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历史或考古学家来。诏假司马是什么官职?印章价值。有什么作用

问题如题目。诏假司马是后汉的什么官职他的印章价值和作用。谢谢... 问题如题目。 诏假司马是后汉的什么官职 他的印章价值和作用。 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活宝dggs
高粉答主

2019-08-07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万
展开全部

诏假司马是皇帝专门派遣的司马的二副,相当于候补司马。古时候司马的印章价值很高,掌管军事之职,起调动军事装备的作用。自唐代起,逐渐变为虚职,印章作用不大。

司马和长史合称为“上佐”,是个地方小官,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司马并无具体职任,司马不亲实务,朝廷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和顾问。

在古时候,司马其实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到了唐朝,司马已经是很低级的职务了,而且京官被贬,一般是被贬为司马。所以唐朝司马是个很特殊的官职,没有实权,只领俸禄,每天都是游山玩水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官员们不会跟他们交往,因为如果交往了,被人抓到把柄,有可能会被罢职。而且这些司马很有可能还会回到京城做官,所以只能敬而远之。

扩展资料:

司马作为姓氏的出现

而明清之前,司马都是作为一个职位的称呼存在,但是最后到了明清两代的时候,司马才正式成为了一个姓氏。对于司马这个官职,其实都是由于最刚开始对于一个官职的称呼,最后演变成了一个姓氏。

例如: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司马相如,司马华龙,司马小加,司马瑞东,司马平邦,司马悲风等。

司马(sī mǎ)是西晋国姓,中华姓氏之一,复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

司马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司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司马

百度百科—司马

匿名用户
2013-08-11
展开全部
汉印流传下的,见过多个“假司马印”,“军假司马”,“诏假司马”,一直猜想可能是“假”就是副职的意思。今天百度了一下,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摘录一些知识点如下: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贰。余类此者甚多,如假候,即军候(军曲候)的副贰。司马: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有司”。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诗·大雅·常武》:“王(周宣王)谓尹氏(太史),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准浦,省此徐士。”毛传:“程伯休父始命为大司马”》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时诸侯多设置,宋有大司马、少司马。楚有大司马、左右司马,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卿大夫亦有司马或马正,为武职。战国时魏、燕有司马、楚有左右司马。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据《汉旧仪补遗》记载:“二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汉代通官印均为方形,边长为汉制一寸,也就是现在的2.3厘米左右。关于“假司马”一名,“假”在秦汉官印里本有代理、暂摄之意,即“代理军司马”,此官名最早出现在《汉书》卷六九列传第三十九《赵充国传》中: “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在西汉时当并非常设之官。而在《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里,“假司马”出现的次数就更为频繁了,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就以六百石的兰台令史转为假司马出使西域,并因功升为军司马。《后汉书》卷一一四《百官一》:“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由此可见到了东汉,直至魏晋时期,假司马就变成了常设官职,是军司马的副职,或称军假司马,其级别比军司马低一些,军司马秩为比千石,假司马应至少为六百石,属于军队的中级领兵武官。从出土和传世官印来看,在西汉像假司马这一级别官印的标准钮式是薄瓦钮,就是印台上的钮如薄边覆瓦状;到了东汉,标准钮式就变成了厚瓦钮,就是瓦的边很厚,穿孔小,钮为长筒形,字的刀口呈宽V形;而在魏晋时,标准钮式是钮的面宽变小,穿孔小多为半圆形,字的刀口呈窄V形。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此印的钮式和印文风格有魏晋官印特征,由此可知此印的年代应当在魏晋时期。1972年河南孟津曾发现一窑铜印,其中有“军司马印”(20枚)、“军假司马”(619枚),以及“部曲将印”、“别部司马”等印。据考证,这些官印所属之官均为“大将军之属官”,《后汉书》有不少记载。另:古代战争中,战车不管如何先进,它的机动性还是受地形道路限制,所以,行军需要队形整齐;交战也一样,严谨的车阵是士兵依托的基础,使勇敢者和怯懦者都不能独自前进或后退。在战国时期,晋军首先特设“司马”一职,专门纠察队列秩序,这也是“司马”一姓的来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5-12
展开全部
印章,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紧密相联,它代表的是一种信用和凭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实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东汉以后,有了纸的发明和运用,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而在此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的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也就是是战国的印章。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汉官印虽多为铸造,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军中急用或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印文是凿刻而成的,‘急就章’一说或即起源于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8-11
展开全部
诏假司马诏应该是起草命令的意思,假应该是副职的意思。东汉时司马一般是军队主将的副官。诏假司马应该是军队里起草军令的一个副职参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