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历史或考古学家来。诏假司马是什么官职?印章价值。有什么作用
诏假司马是皇帝专门派遣的司马的二副,相当于候补司马。古时候司马的印章价值很高,掌管军事之职,起调动军事装备的作用。自唐代起,逐渐变为虚职,印章作用不大。
司马和长史合称为“上佐”,是个地方小官,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司马并无具体职任,司马不亲实务,朝廷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和顾问。
在古时候,司马其实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到了唐朝,司马已经是很低级的职务了,而且京官被贬,一般是被贬为司马。所以唐朝司马是个很特殊的官职,没有实权,只领俸禄,每天都是游山玩水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官员们不会跟他们交往,因为如果交往了,被人抓到把柄,有可能会被罢职。而且这些司马很有可能还会回到京城做官,所以只能敬而远之。
扩展资料:
司马作为姓氏的出现
而明清之前,司马都是作为一个职位的称呼存在,但是最后到了明清两代的时候,司马才正式成为了一个姓氏。对于司马这个官职,其实都是由于最刚开始对于一个官职的称呼,最后演变成了一个姓氏。
例如: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司马相如,司马华龙,司马小加,司马瑞东,司马平邦,司马悲风等。
司马(sī mǎ)是西晋国姓,中华姓氏之一,复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
司马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一十位。司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假司马
2013-08-11
推荐于2018-05-12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实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东汉以后,有了纸的发明和运用,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而在此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的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也就是是战国的印章。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汉官印虽多为铸造,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只有军中急用或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印文是凿刻而成的,‘急就章’一说或即起源于此。
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