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拓展资料:
常用修辞
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无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编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六要素是: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扩展资料: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孩子写不好作文有这么几种原因:
1 能力不足。有些孩子确确实实就是无论你如何训练培养,都写不好作文。这样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年纪大一些就会改变,有一些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改变。
2 内心排斥。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长老师的期待值太高无法承受,所以对作文产生厌恶。
3 一味迎合。一味迎合家长和老师的口味的作文是最要命的,因为写这样的作文的孩子的老师和家长根本不懂文章存在的意义,更不懂作文教学的意义。
我再日常工作中经常见到同事的作文课以抄代讲,所谓的教学方法仅仅是找几篇网上的小学生作文让孩子模仿。这样的老师是没有能力指导孩子写好作文的。长此以往,再有灵性的孩子也会形成比较庸俗的审美,更别提写好作文。
4 不爱写字。我一直跟同事,家长和孩子们强调,就算是五年级,小学生作文字数也不宜超过500,就是因为对孩子而言,写字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负担。很多孩子面对作文并非没有思路,只是一想到要写那么多字,心里就已经崩溃了。
5 隐藏内心。再小的作文也是一次对内心的曝露。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性评价,或有过因表达了自己的某个观点而被指责的经历,他们就会警惕起来。这样的孩子真的为数不少,所以作文教学真的需要一个极为宽容的环境。
无论孩子是因为什么愿意而排斥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家长都应该抱着包容,欣赏的态度来对待。
对于已经五年级都用不准关联词语,说话颠三倒四的孩子(真的有!!!)家长应尽量平和心态,不要因为作文的事影响了孩子在别的方面的自信。
对于能力没有问题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着做以下几件事:
1 与孩子一同读课文,互相交流分享喜欢的字、词、句、段,家长要先说出喜欢的理由,并逐步引导孩子也照样子说一说。
态度一定要平等柔和,要允许孩子畅所欲言,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这样做可以渐渐打消孩子、家长与文本之间的隔阂,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能力,了解教材文本。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孩子对文学之美的感受,只有能够感受美,孩子才能够产生“创造美”的渴望。
2 与孩子写同题作文。很多家长认为作文没有什么难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费劲。这样想的家长,我奉劝您自己动笔写一写。写完之后自己再读一读,看看能比孩子写的那个强多少。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家长会脸红的……
有的家长已经二十年不写字了,也敢随随便便说作文好写,当真可笑。所以我劝家长,若想辅导孩子作文,一定要与孩子一同写一写,感受一下,这300到500字到底有怎样的魔力。与读课文一样,家长可以与孩子互评作文,激发孩子写和评的兴趣。
3 如果孩子还小,可以从课外读物入手。为孩子选购各种优秀读物,但不要强迫孩子阅读。
作文技巧
一、第一眼看整体
主要看字体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清洁,不涂不抹;字数不多不少(少则"残废",多则"臃肿")。
布局是否合理(头大尾长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头尾短小精悍。开头结尾段字数均应控制在百字以内,否则,头大尾长身子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段落稍微多一点。600-800字分4-6段为宜。
选好文体。一般说来,如果写记叙文,运用小标题、日记体、分镜头式等片断组合法写成的文章清爽直观、疏密有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能给人整体美感的效果,易引起阅卷者的兴趣。
二、第二眼看审题
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让阅卷人比较容易地明白你的观点:
1、 精心打造标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诚信照汗青》、《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问君哪得暖如许,为有爱心活力来》、《理想海阔凭鱼跃,选择天高任鸟飞》等。其中"诚信"、"爱心"、"选择"就是切题的字眼。
2.巧妙运用题记。
3.用心写好首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老师寻找文章观点的"战略要地",所以,如果写议论文,最好开头用言简意丰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以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另外,还可在文中反复紧扣文眼。
三、第三眼看选材
主要看材料是否切题、丰富、新颖——若选材不能说明观点,则属牵强附会;若材料单调,则说理空洞无力;若材料平庸,则落入俗套。
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使文章细腻、动人。
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要做到:
(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
(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
(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要做到:
(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
(2)有漂亮的书写;
(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
(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记叙文六要素一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要素”只是一个基本的、简单的文章框架方案,并非文章血肉部分,要想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作者应该在人性化的角度去描述主人公(或叙事者)的各种感觉和感受,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日志记录本。人性化就是要有感官感受,要有情感,要有个人观点和意见,甚至还要有个性化的情绪。
如果我们要写一棵树,就不能像圣埃克苏佩里笔下那位小王子所鄙视的那样,仅仅记录这棵树出现的时间、地点、品种、用途,除了世俗的这些内容,其实还有你观赏到的愉悦,你聆听到的平和,你吸嗅到的清新,你触摸到的坚实,你品尝到的苦涩,以及这棵树引发你的各种回忆,萌发你的各种联想,激发你的各种想像,诱发你和另一个人的故事……如此种种,永无止境,决不会让人落到“没有东西可写”的窘境。
扩展资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少了其中任意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
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拓展资料:
常用修辞
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无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想,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间隔反复)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贾祖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编录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0 441
baby杀马特111
LV.32019-09-27
关注
记叙文六要素一般的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