是死人啊。”结果晴雯回答说,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我就回过,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又不要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晴雯知道,王夫人肯定不会对证,她编出来。你想,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真高明!
晴雯接着说,她说:“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至于宝玉饮食起居,上一屋有老奶奶、老嬷嬷们,下一屋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我闲了还要去做老太太屋里的针线。”你想,王夫人会去对吗?老太太你还让她做针线吗?才不会。“我闲了,还要做老太太屋的针线。”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心,太太既怪,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这是以攻为守啊!你不说我不留心吗?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王夫人说,别,别,别。她说:“你不近宝玉,这是我的造化,不劳你费心。”王夫人是信以为真。
雪芹先生无疑是钟爱晴雯的,这从晴雯那好得出奇的判词,以及晴雯越过袭人排在了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然而,雪芹先生并没有将晴雯描写成一个完美的女子,先生笔下的晴雯,是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
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先生虽没有正面描述过她的样貌,但从旁人的言语中,我们有初步的印象,她长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得意忘形地忘了自己的身份,她只不过是大观园中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却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荣国府,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
晴雯的灵巧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中就从容的补好了。连贾母都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甚至于百般厌恶她的王夫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色色比人强”。
然而,心灵手巧的她却不屑于以自己的“风流灵巧”去博取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许。她懒,并不是因为她不想做,而是因为她不愿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去做。她只是希望站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以一个人的身份,为着自己的心而做,所以,就有了病补雀金裘。但是,她这种单纯的愿望,在封建势力奴役下的大观园里,无法得到共鸣,孤立无援的她,必然只能走向死亡。
晴雯的性格一直也是人们争论的主题,爱晴者称其为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毁晴者称其掐尖要强,尖酸刻薄。
首先必须肯定,晴雯是纯洁的,她并没有象王夫人所说的那样“妖精似的”勾引宝玉,也没有象袭人那样奴颜婢膝地去钻营宝玉姨娘的地位。言语尖刻确有其事,但又都事出有因。因为她纯洁,所以她痛恨坠儿的盗窃行为;因为她自尊,所以她鄙视袭人之流安于甚至乐于做奴隶的本性;因为她天真无邪,所以她厌恶蠢奴悍妇的争权夺利,惟利是图。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
三国演义 愚蠢的蒋干
蒋干最可以代表中国过去的读书人,有小聪明,好逞才华,好玩花样,然而时时落于拙劣,“疑”字是他的这种行动的骨干,如果换一个新名词,即是“神经衰弱”。然而平时又并不表现得如此糊涂,所以像曹孟德那样的聪明人也还要收之于幕府。坏也就坏在这儿,这终于使曹操吃了大亏,真糟糕。
蒋干自恃聪明,将别人都当成了傻子,所以才使出“拙”计,想来离间说降……利用自己与周瑜的关系,去做间谍。不想一开头就给周瑜点破了,说明了他的来意。一时尴尬之至,只许吃酒,不许谈及军国重事,还找了一位花面执剑立了一旁监视,这对“子翼兄”真是不客气极了。如果真聪明的话,就该识相。然而他却仍相信周瑜是以故人相待,脱略形迹,就连军国大事也不太对他回避,以致偷到了那一封假信,真是愚不可及。
凡是这种人,其行为也必极其卑鄙。周公瑾看穿了这点,所以断定他必来偷书。
凡是这种人,其脑筋也必不健全,做事也必不考虑,一见有机,就要来“乘”,偷书而去,渡江而归,全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可以如此容易就走出大营,就能渡过江去。如果是一个高明的间谍,一定会想到这些可疑的地方。然而他不,真是不可恕的“拙劣”。
回得曹营,将一封假信当作宝贝,献给曹操,而且说得活龙活现。结果曹操一时性起,杀了蔡瑁、张允。然而曹孟德毕竟远较他为聪明,马上就省悟了。但蒋干并不省悟,还想去邀功,不识相竟至于此。曹操毕竟有见识,这种废料真也不必再同他讲明,只吐了他一脸吐沫算数。我想这是对的。“神经衰弱”是先天的毛病,恐怕治不好的了,多说废话,是毫无用处的。“捉刀人”不愧英雄,实堪钦佩。
至于后来草船借箭,那个进言放箭的又是蒋干。我想这是编剧者冤枉了他。所谓众恶皆归,曹孟德岂肯再将他当作宝贝乎?
蒋干一角是旧戏中的典型人物,不仅给观众笑料而已。如果遇到了蒋干这种人,最好不理他,想重用他就非败事不可;多与谈论也是白费吐沫。放在身边,陪陪酒,作两首诗,让他凑趣,我想倒还蛮好白相。
晴雯之死的重点在一个“屈”字。作者写宝玉去看望晴雯,晴雯悲愤地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了也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晴雯受冤屈而死,死不瞑目。晴雯是正义无辜的,为了死而无恨,她选取了一种特殊方式,给枉耽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她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穿上了宝玉穿的小袄,而且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耽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是对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了胜利的抗争。堂皇正大,敢做敢当,视死如归,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风骨。
晴雯的死亡,在贾宝玉精神生活上所带来的打击与惨痛,是无法形容的。晴雯的死亡,暗示了林黛玉不可避免的死亡命运,也说明贾林爱情悲剧反封建的强烈倾向。贾宝玉将他无比的愤恨和哀伤,用优美的文笔,一齐写进《芙蓉女儿诔》里。《芙蓉女儿诔》是讨伐封建势力的檄文。“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罘罬;薋箷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闱恨比长沙;贞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他痛骂那些狐群狗党的小人,他痛恨封建统治者的狠毒残忍。他把晴雯看作“高标见嫉”的贾谊,看作“贞烈遭危”的鲧,这种评价是非常之高的。
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着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诗。她的高尚品质,她的反抗精神,她的天然美貌,她的恶劣环境,似一盆才透出嫩剑的兰花,被葬送在猪圈里!晴雯的形象,是曹雪芹心灵的宠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精品。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的过程中,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细密的思想活动,丰富的艺术想象与适当的夸张,使得这一人物性格格外明朗,使得她的生活面貌格外美化,格外诗化。在晴雯的锋芒毕露的言谈笑语中,在她的眉眼动静的开合中,时时流露出来美丽的激情和光彩夺目的绚烂。曹雪芹把这一洁白无瑕的雕像,摆在大观园富丽堂皇的地毯上,使读者在那封建堡垒的家庭里,感到一点春风和暖的气息;在那千依百顺而又彼此排挤陷害的奴婢中,看到一个坦白、直率、天真、刚强和敢于嬉笑怒骂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她虽身处下贱,却是一个大写的“人”。
七十四回在 “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她是邢夫人的陪嫁,王善保家的就说晴雯的坏话。这时候,王夫人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后来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头不许告诉她,为什么叫她。
晴雯这时候来了,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我们看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怎么说的?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我们看,晴雯回答得胸有成竹,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如果袭人早就告了她的密,王夫人会信以为真吗?我们看,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死人啊?要你们做什么?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这就该打,你是死人啊。”结果晴雯回答说,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我就回过,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又不要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晴雯知道,王夫人肯定不会对证,她编出来。你想,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真高明!
晴雯接着说,她说:“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至于宝玉饮食起居,上一屋有老奶奶、老嬷嬷们,下一屋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我闲了还要去做老太太屋里的针线。”你想,王夫人会去对吗?老太太你还让她做针线吗?才不会。“我闲了,还要做老太太屋的针线。”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心,太太既怪,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这是以攻为守啊!你不说我不留心吗?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王夫人说,别,别,别。她说:“你不近宝玉,这是我的造化,不劳你费心。”王夫人是信以为真。
雪芹先生无疑是钟爱晴雯的,这从晴雯那好得出奇的判词,以及晴雯越过袭人排在了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然而,雪芹先生并没有将晴雯描写成一个完美的女子,先生笔下的晴雯,是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
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先生虽没有正面描述过她的样貌,但从旁人的言语中,我们有初步的印象,她长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得意忘形地忘了自己的身份,她只不过是大观园中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却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荣国府,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
晴雯的灵巧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中就从容的补好了。连贾母都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甚至于百般厌恶她的王夫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色色比人强”。
然而,心灵手巧的她却不屑于以自己的“风流灵巧”去博取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许。她懒,并不是因为她不想做,而是因为她不愿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去做。她只是希望站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以一个人的身份,为着自己的心而做,所以,就有了病补雀金裘。但是,她这种单纯的愿望,在封建势力奴役下的大观园里,无法得到共鸣,孤立无援的她,必然只能走向死亡。
晴雯的性格一直也是人们争论的主题,爱晴者称其为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毁晴者称其掐尖要强,尖酸刻薄。
首先必须肯定,晴雯是纯洁的,她并没有象王夫人所说的那样“妖精似的”勾引宝玉,也没有象袭人那样奴颜婢膝地去钻营宝玉姨娘的地位。言语尖刻确有其事,但又都事出有因。因为她纯洁,所以她痛恨坠儿的盗窃行为;因为她自尊,所以她鄙视袭人之流安于甚至乐于做奴隶的本性;因为她天真无邪,所以她厌恶蠢奴悍妇的争权夺利,惟利是图。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
三国演义 愚蠢的蒋干
蒋干最可以代表中国过去的读书人,有小聪明,好逞才华,好玩花样,然而时时落于拙劣,“疑”字是他的这种行动的骨干,如果换一个新名词,即是“神经衰弱”。然而平时又并不表现得如此糊涂,所以像曹孟德那样的聪明人也还要收之于幕府。坏也就坏在这儿,这终于使曹操吃了大亏,真糟糕。
蒋干自恃聪明,将别人都当成了傻子,所以才使出“拙”计,想来离间说降……利用自己与周瑜的关系,去做间谍。不想一开头就给周瑜点破了,说明了他的来意。一时尴尬之至,只许吃酒,不许谈及军国重事,还找了一位花面执剑立了一旁监视,这对“子翼兄”真是不客气极了。如果真聪明的话,就该识相。然而他却仍相信周瑜是以故人相待,脱略形迹,就连军国大事也不太对他回避,以致偷到了那一封假信,真是愚不可及。
凡是这种人,其行为也必极其卑鄙。周公瑾看穿了这点,所以断定他必来偷书。
凡是这种人,其脑筋也必不健全,做事也必不考虑,一见有机,就要来“乘”,偷书而去,渡江而归,全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否可以如此容易就走出大营,就能渡过江去。如果是一个高明的间谍,一定会想到这些可疑的地方。然而他不,真是不可恕的“拙劣”。
回得曹营,将一封假信当作宝贝,献给曹操,而且说得活龙活现。结果曹操一时性起,杀了蔡瑁、张允。然而曹孟德毕竟远较他为聪明,马上就省悟了。但蒋干并不省悟,还想去邀功,不识相竟至于此。曹操毕竟有见识,这种废料真也不必再同他讲明,只吐了他一脸吐沫算数。我想这是对的。“神经衰弱”是先天的毛病,恐怕治不好的了,多说废话,是毫无用处的。“捉刀人”不愧英雄,实堪钦佩。
至于后来草船借箭,那个进言放箭的又是蒋干。我想这是编剧者冤枉了他。所谓众恶皆归,曹孟德岂肯再将他当作宝贝乎?
蒋干一角是旧戏中的典型人物,不仅给观众笑料而已。如果遇到了蒋干这种人,最好不理他,想重用他就非败事不可;多与谈论也是白费吐沫。放在身边,陪陪酒,作两首诗,让他凑趣,我想倒还蛮好白相。
展开全部
我有三国的 给你用 红楼没兴趣
三国杂感 2009-4-27 17:37
上一篇 | 下一篇:金庸笔下的“侠”
余虽生现代,而好古事;虽生盛朝,私念乱世。不爱现代之数理化生,独恋先祖之百家争鸣。好习语文一课,私耻学英语也,故成绩……不提也罢……
余好古,嗜古,尝读《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唯《易》百思不得其道,其他虽亦浅尝辄止,亦足获益匪浅。学而实习,常思,常有所惑,或有所得。
私心所向之时,以春秋战国之乱世为甚,三国之乱世次之。四书五经之内备述齐桓晋文之事,文臣武将,雄辩征伐,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至于三国,余视诸葛丞相为天人也!仁、义、礼、智、信、忠、节,具备矣!能不谓其大贤者乎?明修法纪,令正视听,安国保民,从善如流,此可谓仁乎?白帝城托孤,是以幼主无德无能,可取而代之已为圣谕,而鞠躬尽瘁辅之,此可谓之义乎?羽扇纶巾,风流倜傥,大隐于世,可谓之不识礼乎?率残兵败将,成鼎立之势,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自溃,安得谓其无智乎?从弱主刘豫州,不离不弃乃是二世,此可谓之不信乎?见疑于幼主,为证身之察察,而致十几载谋划功亏之于一篑,终生不得从匡扶汉室问鼎中原之宏愿,此可谓忠乎?自三九之时感三顾之恩德出山,至殁于行军之途中,心无二志,身无二主,智、力具竭而身死,此可谓无节乎?谁道世间无完人,窃以为丞相足可当之矣!
本欲感于全书,奈何于一神人身上过重了笔墨。
余读三国,感触良多。师言将与曹贼平反,斗胆阐述鄙人之所见。
孟德,奸雄也好,汉贼也罢,人无大志,诚不可取也,故曰孟德之志无可厚非,奈何其行事过于狠辣!且不说滥杀世叔吕伯奢一家九口,但言对随之南征北战,立汗马之功之谋士荀彧,亦因阻其称王而以毒酒赐之,此诚小人也!英雄者,本身自具魅力,群分之人自来相投;凡人者,以己平庸之资,诚挚待人,亦可结交死士;若曹操者,善收买人心,做表面之文章,隐真正之思虑,窃得不少肱骨。此乃天下之大不幸也!
刘备,中山靖王之后。若无卧龙,乃落平阳之虎耳。余见曹、孙二人,排兵布阵,动辄上万人。而卧龙先生则常曰:“云长领兵一千……子龙领兵一千……翼德领兵一千……主上领五百……”实力悬殊,由此可知矣!而豫州以此单寡之势,与曹、孙三分天下,何哉?盖因之虽屡败不泯其志,虽居下不寡同宗,身不保尚思仁义,位极矣不忘兄弟!虽其人也多缺点,但瑕难掩瑜矣!
此诚吾之所感之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奈何时间有限,不得不就此搁笔。一遍成稿,若有谬误,还往包涵,见谅。
班门弄斧,不知所言,虽是乱语,亦是所感也。
三国杂感 2009-4-27 17:37
上一篇 | 下一篇:金庸笔下的“侠”
余虽生现代,而好古事;虽生盛朝,私念乱世。不爱现代之数理化生,独恋先祖之百家争鸣。好习语文一课,私耻学英语也,故成绩……不提也罢……
余好古,嗜古,尝读《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唯《易》百思不得其道,其他虽亦浅尝辄止,亦足获益匪浅。学而实习,常思,常有所惑,或有所得。
私心所向之时,以春秋战国之乱世为甚,三国之乱世次之。四书五经之内备述齐桓晋文之事,文臣武将,雄辩征伐,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至于三国,余视诸葛丞相为天人也!仁、义、礼、智、信、忠、节,具备矣!能不谓其大贤者乎?明修法纪,令正视听,安国保民,从善如流,此可谓仁乎?白帝城托孤,是以幼主无德无能,可取而代之已为圣谕,而鞠躬尽瘁辅之,此可谓之义乎?羽扇纶巾,风流倜傥,大隐于世,可谓之不识礼乎?率残兵败将,成鼎立之势,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自溃,安得谓其无智乎?从弱主刘豫州,不离不弃乃是二世,此可谓之不信乎?见疑于幼主,为证身之察察,而致十几载谋划功亏之于一篑,终生不得从匡扶汉室问鼎中原之宏愿,此可谓忠乎?自三九之时感三顾之恩德出山,至殁于行军之途中,心无二志,身无二主,智、力具竭而身死,此可谓无节乎?谁道世间无完人,窃以为丞相足可当之矣!
本欲感于全书,奈何于一神人身上过重了笔墨。
余读三国,感触良多。师言将与曹贼平反,斗胆阐述鄙人之所见。
孟德,奸雄也好,汉贼也罢,人无大志,诚不可取也,故曰孟德之志无可厚非,奈何其行事过于狠辣!且不说滥杀世叔吕伯奢一家九口,但言对随之南征北战,立汗马之功之谋士荀彧,亦因阻其称王而以毒酒赐之,此诚小人也!英雄者,本身自具魅力,群分之人自来相投;凡人者,以己平庸之资,诚挚待人,亦可结交死士;若曹操者,善收买人心,做表面之文章,隐真正之思虑,窃得不少肱骨。此乃天下之大不幸也!
刘备,中山靖王之后。若无卧龙,乃落平阳之虎耳。余见曹、孙二人,排兵布阵,动辄上万人。而卧龙先生则常曰:“云长领兵一千……子龙领兵一千……翼德领兵一千……主上领五百……”实力悬殊,由此可知矣!而豫州以此单寡之势,与曹、孙三分天下,何哉?盖因之虽屡败不泯其志,虽居下不寡同宗,身不保尚思仁义,位极矣不忘兄弟!虽其人也多缺点,但瑕难掩瑜矣!
此诚吾之所感之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奈何时间有限,不得不就此搁笔。一遍成稿,若有谬误,还往包涵,见谅。
班门弄斧,不知所言,虽是乱语,亦是所感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