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特点(举例说明)
3个回答
2013-08-12
展开全部
1、成语的特点。成语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源远流长。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⑴源远。指成语沿用的历史性,例如:成语“有恃无恐”最早见于《左转·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打草惊蛇”出自唐朝段成式所写的一个故事中“汝虽打草,吾已惊蛇”一句,至今至少千年以上。“捕风捉影”最早出现在宋朝朱熹的《朱子全书学一》,“两面三刀”最早出于《元曲灰阑记》,“南腔北调”最早出现在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这些成语都有一二百年甚至八九百年的沿用历史了。
⑵流长。指成语使用上的社会性。成语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书面或口头上广泛使用的。像一些来自古诗词中的成语,它们是从不同时代的诗词中截取的原文,因为它们或寓意深刻,或形象生动,是全诗的警句、名句,被人民群众喜爱,广为使用和传诵,得以流传。例如“春风得意”“平分秋色”“山雨欲来风满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第二个特点是定型不变。成语是一种定型的固定词组,绝大多数由四个字组成。当然,三个字,五个字,甚至更多字数构成的也有。如“一溜烟”“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等,但这毕竟是少数。为什么成语以四字居多呢?这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民族讲话,在音节上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汉语讲究四声,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四个字的结构能适应这种声调的各种变化。《诗经》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305篇基本上都是四字一句,这种四字句,结构短小精悍,活泼明快,读起来抑扬顿挫,在后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影响着诗人,作家,而诗人、作家的作品,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语言。成语基本上源于古书和人民群众的口语,因此成语以四字为多。
而且成语既要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又要极其概括精炼,过长过短都不行,四个字最为合适。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或变动。有的成语里有一组近义词或反义词。例如,“三言两语”中的“言”和“语”是意思相近的词;“大同小异”中的“大”和“小”、“同”和“异”都是反义词,这些都不能随便更换。再如,“奇装异服”中“奇”“异”同义,“装”和“服”同义,有人将“奇装异服”写成“奇装衣服”,表面看只是写了个错别字,其实反映了没弄清成语的结构。例如,“两虎相斗”不能说成“三虎相斗”,“南腔北调”不能说成“东腔西调”,“盲人瞎马”不能说成“盲人瞎驴”。
四字结构的词语很多,有人专门为它们起了个名字叫“四字格”,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成语,有些原来不是,用久了也就成了成语。我们现在有很多成语就是这样发展来的。
2、成语的来源
成语都是有来源的。一是来自于群众口语,一是来自于书面,有案可稽。首先介绍出自群众口语的成语。
2013-08-12
展开全部
我不告诉你,你慢慢的猜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8-12
展开全部
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2源远流长。成语都有一定的来源,成语一经形成和出现以后,就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如“有恃无恐”、“盲人瞎马”、“打草惊蛇”、“捕风捉影”、“两面三刀”、“南腔北调”等都是大家熟悉并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有恃无恐”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S226;僖公二十六年》。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机讨伐鲁国。鲁僖公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稿劳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说:“(鲁)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你们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废弃祖先盟约,进攻鲁国呢?”齐孝公听了,感到很羞愧,就班师回国了。这是“有恃无恐”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个词后世一直在使用:“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苏东坡集&S226;祭欧阳文忠公文》)“两京大贾,往往喜与邢(德)俱,途中恃以无恐。”(《聊斋志异&S226;老饕》)可见“有恃无恐”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
“打草惊蛇”出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当涂县令王鲁有贪污行为。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贿赂。状子上列举的罪行和他自己的违法行为很相似。他一边看状子,一边直打寒颤。看完状予后,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里的蛇一样,已经受到惊吓了。后人就从这两句活归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打草惊蛇”也一直被人们沿用着,如《水浒》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醒世恒言》二十回:“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其他如“捕风捉影”、“南腔北凋”等成语都有短则一二百年长则八九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历史。 种类:一、 源于历史典故。例如:1齐桓公的老马—迷途知返。2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二、 源于神话传说。例如:1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2老寿星打哈欠——老气横秋。
三、 出于四大名著。例如:一)、《水浒传》中的:1宋江的眼泪——虚情假义。2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四、 出于成语转换。例如:1叶公好龙——口是心非。2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五、 源于生动比喻。例如:1骆驼走路——昂首阔步。2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六、 缘于幽默讽刺。例如:1巫婆跳绳——故弄玄虚。2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七、 来自日常生活。例如:1撑阳伞戴凉帽——多此一举。2歪脖子拉小提琴——两全其美。 八、 来自新生事物。例如:1坐飞机讲报告——空话连篇。2导游带路——引人入胜。
“有恃无恐”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S226;僖公二十六年》。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机讨伐鲁国。鲁僖公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稿劳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慢地说:“(鲁)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意思是你们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废弃祖先盟约,进攻鲁国呢?”齐孝公听了,感到很羞愧,就班师回国了。这是“有恃无恐”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个词后世一直在使用:“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苏东坡集&S226;祭欧阳文忠公文》)“两京大贾,往往喜与邢(德)俱,途中恃以无恐。”(《聊斋志异&S226;老饕》)可见“有恃无恐”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了。
“打草惊蛇”出于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当涂县令王鲁有贪污行为。后来有人在他面前控告他的主簿接受贿赂。状子上列举的罪行和他自己的违法行为很相似。他一边看状子,一边直打寒颤。看完状予后,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说,你虽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象伏在草里的蛇一样,已经受到惊吓了。后人就从这两句活归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打草惊蛇”也一直被人们沿用着,如《水浒》二十九回:“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醒世恒言》二十回:“如今若去,便是打草惊蛇,必被躲过,可不劳而无功……”其他如“捕风捉影”、“南腔北凋”等成语都有短则一二百年长则八九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历史。 种类:一、 源于历史典故。例如:1齐桓公的老马—迷途知返。2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二、 源于神话传说。例如:1龙王爷亮相——张牙舞爪。2老寿星打哈欠——老气横秋。
三、 出于四大名著。例如:一)、《水浒传》中的:1宋江的眼泪——虚情假义。2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四、 出于成语转换。例如:1叶公好龙——口是心非。2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五、 源于生动比喻。例如:1骆驼走路——昂首阔步。2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六、 缘于幽默讽刺。例如:1巫婆跳绳——故弄玄虚。2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七、 来自日常生活。例如:1撑阳伞戴凉帽——多此一举。2歪脖子拉小提琴——两全其美。 八、 来自新生事物。例如:1坐飞机讲报告——空话连篇。2导游带路——引人入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