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叫皇帝叫“陛下”不叫“陛上”?
原因:
“陛下”中的 “陛”实际上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经解释说,皇帝派他的近臣拿着兵器站在宫殿的台阶下,以防不测。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
皇帝至高无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谈,只好让皇帝的近臣代为转告,所以一声“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转告皇上。
所以,与皇上说话前叫一声“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问题解决了,“殿下”、“阁下”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尊称的意思其实都一样,表示自己不敢和对方直接说话,要请人代为转达,以此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扩展资料:
相关称呼
1、殿下
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敬称,次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亲王、公主等的敬称。
2、阁下
旧时对人的尊称。也常用于书信中。原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3、膝下
子女幼时依于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
4、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
5、在下
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者在上,所以自称在下。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陛下
起始是因为:陛下这个词语在开始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对皇帝说的,而是对皇帝的侍者说的;皇帝的侍者处在皇帝御座的台阶之下守卫皇帝,供皇帝驱使;普通大臣有事奏对的时候,又不认识侍者的姓名,所以直呼陛下。
意思就是:“站在台阶下面的人过来,我有事要禀报皇上”;另外一个在礼法上面也有规定:皇帝,神灵之子,凡人不可以直接与之接触的;所以,陛下就是皇帝的消息中转站;到后来,皇帝又发现什么事情都要近侍来禀报,不干脆,容易被蒙蔽。
所以干脆就自己和大臣面对面的奏对;大臣这个时候还是谨守这个礼法,称呼皇帝为陛下,与皇上说话前叫一声“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久而久之,就通过这个建筑物来称呼皇帝。
扩展资料:
相关解读
中国古人讲话很客气,对于国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称呼,那就找个替代品。这个替代品就是宫殿内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名称为“陛”。
这个台阶一般是木质结构的,或者是土造的,有卫士把守。臣子要上台阶,要经过陛下的卫士允许;要跟台上的皇帝说句话,也要经过陛下的卫士捎话,通过卑者向尊者传递。久而久之,就通过这个建筑物来称呼君主和皇帝。
守卫陛的卫士们其实也不轻松。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朝时,有个名叫优旃的滑稽演员,是个侏儒,很善于脱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当时下大雨,君臣们喝酒吃肉,其乐融融,台阶上的卫士们——“陛楯”,却冻得瑟瑟发抖。
优旃很同情他们,对他们说:“弟兄们,想不想歇会儿?”这个建议当然得到卫士们的积极响应。优旃叮嘱说:“待会我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就要大声应答。”
没多久,宫殿里山呼万岁,优旃就趴在栏杆上向卫士们大喊:“陛楯郎。”卫士们大声回答:“在。”优旃说:“别看你们长得高高大大,却在雨中立着,还不如我这个矬子,在这里饮酒作乐。”秦始皇一听,大发慈悲,于是让“陛楯”们轮流站岗休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陛下
推荐于2017-11-28
2013-08-12
2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