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是什么?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05-26
展开全部
一、胺碘酮的药理作用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滞剂,可表现出I~IV类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
轻度阻滞钠通道,作用于通道失活态,特点是心率快时阻滞作用强,但没有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特有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阻滞钾通道,胺碘酮可同时抑制慢、快成分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s、Ikr),特别是开放状态的Iks。阻滞钾通道
一般的钾通道阻滞剂多作用于Ikr, Ikr是心动过缓时的主要复极电流,因此该通道阻滞剂表现出逆使用依赖特性,即在心率减慢时作用加强,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但在心动过速时,Iks复极电流加大,此时胺碘酮作用较强,表现为使用依赖性,即在快速心率时胺碘酮仍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胺碘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但基本不诱发Tdp ,这是因为胺碘酮虽可延长心房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但不诱发后除极电位。
胺碘酮还可阻滞超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
阻滞L型钙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EAD)和延迟后除极(DAD)。
非竞争性阻断α受体和β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
(1)因此静脉注射能明显地降低血压,对心排血量无明显影响。
(2)胺碘酮有类似β受体阻滞剂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作用较弱,因此可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
吸收慢,半衰期长,且个体差异大。
生物利用度约为30%~50%,血药浓度和剂量呈线性相关。
高度脂溶性,广泛分布于肝脏、肺、脂肪、皮肤及其它组织,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几乎不经肾脏清除,可用于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且无需调整剂量。
胺碘酮口服起效(需数天至数周)及清除均慢。
静脉注射显示I类、II类、IV类的药理作用较快,III类药理起效时间较长。
胺碘酮清除半衰期长,长期口服治疗后清除半衰期可长达60天。静脉注射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较快,此并非代表其清除半衰期短,而是由于胺碘酮从血浆再分布于组织中。
胺碘酮主要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也具有药理活性,比胺碘酮的清除半衰期更长。
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
因此它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抗房颤和室颤,可治疗房速和室速,亦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二、胺碘酮在房颤的应用
与其它药物或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对房颤的疗效较好,促心律失常反应少,适用于各种临床情况。
重症情况合并房颤时的首选药物。
转复之前要充分估计复律的必要性、成功率、复发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危险。
一胺碘酮转复房颤
无论是7天以上或7天以内的房颤,胺碘酮都是充分证实有效的转复药物(证据水平为A级,推荐级别为IIa)。
在重症心血管病合并房颤,I类及部分III类药物相对禁忌使用,胺碘酮可作为首选复律药物。
虽然胺碘酮转复起效时间较长,在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12h左右的等待时间是可以接受的,况且在用药过程中,心室率减慢也有利于房颤患者。
胺碘酮转复的用量,目前国内外相近似,不主张用量过大,用量明显小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二胺碘酮用于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与维持剂量大小有关,若为500~1200mg/周,不少房颤患者可有效保持窦律而副作用却明显减少。
国内临床经验表明,对房颤往往只需较小剂量即可保持窦律,如200mg、隔日一次或200mg/d、每周5天。尤其对体重较小的患者可减少用量。
应用某个维持量仍有发作,可以短期适当增加剂量,以后给予新的维持量。
用胺碘酮期间,如果仅有偶尔的发作,发作时频率不快,持续时间不长,不应视为失效,可以继续用原剂量维持。
三胺碘酮控制房颤心室率
房颤不能转复为窦律或无需复律时,应该将心室率控制到合理范围,安静时60次/min左右,一般活动时70~80次/min。
首选的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有心功能降低时,洋地黄制剂最为合适。
胺碘酮口服或静脉给药,虽然也可降低快速房颤的心室率,但长期应用可能有一定副作用,而且与华法令等药物有相互作用,因此在欧美及我国处理房颤的建议中,实际推荐类别仅为IIb。
四胺碘酮治疗房颤的进展
临床研究表明,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心脏死亡、心律失常及猝死死亡相对危险均较单用其一明显降低,用药后心率减慢程度不因合用β受体阻滞剂而明显降低。
已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发生房颤需要加用胺碘酮,无需停用β受体阻滞剂。
伊贝沙坦(irbesartan)与胺碘酮合用预防房颤复发的临床试验发现,胺碘酮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合用,可使维持窦性心律者明显增多,未发房颤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复发者。
三、胺碘酮在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
(一)急性治疗
静脉胺碘酮的适应证为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确诊断的宽QRS心动过速。
在严重心功能受损的患者,胺碘酮优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
本药的主要功效是预防复发,这种作用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日才能达到。
静脉胺碘酮应首先使用负荷剂量,在不短于10min的时间内缓慢注射,继之静脉滴注维持。如果心律失常复发或对首剂治疗无反应,可以追加负荷量。
急性治疗
静脉胺碘酮的使用最好不要超过3~4天,应特别注意使用大静脉,最好是中心静脉给药。
在室速或室颤造成心脏骤停时,经常规心肺复苏、应用肾上腺素和电复律无效的患者,在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应首选静脉胺碘酮,剂量是300mg稀释后10min静脉注射完毕,然后再次电复律。
急性治疗
当口服胺碘酮剂量过低而导致复发时,若病情紧急,可以进行静脉再负荷。
再负荷后的静脉维持用法与初始用法基本相同。可以一直用到心律失常控制并开始新的口服维持量。
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减慢静脉推注速度、补充血容量、使用升压药或正性肌力药物可以预防,必要时采用临时起搏。
注意事项
静脉使用胺碘酮时,除注意观察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外,应做好详细的使用记录,内容包括当日静脉剂量、口服剂量、累计剂量(从使用胺碘酮第一天开始累加的剂量)、血压、心率、心电图的重要指标(PR、QRS、QT、QTc等)以及一些重要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资料
二胺碘酮用于持续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治疗
对于已经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无脉搏室速、室颤)病史,ICD应作为首选。即使置入了ICD,30%~70%的患者仍然需要同时口服胺碘酮。
没有条件置入ICD,虽然临床试验的证据不多,但目前认为应该选择胺碘酮治疗,单用疗效不满意者可以合用β受体阻滞剂。
二胺碘酮用于持续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治疗
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口服胺碘酮不应过分强调小剂量。根据目前临床使用的情况,多数患者可以用200~300mg/d维持而无发作。
最大的每日维持剂量400mg/d应该是安全的。剂量越大,出现副作用的可能也越大,有关的检查(如甲状腺功能、X线胸片、肝功能)也应越频繁。
三胺碘酮用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
首先,治疗原发疾病,控制促发因素。
其次,β受体阻滞剂为起始治疗。
胺碘酮可用于此种复杂室早的患者,特别适用于有心功能不全者。
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直接口服负荷量直至维持治疗。
起始负荷剂量不必很大,可以采用目前常规的做法:即200mg、每日3次,共5~7天;200mg、每日2次,共5~7天;以后200(100~300)mg、每日1次维持。
四、胺碘酮在心肌梗死的应用
AMI并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必须
积极血运重建
改善泵功能
抑制过度交感激活
一AMI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
AMI伴发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伴发房颤较为常见。
急性发作时,可静脉推注胺碘酮。仅在有心衰时可静脉用毛花甙丙。
复律后可口服维持窦律,并做恢复期评价,以决定是否需要长期应用胺碘酮。
AMI伴发房扑较为少见,且多为暂时性,胺碘酮应用原则与房颤相同。
AMI伴发其他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胺碘酮治疗指征尚未确定。
AMI伴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胺碘酮可用于持续单形性室速,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学会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指南中指出,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无心绞痛、低血压、肺水肿等),静脉注射胺碘酮为首选,未推荐利多卡因的应用。
二 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治疗
对需要持续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者,不宜长期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应属首选药物。
对于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整体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可采用低剂量胺碘酮口服治疗,包括对室速或室颤的预防性治疗,也可用于频发或复杂性室早。对于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尤为适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8-10
展开全部
通用名称:胺碘酮
  英文名称:Amiodarone
  中文别名:安碘达隆、安律酮、胺碘达龙、乙胺碘呋酮、乙碘酮
  英文别名:Amiodar、Atlansil、Atlansil Cordarone、Cardilol、Corbionar、Leurquin、Rythmarone、Sedacoron、Trangorex、Tranguarone
  【药理】
  药效学
  本品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且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静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本品特点为半衰期长,故服药次数少,治疗指数大,抗心律失常种类多。
  药动学
  口服吸收迟缓。生物利用度约为50%。表观分布容积大,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及含脂肪丰富的器官。其次为心、肾、肺、肝及淋巴结。最低的是脑、甲状腺及肌肉.在血浆中62.1%与白蛋白结合, 33.5%可能与β脂蛋白结合。主要在肝内代谢消除。半衰期为14~28天, 单次口服800mg时为4.6小时(组织中摄取), 长期服药为13~30天。停药后半年仍可测出血药浓度。口服后4~6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约1个月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为0.92~3.75μg/ml。4~5天作用开始, 5~7天达最大作用, 停药后作用可持续8~10 天, 偶可持续45天。静注后5分钟起效, 停药可持续20分钟~4小时。有效血药浓度为1~2.5μg/ml, 中毒血药浓度1.8~3.7μg/ml以上。血液透析不能清除本品。
  药理学特性:
  1.抗心律失常作用:
  a.延长心脏纤维动作电位Ⅲ相时程以减少钾内流(Vaughar Williams分类为Ⅲ类),这种作用与心率无关.
  b.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因其可导致对阿托品无反应的心动过缓.
  c.非竞争牲 α-和 β-肾上腺能的抑制作用.
  d.减慢窦房、房内和结区传导(心律快时表现更明显).
  e.不改变室内传导.
  f.延长不应期,降低心房、结区和心室的心肌兴奋性.
  g.减慢房室旁路的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
  2.抗心绞痛作用:
  a.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以致减少摄氧量.
  b.非竞争性 α- 和 β-肾上腺素能的拮抗作用.
  c.直接作用于心肌动脉平滑肌以增加冠状动脉输出量.
  d.降低主动脉压力和外周阻力,维持心输出量.
  3.其它无明显的负性肌力作用。
  药动学
  胺碘酮在组织内转运缓慢,亲和力高。其生物利用度因人而异,在30%~80%(平均约 50%)。单剂量口服3~7小时后达峰浓度。负荷量给药通常在一周(几天到两周)后发挥作用。胺碘酮半衰期长且有明显个体差异(20~1Q0天)。在治疗头几天,大部分药物在组织中蓄积,尤其是脂肪组织,数天后开始清除,一至几个月后因人而异达到稳态浓度。
  由于上述特性,应给予负荷量以便使组织迅速饱和,发挥治疗作用。
  部分碘从分子中移出并经尿排泄。每天服 2O0mg胺碘酮则可排出相当于6毫克碘,因此其余大部分碘则通过肝脏排泄由粪便排出。经肾脏排泄极少,所以允许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用常规剂量胺碘酮。停药后药物清除需持续数月,应注意药物的残余效应会持续 10天至 1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