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思?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摘自《金刚经》中一句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句意理解为下:
无我相:“我”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所以并无“我”,是名“我”。
无人相:“他人”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与“我”无异,所以并无“他人”,是名“他人”。
无众生相:“众生”全部都是宇宙中的一把微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灭后我生,我灭后你生,所以没有“你我”,更没有“众生”。
无寿者相:为何没有你我,没有众生,就是因为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时间”是个伪概念,所以没有哪个活的长哪个活的短之说,在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再长的寿命都是弹指一挥间,而在那一瞬间,其实又蕴藏着无数个未知的虚空法界。
所以,此四无相说所指就是缘起生灭法的实相,前三重点在空间,最后第四相,“寿者相”,借“时间”为名方便说法,点出前三相(世间相)的本质,令学人(世间人)参入。
扩展资料:
《金刚经》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
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
《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参考资料:
想达到“无我”的境界,最简单、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金刚经>中所说四相之义
把五蕴的假合执著为我是我相;
依同一相续生存的补特伽罗,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世间是人相;
以业和烦恼转生三界轮回是众生相;
同一时间中,异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续的寿命为寿者相。希求长寿或怕死也是一种粗大的执著,实相中寿命相是不存在之故,亦不应有寿者相。
实有执著是解脱中最大的障碍,如果有四相实执则不可能获得真实的佛果.
所有相,包括佛相,都是虚妄的,见法身如来的条件就是"见诸相非相",也就是慧眼所见的空相,或者是法眼所见的"色即是空",它的意思就是"见一切相如同见空空寂寂的相".
佛的相是什么呢?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不住相生念",
<<金刚经>>是肯定善法的,人是应当做善事的,菩萨亦如此,但前提是心不住相,这样的行善就没有善业了.恶业对菩萨来说是染污,善业对菩萨来说也是染污,所以菩萨应当行善而不要有善业."
我相:乃是以我为固定坐标,是以我为中心的一成不变的看这一切问题。这就严格的把自己孤立在人群之外了!
人相:乃是以对他人的善恶看法或他人对外在的善恶看法为评价其一切事的中心,是定执于外界过往的一切,而忽视变化的一切。
众生相:其如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一般,是以群众的善恶评价为中心而迷失于自我之事也!‘烦恼本无,庸人自扰’,自扰之事乃执务于众生也。
寿者相:时与空是为‘世界’;空界产生诸多事物,我相、人相、众生相,是为个中之事也;寿者相乃时界之事也。此言不以年龄、时间短长……断一切之是非。
其实这一切都在破定相!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破定不达无有定,故有上述之方便法门!
2017-07-02
寿者相 虽然不执着 这辈子的人身是我,但是下辈子六道投胎不一定是人身,这个人身就像脱掉衣服一样,他不固执人的样子是他,但是他执着有个灵魂的我在六道轮回。
人相执着这辈子,只有这辈子这个样子是我。
众生相比六道更包含广些,只要执着前后相似相续的变易生死是一个众生,就是众生相。
我相最细,范围最广。
“我、人、众生、寿者” 地前菩萨 粗四相、地上 细四见 在《金刚经》中多是采用 是非不二相 相待假 的观点破除的。
当然也可以采用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 相续假的观察方法,来破除我们潜意识中的执着知见
“差别(彼我相,未必相续,《起信论》中三细,未到六粗阶段)、相续体(众生相,包括地上菩萨 变易生死);
(一辈子相续)不断至命住(人相、命相)(执着认为有个这辈子是人的我);
(死后)复趣于异(六)道(寿者、取者)(执着认为有个我在六道投胎轮回);
是我相四种。”
这是 天亲菩萨 解释区别《金刚经》中四相的偈子。
《大智度论》 中则列举了应该识别破除的所谓养育(儿女)、士夫等十六种凡夫知见。
问曰:如我,乃至知者、见者,为是一事,为各各异?
答曰:
皆是一我,但以随事为异。
于五众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
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
命根成就,故名为寿者、命者;
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
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
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
行人法,故名为人;
手足能有所作,名为作者;
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能起者;
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
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
令他受苦乐,是名使受者;
目睹色,名为见者;
五识知,名为知者。
复次,用眼见色,以五邪见观五众,用世间、出世间正见观诸法,是名见者。
所谓眼根、五邪见、世间正见、无漏见,是名见者。
余四根所知,及意识所知,通名为知者。
如 是诸法,皆说是神。
此神,十方三世诸佛及诸贤圣,求之不可得,但忆想分别,强为其名。
诸法亦如是,皆空无实,但假为其名。
问曰:是神但有十六名字,更有余名?
答曰:略说则十六,广说则无量。随事起名,如官号差品,工能智巧,出家得道,种种诸名,皆是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生空故法空,法空故生亦空。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