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2013-08-08
展开全部
案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 ),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 、黄麻等。
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 ,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平原面积 10% 。两湖平原上 ,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案例二: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案例三:截至目前,新疆风能发电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3%。在新疆风力发电已成为很多边远农牧区解决生活用电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据新疆风能研究机构介绍,新疆特殊的地形形成了九大风区,总面积约有15万平方公里,可装机储量约在两亿千瓦以上。仅以达坂城风区为例,该风区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通风口,一年中10个月以上时间有风,风速稳定,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风能蕴藏量约250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在400万千瓦以上。
由以上三个案例可看出,气候对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造就了温暖潮湿丰富多产的鱼米之乡,而且还促使形成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同时还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清洁的可持续的途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备。不仅如此,气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一个地区的风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案例四: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中国南方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同时屋顶也采用两面坡的排水结构。
不同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
案例五:“春城”昆明
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人称“春城”,是云南省的首府,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东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河流纵横,形成了富腴肥沃的坝子。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如春,景色宜人。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5℃。虽然昆明有“春城”的美称,但但一日之间有四季。尤其是春、冬两季,早晚气温一般比较低,所以旅行者最好能准备几套保暖的衣服,以备不时之需。
案例六: 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摄氏度~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风吹到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所谓长袍内的微小气候,是指人体皮肤与最内层服装内空气湿度与温度的状态。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阿拉伯人穿着最感舒适的状态是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约在33摄氏度,长袍内层衣服与皮肤间的空气温度为31摄氏度~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60%,如果长袍内微小气候不理想(不论是温度或相对湿度),都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功能的某些紊乱,出现烦躁、困乏、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沙特阿拉伯人为了创造服装内舒适的小气候,制作长袍的布料会选择那些吸湿性和散发性都较好的织物,如麻织物、丝绸、棉织物等。长袍的色彩大多选用清淡颜色,一般以白色、淡蓝、浅绿色为主,以尽量减少吸收热量。在款式设计上,都从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的角度来考虑,长袍的领和袖开口部分都相对大一些,并以穿着宽松、内外换气良好为前提。穿着这样宽松的长袍,在活动时能起到鼓风的作用,加速了空气对流,休憩时则起到“烟囱”的作用,促进长袍内的换气。
沙特阿拉伯人选择长袍作为主要服饰,就是为了适应终年少雨燥热的热带沙漠环境。
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 ,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平原面积 10% 。两湖平原上 ,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案例二: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案例三:截至目前,新疆风能发电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3%。在新疆风力发电已成为很多边远农牧区解决生活用电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据新疆风能研究机构介绍,新疆特殊的地形形成了九大风区,总面积约有15万平方公里,可装机储量约在两亿千瓦以上。仅以达坂城风区为例,该风区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通风口,一年中10个月以上时间有风,风速稳定,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风能蕴藏量约250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在400万千瓦以上。
由以上三个案例可看出,气候对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造就了温暖潮湿丰富多产的鱼米之乡,而且还促使形成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同时还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清洁的可持续的途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备。不仅如此,气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一个地区的风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案例四: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中国南方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同时屋顶也采用两面坡的排水结构。
不同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
案例五:“春城”昆明
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人称“春城”,是云南省的首府,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东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河流纵横,形成了富腴肥沃的坝子。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如春,景色宜人。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5℃。虽然昆明有“春城”的美称,但但一日之间有四季。尤其是春、冬两季,早晚气温一般比较低,所以旅行者最好能准备几套保暖的衣服,以备不时之需。
案例六: 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摄氏度~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风吹到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所谓长袍内的微小气候,是指人体皮肤与最内层服装内空气湿度与温度的状态。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阿拉伯人穿着最感舒适的状态是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约在33摄氏度,长袍内层衣服与皮肤间的空气温度为31摄氏度~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60%,如果长袍内微小气候不理想(不论是温度或相对湿度),都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功能的某些紊乱,出现烦躁、困乏、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沙特阿拉伯人为了创造服装内舒适的小气候,制作长袍的布料会选择那些吸湿性和散发性都较好的织物,如麻织物、丝绸、棉织物等。长袍的色彩大多选用清淡颜色,一般以白色、淡蓝、浅绿色为主,以尽量减少吸收热量。在款式设计上,都从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的角度来考虑,长袍的领和袖开口部分都相对大一些,并以穿着宽松、内外换气良好为前提。穿着这样宽松的长袍,在活动时能起到鼓风的作用,加速了空气对流,休憩时则起到“烟囱”的作用,促进长袍内的换气。
沙特阿拉伯人选择长袍作为主要服饰,就是为了适应终年少雨燥热的热带沙漠环境。
东莞伟煌
2024-07-22 广告
2024-07-22 广告
人类活动通过对大气的影响,产生各种地理效应,从而影响气候.主要表现在:海洋荒漠化、绿洲效应、温室效应、阳伞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方面.对人类生产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或危害.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注意将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结合...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东莞伟煌提供
2013-08-08
展开全部
科学家研究指出,天气对人类有很大影响。恶劣天气能够触发犯罪、自杀,导致交通事故或使肇事司机逃跑。生活中许多人认为自己对天气变化有感觉,有些人甚至能预先感觉到危险天气的来临,即使儿童也会对低压槽和高压区产生反应。
不过,天气本身不会引起身体和精神疾病,它只会使人们已有的伤病加重或减缓。
医学气象学家把人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人是天气反应型的,在天气的影响下,他们没有感觉到痛苦或觉得自己有病,但他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却会有波动;第二种类型的人是天气感觉型的,他们的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他们比第一种类型的人对坏天气的刺激反应更强烈,也更早。在天气骤变时他们会感觉到头痛和睡不好,还会感到疲倦、情绪不好和变得易于激动。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只能喝少量的酒,并且在酒后会有反应,在开车的时候表现为反应迟钝。第三种类型的人属于天气敏感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是一些病人,他们可能患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曾经受过伤如骨折等等。当天气突然变冷或变热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伤口疼痛或者慢性病加重。据调查,大约有60%的人觉得自己属于天气感觉型的。即使按十分严格的生物气候学标准衡量,每三个人中也有一个人属于天气感觉型的。
在严峻的天气形势下,汽车司机的反应时间比平时要慢10%。此外,司机还会作出错误的反应:司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会错误地判断交通状况。他们超车时犹豫不决,或者在错误的时刻超车。司机和行人之间也会产生误会。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最大的争议是天气如何影响人类。德国医学气象学家沃尔夫冈.施潘教授认为,天气的影响是温度、湿度、气压通过人体皮肤、呼吸器官、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对人体组织的综合影响。人体组织和植物神经系统使人体适应一定的天气形势。天气变化了,人体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由于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已不太习惯,并且远离大自然,因此许多人很难适应天气的骤然变化。石器时代原始人只能在他们的洞穴里忍受各种不舒适的天气,因此得到了磨炼,而现代人中的很多人则生活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受到的是经过过滤过的天气。这样,人们的身体不能很快地适应外面的天气,也就是说,血压会升高或降低,脉搏跳动过速或过缓,出汗太多或太少,只有当出现病痛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目前人们还不清楚,单个天气要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
有哪些因子始终影响人类健康呢?统计表明,不仅仅是那些像雨、雪、雾以及能导致交通事故上升的滑冰等所谓平凡的天气影响,生物天气形势也能极大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比如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夜间人们能睡个好觉,相反,高压移走,或低压移入加上暖气团来临,人们的睡眠往往会受到干扰。又比如,冷气团来临,低血压病人的病情会得到缓解,而风湿病患者则会感到疼痛难忍。
不过,天气本身不会引起身体和精神疾病,它只会使人们已有的伤病加重或减缓。
医学气象学家把人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人是天气反应型的,在天气的影响下,他们没有感觉到痛苦或觉得自己有病,但他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却会有波动;第二种类型的人是天气感觉型的,他们的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决定的),他们比第一种类型的人对坏天气的刺激反应更强烈,也更早。在天气骤变时他们会感觉到头痛和睡不好,还会感到疲倦、情绪不好和变得易于激动。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只能喝少量的酒,并且在酒后会有反应,在开车的时候表现为反应迟钝。第三种类型的人属于天气敏感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是一些病人,他们可能患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曾经受过伤如骨折等等。当天气突然变冷或变热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伤口疼痛或者慢性病加重。据调查,大约有60%的人觉得自己属于天气感觉型的。即使按十分严格的生物气候学标准衡量,每三个人中也有一个人属于天气感觉型的。
在严峻的天气形势下,汽车司机的反应时间比平时要慢10%。此外,司机还会作出错误的反应:司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会错误地判断交通状况。他们超车时犹豫不决,或者在错误的时刻超车。司机和行人之间也会产生误会。
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最大的争议是天气如何影响人类。德国医学气象学家沃尔夫冈.施潘教授认为,天气的影响是温度、湿度、气压通过人体皮肤、呼吸器官、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对人体组织的综合影响。人体组织和植物神经系统使人体适应一定的天气形势。天气变化了,人体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由于现代人对自然环境已不太习惯,并且远离大自然,因此许多人很难适应天气的骤然变化。石器时代原始人只能在他们的洞穴里忍受各种不舒适的天气,因此得到了磨炼,而现代人中的很多人则生活在装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受到的是经过过滤过的天气。这样,人们的身体不能很快地适应外面的天气,也就是说,血压会升高或降低,脉搏跳动过速或过缓,出汗太多或太少,只有当出现病痛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目前人们还不清楚,单个天气要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
有哪些因子始终影响人类健康呢?统计表明,不仅仅是那些像雨、雪、雾以及能导致交通事故上升的滑冰等所谓平凡的天气影响,生物天气形势也能极大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比如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夜间人们能睡个好觉,相反,高压移走,或低压移入加上暖气团来临,人们的睡眠往往会受到干扰。又比如,冷气团来临,低血压病人的病情会得到缓解,而风湿病患者则会感到疼痛难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08
展开全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即在人类活动中对气候产生的副作用;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识地改变气候条件。在现阶段,以第一种影响占绝对优势,而这种影响以以下三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即①在工农业生产中排放至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质,改变大气的化学组成;②在农牧业发展和其它活动中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如破坏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气候效应。自世界工业革命后的200年间,随着人口的剧增,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这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强研究力度,采取措施,有意识地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环境和气候的人类活动,使之向有利于改善气候条件的方向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多给些你,供你参考
温室效应(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包括主要影响因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养殖业产生的温室其他等,许多国家提出,刀耕火种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主要方式也是温室气体
热岛效应 (城市附近明显温度偏高,且偏高程度明显大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于小城市,乡村无明显热岛效应,也可称为热污染)
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地被淹没,造成大量难民,陆地上冰川融化,近期导致地表水增加,洪涝危害加大,远期导致淡水资源减少,人类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
气候变暖,会导致世界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中纬度地区的耕地会退化成草原,粮食产量减少,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降水量会增加,适合于温带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温室效应(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包括主要影响因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产生的温室气体;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养殖业产生的温室其他等,许多国家提出,刀耕火种对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主要方式也是温室气体
热岛效应 (城市附近明显温度偏高,且偏高程度明显大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而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于小城市,乡村无明显热岛效应,也可称为热污染)
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地被淹没,造成大量难民,陆地上冰川融化,近期导致地表水增加,洪涝危害加大,远期导致淡水资源减少,人类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
气候变暖,会导致世界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中纬度地区的耕地会退化成草原,粮食产量减少,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降水量会增加,适合于温带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可能会降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而这很可能对地下水供应、雨水径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等等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