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对外外交政策的特点

 我来答
大家叫我zzz
2017-07-14 · 超过2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9万
展开全部
在战后的日本外交中 经济外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五十到六十年代,经济外交发挥了为经济腾飞开拓海外市场的功能。七十年代 经济外交成为“ 经济安保” 的有力手段。八十年代,经济外交在围绕“ 综合安保” 和争当政治大国而展开的外交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90年代,尤其是在冷战后争当政治大国的新阶段中经济外交仍在旧本的对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 即被用以追求政治、 安全上的目的 。以致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3这又可以称之为“ 经济外交的政治化” 而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 就在于这种政治化倾向的不断发展经济外交之所以在战后日本外交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日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日本自身外交决策所决定的。 这种特征的形成原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战后的国内外环境,否定了日本在对外关系上运用军事外交手段的可能性从国际环境看,战后出现的“ 雅尔塔体制” 旨在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后来 日本虽加入勺日金山体制” 并重建起“ 自卫队” 这一武装力量 但国际社会反对 日本重开军事外交的状况并未改变。 从国内条件看,战后新宪法第 条规定 “ 日本国民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 、 武力威胁或以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 为此 “ 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 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上述国内外条件 加上战后高涨起来并已深入人心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舆论 对日本重蹈军事外交覆辙起到了抑制作用。

二 ,由于战败国的地位,战后的日本在政治外交上的回旋余地变得十分狭小,在战后的国际社会中,日本是一个发动过侵略战争的战败国,并被打着盟军旗号的美军占领达6年之久 。 今天的联合国正是由雪时战胜日本等法西斯势力的盟国所创立,其宪章第53条“ 强制行动” 中至今保留着有关“ 防止敌国的侵略政策重演的地区性协定” 的内容,其107条“ 有关敌国的行动” 中则规定着’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为本宪章签署国之敌国的行动”。这些针对日本等国而制定的内容被称为“ 敌国条款”。以这种身份恢复外交权的日本,在重新跻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圈子的过程中探受西方各国的抵制和“ 歧视’ 在与亚洲邻国的交往中则难以被身受其害的各国所信任。
三,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方针,使日本推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大为降低。在战后的冷战格局下 美国力图把日本筑成遏制苏联阵营的防波堤,而日本统治集团也主动倒向美国一边。战后两度执政的吉田茂与美方积极配合 通过缔结《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条约》确立了以对美协调为基轴的外交方针。 在此方针下日本在安全上仰仗美国的核保护伞在国际事务上追随美国的全球战略。其结果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关系难以克服与日美关系的反差对社会主义各国二的关系则倍受美国“ 遏制” 政策的制约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往往因受制于美国而陷于被动。
四,在战后所处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外交成了日本得心应手的外交形态。在战后各种条件的制约下,日本以追求经济繁荣为立国之本,把经济外交作为其主要外交手段。 吉田内阁以来的历届政府都以经济发展和对美协调作为外交的核心 在国际事务中主动保持低姿态 并以经济外交为经济增长拓展了国际环境。 不仅如此,在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能力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日本在处理政治、 安全等间题时也往往以经济外交为重要手段。 于是,经济,外交的功能超出了纯经济间题的范畴,而成为战后日本外交的显著特征。
日本外交主要建基于日美安保条约,或美日防卫协定。作为美国于亚洲关系最密切的同盟国,以及战后几十年美国对日的军事协助,日本的外交政策在某程度上受到美国的影响。安倍晋三与麻生太郎内阁自2006年起即为倡议强调已与日本同样具有尊重和平、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基本价值的国家强化合作的价值观外交与自由与繁荣之弧。

摘自《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作用及其演变》
匿名用户
2013-08-14
展开全部
战后日本外交大体分4个阶段:
战后初期日本没有外交权(当时日本被美国占领)。1951年9月,签订片面和约,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此后,奉行“追随外交”。1956年12月,加入联合国,此前,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当时,面对中美关系的改善,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调整亚洲政策,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走“多边自主外交”路线。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借助中国,抗衡苏联,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多方开展对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与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关于“第三次远航”的谈话是个标志,紧接着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政治大国”的旗帜。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贸易立国”;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放弃对话。

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与国际维和行动这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而军事开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积极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区,并且还与美国签订《防卫合作指针》,把“日本有事”改为“日本周边有事”,为日本今后介入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为争取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做准备;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在加强,日俄关系有所突破,双方达成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贸合作的协议,但进展缓慢。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如经济、科技实力,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比较强),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它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近年来,日本国内屡屡出现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11-18
展开全部
田中角荣 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2年7月--1974年11月)

背景

——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经济活动空间,回应“日本是经济动物”的国际舆论;

——尼克松冲击波,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日本获得了一定的外交自由度。

主要内 ① 日美基轴不变② 亚洲外交③ 新中东政策 ④ 日苏对话⑤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木武夫 “等距离外交”(1974年12月-1976年12月)

背景

三木执政时期正值中日谈判缔结和平友好条约,苏联为了阻止中日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不断向日本施工加军事压力,同时极力宣扬日苏经济合作,并频频向日本建议缔结绕过领土悬案的日苏睦邻合作条约。

面对苏联的外交攻势,三木主张在加强日美关系、继续依靠美国核保护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左右逢源,在中苏之间推行“等距离外交”。

后果

中日缔约谈判由于三木内阁的拖延而中断,缔结日苏睦邻合作条约也因领土问题而告吹,同时引起美国的不满和批评。

‘等距离外交’是神话”。“洛克希德”案的发生,三木政权垮台。

福田赳夫 以日美协调为基础的“全方位外交” (1976年12月-1978年12月)

纠正了三木的中苏“等距离外交”,为70年代末期中美日三国在亚太地区共同抗衡苏联扩张的反霸格局的客观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内容

日本不做军事大国,“并从这一立场出发,为东南亚乃至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广泛的领域,“作为真正的朋友建立起心心相印的相互信赖关系”;

日本从“对等合作者”的立场出发,“对于东盟及其成员国加强团结合作与坚韧性的自主努力”,给予积极合作。

以这三根支柱为核心的日本对东南亚政策被称为“福田主义”。

评估

第一次规定了日本和东盟双边关系的政治原则,确定了今后日本对东盟外交的基调,标志着日本已经开始从全球观点出发,把对东盟政策纳入了日本对外总体战略之中,并构成80年代日本推行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福田主义的出台,调整了日本复兴时期推行的掠夺东南亚国家资源、抢占东南亚市场的“经济外交”,表明日本要改变以往对东盟只追求经济实惠的那种“物质和金钱”的关系。

大平正芳 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的大国战略(1978.12-1980.6)

“今天已迎来了‘地球社会的时代’,地球上无论发生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不从全地球社会考虑,都不能制订有效的对策。特别是对资源和市场大多依靠海外的日本来说,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不论发生什么纠纷,都容易对日本的生存产生威胁。”“日本必须建立以和平战略为基础的综合安全保障体制”。(经济发达的日本已有了全球意识)

80年代日本外交的特点

一切外交活动立足于扩大日本的政治影响,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增大日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

外交的主题以“政治大国”为目标,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外交的性质逐步由“追随外交”变为“自主外交”,从偏重经济转为注重政治;外交的范围从有利害关系地区扩展到全世界;外交姿态也不断由低向高转变。

日本外交出现重大转折的背景

国际背景

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

②苏联南下战略对日本海上石油通道构成威胁,远东地区军力的增强威胁日本本土。80年代初,苏在远东部署了大量的SS-20中程导弹。谋求大国地位的日本,便利用“北方威胁”和美国的压力,加快了扩军的进程。

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日本稳定的石油供应和海外市场面临威胁。

国内背景

①经济崛起后的日本大国意识滋长,谋求发挥大国作用、追求大国地位的愿望日益强烈。国际范围内的“日本热”进一步刺激了日本。

②经济大国地位的脆弱性,使日本深切感受到经济大国地位的巩固需要政治大国地位的支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8-14
展开全部
依赖美国,团结亚洲各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08-14
展开全部
3、“互惠主义”与“相互依存”的援助理念
1 z$ H h! ]6 X2 n+ @5 m! o. b3 m: i' b- u f: l2 ~- c) ^
“自助努力”还体现了日本ODA的“互惠主义”理念。日本政府提供ODA,毫无疑问首先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利益、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但与欧美各国相比,日本ODA的政策理念更强调在谋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受援国的经济开发,这是日本的开发援助型ODA的特色之一。欧美国家的ODA政策理念把援助视为富国对穷国的单方面施舍,是“富国为穷国承担的责任”,而日本的援助理念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自己为改善经济现状的而努力。” 强调互利、互助的行为方式。
/ S% \' l1 z# D; _/ o“互惠主义”的援助理念又反映了日本政府基于相互依存的理论,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基本认识。如果比较日本ODA主要投向的东亚和欧美国家主要援助的拉美、非洲的经济现代化发展程度,似乎可以认为,日本的“互惠主义”援助具有使援助国、受援国互利和双赢的功效,比欧美的“单方施舍”型援助,更具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实践的有效性。
0 k5 u& h9 g" K: x+ W8 C' E+ G' g但这样的分类或多或少只是在表层理念和技术层面上的划分,似乎并不是动因、意图和目标的分析。实际上,作为复合型的日本ODA的政策理念,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目标,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并反映出日本外交战略的演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