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有几位啊都代表什么啊
1个回答
2013-08-12
展开全部
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这就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智、悲、行、愿之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永远的信仰希冀。
文殊菩萨有三名,分别是文殊师利、满殊尸利与曼殊室利。文殊师利意译"妙德",指文殊菩萨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满殊尸利意译"妙首",因为他所具功德居诸菩萨之首;曼殊室利意译"妙吉祥",称颂其功德最胜吉祥。此外还有文殊师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孺童文殊菩萨等等称号。
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经》)。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他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他有过"仗剑迫佛"这样令人诧异万端的行为,也常用突如其来的诘难,用以警醒晓喻为表象、枝节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个无佛的时代,天人众生无依无怙。为此释尊殷勤付嘱地藏菩萨,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堕诸恶趣。因此地藏菩萨庄严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这位"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的菩萨,发下并真切践行了这样宏大无边、舍己度人的誓愿,教导众生敬信三宝。他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他们的善根,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劫,曾先后转世为大长者之子、婆罗门女(《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国王、名为光目的女子(同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等,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广度六道罪苦众生。总而言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立此慈悲怜愍之广大誓愿,故有"大愿"之尊称。
据学者研究,地藏菩萨信仰在印度出现较晚,约在5、6世纪之时,并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萨(观音、文殊、弥勒、普贤)之列。在中国,地藏信仰约兴起于隋代前后,日渐兴盛,乃至最后取代弥勒成为四大菩萨之一。
普贤菩萨梵名三曼多跋陀罗,又译作遍吉菩萨,意思是身相与功德无所不在,精纯高深。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通常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实践菩萨道的榜样、典范。普贤、文殊两位菩萨构成一对法门,普贤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萨主司一切般若(智慧),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修行证道历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来,普贤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传。大约在公元二、三世纪时便有传说,称大月氏(约当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部分地区)的一处佛寺中有普贤菩萨像,曾有癞风病人一心一意发愿祈求,普贤菩萨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当即痊愈。中国则奉普贤菩萨为四大菩萨之一,传说晋代时他曾亲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现,那里从此被奉为普贤的道场,香火极盛,成为普贤崇拜在中国的一大中心。
文殊菩萨有三名,分别是文殊师利、满殊尸利与曼殊室利。文殊师利意译"妙德",指文殊菩萨具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微妙功德;满殊尸利意译"妙首",因为他所具功德居诸菩萨之首;曼殊室利意译"妙吉祥",称颂其功德最胜吉祥。此外还有文殊师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文殊师利童子菩萨、孺童文殊菩萨等等称号。
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经》)。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他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他有过"仗剑迫佛"这样令人诧异万端的行为,也常用突如其来的诘难,用以警醒晓喻为表象、枝节所迷惑的有情人神。
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之前,娑婆世界是一个无佛的时代,天人众生无依无怙。为此释尊殷勤付嘱地藏菩萨,要他以大神通力方便度化,勿令天人堕诸恶趣。因此地藏菩萨庄严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这位"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的菩萨,发下并真切践行了这样宏大无边、舍己度人的誓愿,教导众生敬信三宝。他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增福,以成熟他们的善根,这是佛教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劫,曾先后转世为大长者之子、婆罗门女(《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通品")、国王、名为光目的女子(同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等,他们的共通之处是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广度六道罪苦众生。总而言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立此慈悲怜愍之广大誓愿,故有"大愿"之尊称。
据学者研究,地藏菩萨信仰在印度出现较晚,约在5、6世纪之时,并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萨(观音、文殊、弥勒、普贤)之列。在中国,地藏信仰约兴起于隋代前后,日渐兴盛,乃至最后取代弥勒成为四大菩萨之一。
普贤菩萨梵名三曼多跋陀罗,又译作遍吉菩萨,意思是身相与功德无所不在,精纯高深。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通常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实践菩萨道的榜样、典范。普贤、文殊两位菩萨构成一对法门,普贤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萨主司一切般若(智慧),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修行证道历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来,普贤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传。大约在公元二、三世纪时便有传说,称大月氏(约当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部分地区)的一处佛寺中有普贤菩萨像,曾有癞风病人一心一意发愿祈求,普贤菩萨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当即痊愈。中国则奉普贤菩萨为四大菩萨之一,传说晋代时他曾亲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现,那里从此被奉为普贤的道场,香火极盛,成为普贤崇拜在中国的一大中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