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也就是徐茂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期待有和我同样想法的朋友出现~呵呵
他最先给我的印象是名字从徐茂公——李世勣,最后为了避太宗讳改为李勣,因为其孙子在武则天时代时造反被武则天又改成徐勣,最后在李唐再次掌握政权后又改回来了,也就最后用李勣这个...
他最先给我的印象是名字从徐茂公——李世勣,最后为了避太宗讳改为李勣,因为其孙子在武则天时代时造反被武则天又改成徐勣,最后在李唐再次掌握政权后又改回来了,也就最后用李勣这个名字保存了下来~这么一个再名字上都有这么多波折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了?
展开
2013-08-09
展开全部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徐茂公(二)
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也就是《说唐》中的茂公),山东鄄城人,后徒居东郡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徐家很有钱,《旧唐书》说他“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徐氏父子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生处乱世,散资财以保其家,以得人心。后河南人翟让在瓦岗寨起义,17岁的徐茂公前去投奔,并向翟让献计,劝他不要抢掠乡民,而是向来往运河的公私商船下手。这一计有效地解决了队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翟让本是河南人,又在河南起交造反,拉队伍占山头,全部人员吃喝拉撒谁来管?政府是不会给一分的,要当地富豪捐献的话,谁会愿意啊,那就只好强抢了。这么一来,队伍的吃喝问题可以解决,但却失去了民众之拥护,只要想想一个河南人造反了,不曾为河南人造点福,还要抢河南人的财产,谁拥护啊!所以,想要发展就难了。徐茂公的取财之道就有力解决了这一矛盾,所以,瓦岗义军队伍很快达万余人,为后来的名动天下打下了基础,并由此吸引了另一重要人物的到来,那就是李密。
李密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李曜,在北周封国公,父亲李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在隋代北周的更迭中战功显赫,封上柱国,蒲山公,是当时名将。虽然是名门之后,李密却并无纨绔子弟习气,相反,他好读书。据说有次外出返友,他把《汉书》挂于牛角,“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 。恰巧被隋朝尚书令、越国公杨素看见了,极为好奇,于是上前与他攀谈。很快为李密才华所叹,觉得自己的儿子杨玄感不如他,要杨玄感与李密倾心相交。后来杨玄感趁隋炀帝远征高丽之际谋反,李密自然是其核心成员。杨玄感兵败,李密逃亡,投奔瓦岗寨。相比翟让这种仅有骁勇之气的武夫,出身名门,“才兼文武”的李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一年后,面对功高震主的李密,徐茂公再次向翟让献计,推李密为主,用他的身份招徕各路反隋武装。
徐茂公也善战。他投奔瓦岗不久,隋朝政府派遣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师二万征讨,徐茂公多次与他交战,最后“竟斩须陀于阵”。张须陀可是隋朝战功赫赫的柱石之臣,按史书说法,张须陀死,隋朝“再无良将矣”。徐茂公还善水战。李密为瓦岗寨主后,隋朝政府又令王世充率师十万征讨李密,徐茂公带兵迎战,竟“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杀得隋军只剩千余人。李密封他为右武卫大将军、东海郡公。
徐茂公在瓦岗寨最大的功劳是让瓦岗寨半月之内增兵20万。当时河南、山东发生严重的水灾,饿殍满野,隋炀帝虽命令开黎阳仓救灾,但由于政令紊乱,仓吏又不能及时散发,致使 “死者日数万”。徐茂公向李密献计,说如果能取黎阳粮仓(在今河南浚县)的粮食来招募士兵,大事可成。李密依计行事,攻克黎阳粮仓,开仓放粮,任民所取,因而博得了饥民的热烈拥护,纷纷入伍,使瓦岗寨十日内增兵二十万,军势实力大增。强大的军事实力真正确立了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的盟主地位,当时窦建德等诸路造反派都尊瓦岗为首,由此让瓦岗寨成了天下反隋之旗帜。这一年是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徐茂公22岁,却已经名动天下了。
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也就是《说唐》中的茂公),山东鄄城人,后徒居东郡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徐家很有钱,《旧唐书》说他“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徐氏父子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生处乱世,散资财以保其家,以得人心。后河南人翟让在瓦岗寨起义,17岁的徐茂公前去投奔,并向翟让献计,劝他不要抢掠乡民,而是向来往运河的公私商船下手。这一计有效地解决了队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翟让本是河南人,又在河南起交造反,拉队伍占山头,全部人员吃喝拉撒谁来管?政府是不会给一分的,要当地富豪捐献的话,谁会愿意啊,那就只好强抢了。这么一来,队伍的吃喝问题可以解决,但却失去了民众之拥护,只要想想一个河南人造反了,不曾为河南人造点福,还要抢河南人的财产,谁拥护啊!所以,想要发展就难了。徐茂公的取财之道就有力解决了这一矛盾,所以,瓦岗义军队伍很快达万余人,为后来的名动天下打下了基础,并由此吸引了另一重要人物的到来,那就是李密。
李密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李曜,在北周封国公,父亲李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在隋代北周的更迭中战功显赫,封上柱国,蒲山公,是当时名将。虽然是名门之后,李密却并无纨绔子弟习气,相反,他好读书。据说有次外出返友,他把《汉书》挂于牛角,“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 。恰巧被隋朝尚书令、越国公杨素看见了,极为好奇,于是上前与他攀谈。很快为李密才华所叹,觉得自己的儿子杨玄感不如他,要杨玄感与李密倾心相交。后来杨玄感趁隋炀帝远征高丽之际谋反,李密自然是其核心成员。杨玄感兵败,李密逃亡,投奔瓦岗寨。相比翟让这种仅有骁勇之气的武夫,出身名门,“才兼文武”的李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一年后,面对功高震主的李密,徐茂公再次向翟让献计,推李密为主,用他的身份招徕各路反隋武装。
徐茂公也善战。他投奔瓦岗不久,隋朝政府派遣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师二万征讨,徐茂公多次与他交战,最后“竟斩须陀于阵”。张须陀可是隋朝战功赫赫的柱石之臣,按史书说法,张须陀死,隋朝“再无良将矣”。徐茂公还善水战。李密为瓦岗寨主后,隋朝政府又令王世充率师十万征讨李密,徐茂公带兵迎战,竟“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杀得隋军只剩千余人。李密封他为右武卫大将军、东海郡公。
徐茂公在瓦岗寨最大的功劳是让瓦岗寨半月之内增兵20万。当时河南、山东发生严重的水灾,饿殍满野,隋炀帝虽命令开黎阳仓救灾,但由于政令紊乱,仓吏又不能及时散发,致使 “死者日数万”。徐茂公向李密献计,说如果能取黎阳粮仓(在今河南浚县)的粮食来招募士兵,大事可成。李密依计行事,攻克黎阳粮仓,开仓放粮,任民所取,因而博得了饥民的热烈拥护,纷纷入伍,使瓦岗寨十日内增兵二十万,军势实力大增。强大的军事实力真正确立了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的盟主地位,当时窦建德等诸路造反派都尊瓦岗为首,由此让瓦岗寨成了天下反隋之旗帜。这一年是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徐茂公22岁,却已经名动天下了。
推荐于2016-04-06
展开全部
一、生前死后的殊荣
在唐代,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李绩都享有崇高荣誉。
在李绩归唐之初,唐高祖就赐他姓李,称赞他是“纯臣”,并委以重任,施以丰厚的赏赐。
唐太宗对他钟爱有加、称赞有加。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记载:“李世绩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绩顿首出血泣谢。上曰:‘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又,“世绩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绩流涕辞谢,啮指出血,因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之。” 称赞他:“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并将他图形于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勋臣之列。
唐高宗对他更是恩宠。高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任他为封禅大使。途经他的故乡时,皇后武氏亲自去看望他寡居的姐姐,赐给衣物,还封为东平郡君。李绩不慎坠马伤足,高宗亲自慰问,并把御乘赐予他。永徽四年(653),唐高宗又命人为他画像,还亲自为他写序。高丽平后,高宗祭祀宗庙,“以李绩为亚献”。(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669年,李绩病逝,“上(唐高宗)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輀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并令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七天不上朝。
甚至在他死后近百年,也就是上元元年(760),唐肃宗还把他与李靖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认为他和李靖所立下的功绩,只有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才能与其相媲美。
这样一位生前死后都备受尊重和称赞的人物,但在《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通俗文学和当代影视作品中,却是一个“牛鼻子老道”形象,并不为人们所喜欢,与正史中所记载的李绩大相径庭。所以,研究他的生平事迹,探究他的成功之道,对修正民间对李绩的曲解,还原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十分有必要。
在唐代,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李绩都享有崇高荣誉。
在李绩归唐之初,唐高祖就赐他姓李,称赞他是“纯臣”,并委以重任,施以丰厚的赏赐。
唐太宗对他钟爱有加、称赞有加。据《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记载:“李世绩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绩顿首出血泣谢。上曰:‘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又,“世绩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绩流涕辞谢,啮指出血,因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之。” 称赞他:“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并将他图形于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勋臣之列。
唐高宗对他更是恩宠。高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任他为封禅大使。途经他的故乡时,皇后武氏亲自去看望他寡居的姐姐,赐给衣物,还封为东平郡君。李绩不慎坠马伤足,高宗亲自慰问,并把御乘赐予他。永徽四年(653),唐高宗又命人为他画像,还亲自为他写序。高丽平后,高宗祭祀宗庙,“以李绩为亚献”。(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669年,李绩病逝,“上(唐高宗)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輀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并令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七天不上朝。
甚至在他死后近百年,也就是上元元年(760),唐肃宗还把他与李靖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认为他和李靖所立下的功绩,只有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才能与其相媲美。
这样一位生前死后都备受尊重和称赞的人物,但在《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通俗文学和当代影视作品中,却是一个“牛鼻子老道”形象,并不为人们所喜欢,与正史中所记载的李绩大相径庭。所以,研究他的生平事迹,探究他的成功之道,对修正民间对李绩的曲解,还原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本来面目,十分有必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